《敢為人先——從脫貧到振興的魏縣實踐》系列報道之二:

踐行人民至上 魏縣“拔尖”的神奇“密碼”

林福盛 田巧梅

2021年03月24日08:32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編者按】全國《脫貧攻堅100計》“第一計”、全國第一份防貧保險、河北第一個平原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河北魏縣創下多個第一。2021年2月25日,中共魏縣縣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昔日貧困縣轉身成為“優等生”。

這個河北省第一人口大縣脫貧摘帽后,進一步推出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為主導的“1234”發展戰略,“魏文化、水文章、強項目、美城鄉”的新畫卷正漸次鋪開。

貧困大縣的全國第一是怎麼干出來的,“優等生”能不能在鄉村振興的考試中再拿高分?

近日,人民網河北頻道來到魏縣,進移民新社區、訪扶貧產業園,聽百姓講變化,探尋這份脫貧攻堅優秀答卷背后的密碼,感受他們探新路開新局的奮進力量。

魏縣沙口集鄉賀祥社區。 任寒霜攝

首開河北平原縣易地搬遷先河,漳河河堤內的4個鄉鎮、12個村庄2萬余人搬出河堤,讓村民告別水患﹔發展“扶貧微工廠”156家,入選全國產業扶貧典型案例﹔在全國率先建立“防貧+救助”精准防貧工作機制……

全國脫貧攻堅“考場”上,魏縣緣何“拔尖”?魏縣縣委書記樊中青認為,“說到底,就是魏縣縣委縣政府一班人始終堅持‘人民至上’,敢擔當、敢創新。在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中,我們是‘施工隊’,在開展工作過程中,勁兒要往一處使,把群眾放在心上,工作謀細、謀實、謀深。”

上下同心攥緊“拳頭” 激發實干斗志

走進魏縣,處處能體會到各級黨員干部的實干勁頭。“村官就像家裡的‘當家人’,村民富不富要看村官們給不給力。”曾任魏縣德政鎮后西營村的村支部書記劉貴山說,他工作了近20個年頭,現在雖然已經退休了,但帶領全村致富,他還是義不容辭。

過去,后西營村是魏縣出了名的貧困村,全村168戶74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1戶460人。

“村民們辛辛苦苦種了幾十年菜,但收入不多,看著大伙受窮,我著急。”劉貴山說,“不管多難,我們都要把‘種菜’這事兒弄透、弄通。”

2012-2014年,劉貴山連續三年帶著村干部和幾名村民代表,奔赴北京、山東、河南等地考察調研,最終從山東壽光縣、莘縣請來了技術員,取回脫貧“菜經”——種植大棚反季蔬菜。

“有了技術和經驗,還得讓老百姓們懂技術,讓他們能種、會種。”為了讓村民們掌握技術,劉貴山還辦起了培訓班,讓村民們都成了種植蔬菜的“行家”。

2016年,后西營村成立了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把分散的經營點組織了起來,開始市場化運作。同時,該村還引進了優質菜種和現代化設施,推行水肥一體化、智能化種植,建蔬菜深加工廠,與大超市、大客戶建立穩定供銷關系,把菜銷售到北京、山西、河南等地。

“種了一輩子地,說種菜也能致富,我真沒想到。”后西營村村民劉振海說,“以前種露地蔬菜,騎車到周邊鄉村叫賣,一年下來,收入不足1萬元,日子過得緊巴巴。現在,用大棚種菜,一年收三茬,一畝地能收入兩三萬。村兩委干部們帶著我們干,日子越來越好了。”

如今,后西營村形成了1100畝、近20個品種的蔬菜種植規模,人均年種菜收入約2萬元,同時帶動周邊20多個村走上種菜致富之路,成了遠近聞名的“鮮蔬小鎮”。

魏縣“鮮蔬小鎮”德政鎮后西營村。 岳楊攝

后西營村兩委干部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只是魏縣黨員干部們上下同心、干事創業一個片段。

據介紹,為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選好農村致富帶頭人,2017年,魏縣全面實施“頭雁引領”工程,印發《關於建立“直抓直管”黨建工作機制全面加強農村黨支部書記管理的意見》,同時實施素質提升工程,舉辦村支部書記培訓班,培訓358人次。

2018年,魏縣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序列,摘了30多年的“窮帽子”。樊中青表示,“打贏脫貧攻堅戰,都是黨員干部們日日夜夜干出來的,這其中關鍵在於黨的領導和各級黨員干部的責任和擔當。”

責任和擔當如何體現?在樊中青看來,“看准的事情,隻要對人民群眾好,就拿出勇氣來,堅定不移地去干。”

傾心為民顯擔當 補齊群眾住房短板

“汛期到的時候,再也不用擔心被‘淹’了。之前,我住的村子在漳河河堤內,一下雨就怕,晚上都不敢睡覺。”現居住在魏縣賀祥社區的沙口集鄉李家口村村民郭青梅說,1996年漳河發水,水都漫過窗台了。

