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競進,爭做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從2021廊坊兩會看“十四五”如何開新局
位於大廠高新區的廊坊幸福港項目主要建設創業孵化區、知識加油站、體驗式購物街、一站式工作休閑區4個功能區。這是項目建設現場。河北日報通訊員 何賽攝
近日,三河經濟開發區銘泰產業園匯眾電源公司員工正在進行元器件手工焊接。 河北日報通訊員 劉偉攝
推動北三縣與通州區“四統一”協同發展,引爆臨空經濟區、開發區、民營經濟、科技創新和南三縣借勢雄安加快發展“五大增長點”,加快建設創新廊坊、數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質廊坊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5%左右,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左右,每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達標比例等確保完成省下達任務
驚蟄將至,春意盎然。2月28日,廊坊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閉幕。
展望“十四五”,廊坊機遇與挑戰並存——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廊坊蓄積的發展勢能正在加快釋放,同時結構性問題突出、新舊動能轉換不快等矛盾交織疊加。
凝心聚力加油干,拼搏競進開新局。“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堅決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融入新發展格局。”廊坊市委書記楊曉和說,爭做全省高質量發展排頭兵,廊坊將在經濟社會發展大潮中乘風破浪、建功立業,推動北三縣與通州區“四統一”協同發展,引爆臨空經濟區、開發區、民營經濟、科技創新和南三縣借勢雄安加快發展“五大增長點”,加快建設創新廊坊、數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質廊坊。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5%左右,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左右,每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PM2.5平均濃度、優良天數達標比例等確保完成省下達任務。
目標更高
——聚焦轉型發展,著力提升實體經濟支撐力,加快構筑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大會上,在廊坊市市長楊燕偉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發展”仍是第一關鍵詞。
“當前外部發展環境依然復雜嚴峻,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我市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實體經濟偏弱,產業結構不優,經濟增長后勁不強……”提及廊坊當前面臨的問題,楊燕偉直言不諱。
從政府工作報告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今年,廊坊將更多地把發展重心、攻堅重點集中到發展實體經濟上來,全方位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動力、潛力。
就在市兩會開幕前不久,廊坊市總投資1059.5億元的116個項目集中開工,涉及大數據、裝備制造、醫療健康、現代商貿物流等領域,呈現出單體投資大、主導產業突出、制造業佔比高、補短板項目實的特點。
“全力保持經濟穩中向好,為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夯實發展基礎。”政府工作報告對今年的項目建設工作明確了“產業項目倍增”的新目標,提出全市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省市重點項目分別不少於260個、280個,全年組織項目集中開工活動不少於4次,力爭產業項目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提高到20%以上。
今年,廊坊將重點加快京津冀國際商貿城、中冶總部基地等項目建設,力促華大基因生命健康科學城、益海嘉裡中央廚房等項目落地開工,確保維特根建筑機械二期、韻達北方區域總部等項目建成投產。
狠抓招商引資,一刻也不放鬆。今年,廊坊將抓好產業鏈招商、展會招商、上門招商和“雲招商”,重點圍繞“1+5”市域主導產業、“7+6”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精准制定招商計劃和清單,市縣兩級組織成規模招商活動不少於150次,對接洽談簽約項目不少於1000個。
“加快建強產業鏈供應鏈,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構筑強力支撐。”政府工作報告從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推動優勢產業集群發展三個方面,對加快構筑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提出具體要求。
——圍繞改造提升家具板材、食品制造、絕熱節能材料等傳統產業,滾動實施重點技改項目300個以上,爭列省千項技改項目80個以上。制定傳統產業整合提升方案,培育行業龍頭。
——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工程,加快培育新型顯示、智能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興產業,重點打造京津冀現代商貿物流基地和廊坊開發區大數據等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市級以上數字化車間、智能制造標杆30個,新增“專精特新”企業50家,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推動優勢產業集群發展,每個縣(市、區)重點培育、差別打造1-2個優勢產業,圍繞龍頭企業延鏈補鏈強鏈,加快解決有項目沒產業、有龍頭無龍身問題。重點支持“7+6”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支撐帶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
與此同時,廊坊市將推動消費升級,加快推進龍河核心商務區、尖塔片區綜合體等項目建設,打造一批特色鮮明的重點商圈,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新增限上商貿企業50家。推動跨境電商、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發展,繼續開展暖企穩企外貿系列行動,進出口貿易額增長5%以上。
方向更明
——用足用好協同發展機遇,推動重點領域全面突破,為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厚植發展優勢
日前,北京市大興區與廊坊市交界處,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河北)一期項目建設現場熱火朝天,工人正在進行樓體獨立基礎墊層澆筑。
橫跨京冀兩地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跨省(市)綜合保稅區,推動京冀協同發展和港區融合發展的首個重大項目,將力爭建設全國首創綜保區跨界共商共建共享新模式的標杆。
