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謀變

2020年12月18日09:43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保定謀變

打造品質生活之城,保定正在發生深刻的城市之變。朝氣蓬勃的城市一角。本報資料圖片

 

居危則思進,落后則思變。

這些年來,保定改革、發展、穩定、民生各項任務越來越重。

這些年來,保定的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緩慢,績效考核在全省排在后位。

如果參照系是自己,保定的變化,令人欣喜。

黨的十八大以來,歷屆保定市委班子接續奮斗,全力打好城市做大、產業做強、生態做美、民生做富四場硬仗,成功摘掉9個貧困縣的“窮帽子”和空氣質量倒數第一的“黑帽子”,解決了一大批事關人民福祉的突出問題,經濟社會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如果站在推動京津保地區率先聯動發展的大局來看,保定是最弱的那一極。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工業投資下滑過快,城鎮化率較低,開放度不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欠佳,民生領域存在不少短板……

如果目標是在全省當先鋒、作表率、走在前,保定的變化,叫人不滿足。

魯迅說:“不滿是向上的車輪。”

歷史上曾有“都南屏翰,冀北干城”之譽的保定,如何再創輝煌,重返全省第一方陣?

保定廣大群眾在思考,保定廣大干部在思考。

古城保定,人心思變。

謀定后動,找准高質量發展路徑

“十三五”即將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啟。

“未來5到15年,是保定必須緊緊抓住的歷史性窗口期和戰略性機遇期。我們要前瞻15年,干好這5年。”保定市委書記黨曉龍表示。

干好這5年,保定有信心和底氣。

信心和底氣來自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巨大關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7次視察河北,到過的地方就有保定。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包聯保定,多次調研,悉心指導。

信心和底氣來自於時代的眷顧和區位的優勢。

當前,保定面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帶來的承接疏解機遇,雄安新區大規模建設帶來的輻射帶動機遇,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新引擎帶來的臨空經濟和開放發展機遇,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帶來的創新發展和城市經濟發展機遇。

深刻把握並搶抓這四大機遇,將為保定高質量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光明的前景。

保定要變,找准路子,才是關鍵。

沉下去調研實情。2020年6、7月份,兩個月時間,保定市四大班子領導帶頭,深入基層,走進相關縣(市、區)、產業園區、企業、高校、農村、社區,了解發展現狀,分析發展形勢,把脈發展大計。

打開門征求意見。通過問卷調查、發放征求意見表、召開座談會和高級咨詢會、上門走訪、個別談心等多種形式,廣泛征求基層單位、機關干部、黨員群眾、專家學者和服務對象的意見建議,約收集建議12類、600多條。

下足了功夫,備好了功課。8月7日,保定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召開,提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市工作“11258”總體要求——

一個統領,堅持人民至上﹔

一條主線,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兩個抓手,服務北京、聯動雄安和推進城市轉型、產業轉型齊頭並進﹔

五個保定,加快建設創新保定、智造保定、山水保定、人才保定、文化保定﹔

八個高地,全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高地、產業轉型升級高地、雄安協同保障高地、新型城鎮化發展高地、一流營商環境高地、生態文明建設高地、文化精神傳承高地、法治建設高地。

11月21日,保定市委召開十一屆十次全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精神,提出重點抓好協同創新、產業聯動、生態建設、公共服務、城鄉融合、營商環境、社會治理一體化,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加快轉型,跑出高質量發展速度

5天時間,85戶村民搬清家當,交齊房屋。

11月2日16時,競秀區二台村,200名工作人員上陣,20余台挖掘機、鏟車、霧炮車、清運車轟鳴,拆除啟動!