魏縣境內漳河全長32.3公裡,流經10個鄉鎮,其中,行洪區涉及4個鄉鎮12個村。據資料顯示,長期以來,由於漳河洪水不定期泛濫,該區域內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都受到嚴重威脅。

“住有所居、住得安全是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直接的體現。”樊中青表示,群眾年年提心吊膽,哪有心情琢磨干事兒發展?一定要把河堤內的群眾搬出來,改變他們世代面臨洪水威脅的命運。

然而,12個村庄、2萬多人口要實現整體搬遷實屬不易。靠上級幫扶?在“五個一批”脫貧措施實施之前,還沒有相關政策﹔靠縣級財政?魏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縣,2015年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僅5.1億元,是典型的“吃飯”財政,無力承擔整體搬遷的巨額投資﹔靠群眾自籌?他們本就生活在貧困線上。

“必須應搬盡搬,讓群眾有安全住房。”“十三五”規劃之初,易地扶貧搬遷作為“一號工程”擺上魏縣決策者的案頭。在上級沒有明確政策的情況下,他們大膽決策提出平原地區貧困村整體搬遷的思路,縣委書記、政府縣長多次帶領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到省、市相關部門積極爭取,對接、溝通。

“在組織的領導下,魏縣在補齊群眾住房安全短板工作上,下了一招‘先手棋’。”魏縣扶貧辦主任陳瑞學說,魏縣漳河河道內12個村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於2016年4月份成功列入河北省2016年第二批易地扶貧搬遷范圍,成為納入易地扶貧搬遷的第一個平原縣。

確定搬遷后,又該如何搬?“當時開始搬遷的時候,我們有兩套規劃方案,一是‘一戶一院’,二是蓋樓房,考慮到群眾的生活習慣,我們採用了‘一戶一院’規劃。”樊中青說,這樣可以讓群眾保留原有的生產生活習慣,縮短生活磨合過渡期,更好地融入新生活。

據介紹,魏縣按照既可以行洪避險,又就近便利的原則,將安置社區全部選在距離遷出村平均不超過3公裡的地方。“不背井、不離鄉,跨過大堤奔小康。”成了新建搬遷社區居民中流行的一句順口溜。

“不僅‘搬得出’,還能‘穩得住’,更要‘能致富’。”樊中青表示,2019年底,12個村所有搬遷戶全部拿到新房鑰匙,2020年底,搬遷戶入住率達到100%,12個舊村復墾完成100%。同時,魏縣還配套建設“扶貧微工廠”,設置公益崗位,引進優質項目等,保障搬遷群眾穩定增收。

借力電商“新引擎” 再添發展新動能

補齊群眾住房安全短板成為魏縣的“先手棋”,借力電商“新引擎”,增添發展新動能則為魏縣經濟發展貢獻了“致勝招”。

在魏縣沙口集鄉大斜街村,常同剛正在種植園查看桃樹的長勢情況。“桃樹3月下旬就該開花了,施肥、果樹枝修剪、開花前果樹管理等工作都已經開始了。”常同剛說,眼下通過網絡電商平台積累客源,積極聯系老客戶,為七月份挂果上市做足准備。

在大斜街村,常同剛是村電商服務站站長,他通過電商平台幫村裡百姓在網上賣桃子,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桃子站長”。

“以前大斜街主要種植糧食作物,經濟產值不太好,村裡開始種植紅桃后,我們嘗試開通線上銷售渠道。”常同剛介紹說,如今村裡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搭上了電商快車。

在常同剛的帶動下,利用互聯網致富的觀念深入人心。牛文飛作為大斜街村的桃農,通過網上開店,將自己種植的紅桃銷售到了全國各地。隨著業務發展迅速壯大,他新開通2家網店,為20多位村民提供了工作崗位,每人每天收入近百元。

據了解,結合國家、省、市有關文件和縣域經濟發展實際,魏縣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全縣電子商務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完善農村電子商務公共服務體系,構建農村現代市場體系,推動電子商務成為魏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動能”“新引擎”。

明確發展方向后,魏縣還細化了電子商務產業各項工作: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體系、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體系、縣鄉(鎮)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農村電子商務培訓體系、農村產品上行基礎設施、農村產品上行綜合服務體系以及農村電商扶貧體系七個方面工作同步開展,為魏縣電商之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前,魏縣已建成1個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3個村鎮級農產品電商集配中心,以加強農產品分級、包裝、預冷、初加工配送等基礎設施短板﹔建成1個縣級倉儲物流配送中心,4個鄉鎮級物流配送中心,17個次級鄉鎮級物流配送中心,300個村級物流配送站點。同時,魏縣不斷加強與商貿流通、郵政、物流、快遞、供銷等農村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的共享銜接,協力打通農村物流“最后一公裡”。

近年來,魏縣在實施精准扶貧過程中,成功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入圍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到2020年9月,全縣網商店鋪達2741家,電子商務半年交易額達25178萬元,網絡零售額8281萬元。

“未來,魏縣將進一步加強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水平、農產品上行、電商扶貧等重點領域取得更大突破。讓電子商務成為魏縣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跨越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的新亮點、新動力。”樊中青說。

(責編:方童、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