“廊坊發展最大的機遇,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和雄安新區加快建設。廊坊是協同發展和京津雄‘黃金三角’的核心區。”楊曉和說,隨著北三縣與通州區協同發展加快推進、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強勢開局、南三縣借勢雄安新區聯動發展全面提速,特別是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設,廊坊“區位+交通”的優勢真正聚合凸顯、變為現實。
政府工作報告更明晰了“用足用好協同發展機遇”的發展方向,提出扎實做好深耕北京、融入機場、借力雄安三篇文章,推動北中南三大板塊全面提升。
舉全市之力推動臨空經濟區高質量發展。
聚焦建設世界一流航空城目標,掀起臨空經濟區規劃建設新高潮。高標准建設臨空家園,確保300萬平方米以上實現封頂。深化細化城市設計成果和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謀劃實施總投資178.5億元的31個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工程包,力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00億元以上。
按照“1+2+3”產業實施路徑,緊盯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和央企、京企等行業領軍企業,定向引進一批臨空指向性強、航空關聯度高的高端項目,確保全年新開工產業項目20個以上、總投資300億元以上。同時,抓好體制機制、人才隊伍、土地利用、投資融資等工作,盡快形成全市乃至全省新的經濟增長極。
全面推動北三縣與通州區一體發展。
嚴格按照“四統一”要求,深入落實規劃體系,建立健全協調機制,全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北運河通航工程,謀劃建設運河文化特色小鎮,打造京津周邊精品文旅示范帶。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重點引進一批現代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等轉移項目。
著力夯實一體發展基礎,深入開展與北投集團戰略合作,推動一批重點合作項目落地建設﹔全力保障京唐鐵路建設,力促平谷線盡快開工,提速燕郊西出口等工程進度,加快廠通路等4條跨界道路前期工作﹔突出聯防聯控、共建共享,持續優化生態環境﹔積極推進相關領域與通州區政策標准統一,爭取北京優質教育、醫療資源向北三縣延伸布局,逐步縮小基本公共服務落差。
積極推動南三縣與雄安新區聯動發展。
高標准完成雄安郊野公園廊坊園、白溝河治理工程(固安段)建設,深入實施白洋澱流域生態治理,扎實做好R1線及京雄、京德、榮烏新線高速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保障工作。
積極開展與雄安新區在創新鏈、產業鏈上的配套銜接,緊盯入駐雄安新區的企業總部和研發中心,謀劃建設一批孵化轉化基地和生產基地項目,加快形成錯位融合、銜接緊密的上下游產業體系。鼓勵支持廊坊企業參與雄安建設,加快形成“雄安質量、廊坊貢獻”的聯動發展格局。
路徑更優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營造親商、暖商、扶商、愛商、護商的濃厚氛圍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全力加快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提供核心動力。”政府工作報告將“創新驅動”單列一節,堅定了“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發展路徑,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建立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機制,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匯聚,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00家以上,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1800家以上,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增長10%,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6.5件。
持續夯實創新平台。推進京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引進京津優質創新要素,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承載能力,完善“眾創—孵化—加速—轉化”孵化育成體系,鼓勵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和研發機構,力爭新增市級以上研發機構50家。
不斷優化創新環境。加大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健全推動高新區高質量發展、規范科技項目驗收管理等機制措施,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切實發揮院士工作站等高端人才智力優勢,培育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和科技創新英才,真金白銀、真心實意吸引創新人才扎根創業,推動縣域科技創新能力上檔升級。
1月30日,廊坊市向臨空經濟區(自貿區)管委會賦予建筑工程消防設計審查等53項含金量高的市級、縣級行政審批事項,為臨空區招商引資、產業聚集儲備審批政策動能,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活力。”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向縣(市、區)和省級以上開發區放權力度,因區施策、定向放權﹔深入推進“一件事、一次辦”改革,不斷拓展“套餐式服務”功能等。加快廊坊自貿片區自主制度創新,提速大興機場綜合保稅區 19項海關配套保障設施建設,努力辦好“5·18”經洽會等重點展會,持續做強對外開放平台。
推動開發區“二次創業”,廊坊將實施“雙倍增”計劃,努力用三年時間實現全市省級以上開發區主營業務收入和稅收收入翻番。調整優化開發區布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立健全“以畝均論英雄”機制,全市開發區新建項目投資強度不低於每畝300萬元,畝均稅收不低於30萬元。積極推進“騰籠換鳥”,實現閑置和低效土地回收利用,加快新一輪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
制定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提供更為精准的服務保障,打造更有溫度的營商環境……著力提升區域競爭優勢,廊坊今年將實施民營經濟“二次創業”三年行動,將各類政策分類打包向企業精准推送,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裡”。深入落實領導包聯、政銀企對接等幫扶機制,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十大專項行動,努力營造親商、暖商、扶商、愛商、護商的濃厚氛圍。(記者解麗達、孟憲峰 通訊員尹皓倫、周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