二台村是保定市第一個百分百簽約,第一個進入拆除階段的城中村。

“二台速度”領跑,保定市主城區城中村改造提速。涉及改造的17個村,有14個村全部完成簽約,其余3個村穩步推進。

保定推進城市轉型,城中村改造是“當頭炮”。

由於歷史原因,保定市城中村數量很大,既不像村也不像城,要“面子”沒“面子”,要“裡子”沒“裡子”。

2019年,保定市城鎮化率為54.69%,低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

保定要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品質生活之城,這個短板,必須補上。

目標任務很快明確——集中改造42個主城區城中村,分兩期推進,今年先期啟動17個村,明年上半年啟動剩余25個村,啟動后6個月完成拆遷、18個月完成建設,2022年底前近2萬戶6萬多人遷進新居。

保定這次城中村改造,與以往不同。

在組織上,由開發商主導變為政府主導,統一規劃、統一征收、統一建設。

在政策上,制定征收補償安置辦法,統一補償標准﹔印發城中村改造征遷工作方案,一把尺子量到底,“政策之外無政策、口徑之外無口徑”。

在安置上,聘請參與雄安新區規劃設計的三家國內知名設計單位,編制了《城中村改造安置區項目戶型、風貌設計》《“1+2+N”保定市城中村改造設計管理工作方案》,保証城市品位﹔引進三家央企作為戰略合作者,確保城中村改造資金、品質、效率。

在保障上,制定《關於主城區城市規劃區范圍內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補貼和就業創業扶持的實施意見》,解決村民后顧之憂﹔組織開展城中村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研究,滿足品質生活需要。

征遷工作中,廣大基層干部以群眾利益為第一追求,以群眾滿意為第一標准,以細致工作為第一要求,有的想方設法為高齡老人、殘疾人落實過渡房,有的主動調解家庭矛盾糾紛,有的為群眾的適齡孩子入園入學協調奔走,把解決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家事。

最近一段時間,拉乘客閑暇,53歲的出租車司機馬文革常常順道去村裡轉一圈。

馬文革是二台村村民,家裡原來的房子,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蓋的。村裡簽約那天,他早晨6點就去排隊,排了個第一號。

眼前還是一片磚頭瓦礫,馬文革已經憧憬起一年后將住上的新居。

和城市轉型齊頭並進的,是產業轉型。

“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正在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特別是財政支持的社會事業,無疑是產業發展的新動能。”黨曉龍說,該市產業之變,更加突出需求引導。大力實施“產業強市倍增計劃”,重點培育一批供應鏈服務、智能制造雲服務、跨境電子商務等平台企業,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品牌知名度、資源聚合能力接近世界水平的領軍企業,以及一批細分行業的“隱形冠軍”企業。

9月18日,保定市在北京舉辦項目推介洽談會,推動京保兩地30多家企業及科研、醫療、教育、養老等機構精准匹配、深化對接。

項目是產業轉型的“命門”。該市開展抓發展上項目攻堅戰,完善各級干部招商工作機制,每月召開一次項目調度會。今年年底前,全市謀劃入庫1000個重點項目,引進資金1000億元。

開發區是項目建設的“平台”。他們實施開發區實力倍增計劃,對全市22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逐個梳理研究,確定園區主打產業,明確項目對接方向。

當前,保定在推動先進制造業、新能源和智能電網、生物醫藥健康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節能環保“3+3”主導產業的同時,正在協同北京產業集群重點發展“醫、車、電、數”四個產業——

“醫”即生命健康產業,以與北京市的醫療資源合作為切入點,著力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車”即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為特色的汽車產業,將與北京共建氫能示范應用標杆城市。

“電”即電力智造產業,圍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30·60”目標,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全面重塑“中國電谷”新名片。

“數”即數據服務產業,與北京大數據交易所協同,推動數據採集加工深度利用,著力打造國家數據服務基地。

“這四個產業,是我市融入北京產業鏈的主攻方向。”黨曉龍說,隨著該市產業全面融入北京產業鏈,保定產業發展必將迎來新的春天。

人民至上,打好高質量發展底色

書香門第小區物業問題,復興中路便民市場問題,監獄宿舍伐樹問題,哈羅城小區適齡兒童入學問題……這是11月上旬保定市級媒體公布的10件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事項。

據了解,截至目前,10件事項已解決9件,剩余1件正在積極推進。

人民至上,是高質量發展的價值取向。

堅持人民至上,不能光停在口頭上。

建機制來保障——

保定市委出台意見,把堅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作為各級黨委“一把手”工程。

多渠道監測,“小切口”原則,每月篩選10件群眾反映強烈的具體事項,一項一項落實。

健全工作路徑,抓好“監測、精選、辦理、督辦、反饋、回訪”六個環節,建立問題台賬,落實責任部門,挂賬督辦,限期解決,市紀委監委全過程督查。

用考核來要賬——

該市制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解決重點民生問題量化考核辦法(試行)》,聚焦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8個方面實際問題,設置10項考核事項,每項再細分成若干條具體事項,制定考核量化目標,量化考核得分按20%權重計入年度考核總分。

多年的斷頭路被打通,出行更通暢了﹔雜亂無章的馬路市場,搖身變作徜徉其間的街旁游園……採訪中,市民們說,短短數月,身邊變化,可見可喜。

干事創業,積蓄高質量發展動力

人是最寶貴的財富,也是最重要的資源。

11月17日,保定市發布《關於支持高校畢業生和技能人才在保就業創業的若干措施》,也稱“保定人才十條”。

十條舉措以落戶有獎勵、就業有補貼、創業有扶持、購房有優惠、崗位有保障等方面為著力點,用真金白銀、真情實意支持高校畢業生和技能人才在保就業創業。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優秀青年人才在保定創事業、創生活、創未來。

聚才,還要引智。

今年11月,保定市建立“院士周末工作坊”機制,面向所有院士級專家人才,提供公寓型住宅作為工作住房。

組織院士及其創新團隊開展技術咨詢、聯合攻關、開發新產品,解決企事業單位發展面臨的重大關鍵技術瓶頸問題﹔引進院士及其創新團隊的創新成果,推動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與院士及其創新團隊聯合培養科技創新人才……“院士周末工作坊”機制的運行,將為保定高質量發展積蓄更強動力。

作風不同兩樣景,精神不同兩重天。

推動高質量發展,干部有干勁與沒干勁不一樣,狀態好與狀態差不一樣。

10月23日上午,保定市委會議室。會場變“考場”,“主官”當“考官”,市委書記對各縣(市、區)委書記進行首次月度工作點評,當面鑼、對面鼓,排位次、查問題。

為激勵引導廣大干部講擔當、重擔當,今年10月,保定市改革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建立縣(市、區)委書記動態考核月點評制度。

圍繞“動態”,逐月動態考核與年終綜合考核相結合,“年考”加“月考”﹔圍繞“可比”,定量考核與定性考核相結合,各項指標有排位、有比較。

考核內容是“2+N”,“2”是指兩項固定考核內容,即省考核市重點指標和項目建設、踐行堅持人民至上要求辦好民生實事情況,“N”是指階段性重點工作,圍繞全市中心工作,確定月點評重點工作。對每月考核點評情況,市委考核辦建立動態考核檔案,並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終綜合考核內容。

這樣的“考試”,一月一次,形成常態。保定縣(市、區)“一把手”們紛紛表示,有壓力,更有動力。

年輕干部是推動保定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針對干部隊伍年齡老化較為突出問題,該市明確提出,用好80后干部、積極選配85后干部、大力培養90后干部。

在充分調研、反復論証基礎上,提出不同層級年輕干部配備目標。同時,注重強化對年輕干部的監督和管理,實行幫帶責任制,建立健全跟蹤考核機制,實行動態管理。

截至12月中旬,23名80后左右優秀縣處級干部被提拔重用,各縣(市、區)和市直單位也都選拔重用了一大批80后科級干部。

8月17日至20日,保定市1500名85后左右年輕科級干部,接受集中專題培訓,開啟學習之旅。

授課的都是頂級“大咖”——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政策制定的直接參與者、享譽國際國內的資深專家、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軍者……

在學習中成長,在干事中錘煉。年輕干部們正在成長為抓發展、謀項目、惠民生的棟梁之才。

在採訪中,我們深切感受到,這座千年古城煥發出的“保定之變”——

更加突出堅持人民至上,正在發生深刻的理念之變﹔更加突出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協同之變﹔更加突出品質引領,正在發生深刻的城市之變﹔更加突出需求引導,正在發生深刻的產業之變﹔各級干部合力攻堅、甘於奉獻的家國情懷全面點燃,正在發生深刻的作風之變。

保定,正在變得越來越美好。(記者霍曉麗、高志順)

(責編:方童、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