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縣:礦山修復治理 綠了生態鼓了錢袋

2020年09月22日11:38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近年來,平山縣著力改善生態環境,將礦山生態治理與生態修復、復墾造田相結合,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在治理礦區地質環境的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帶動農民增收,使得“工業瘡疤”變成山清水秀、林茂果豐、豬羊滿園的“金山銀山”。

金秋時節,在平山鎮南西焦村的宏泰獼猴桃園,毛茸茸的果實挂滿藤蔓,採摘的游客絡繹不絕。園區主人韓寶貴介紹,園區所的位置曾經是一處礦山和水泥企業。落后的水泥企業關停后,曾是水泥工人的韓寶貴瞄准特色種植,帶領村民們在騰出的土地上種上了獼猴桃,“今年挂果畝數在260畝,畝產2000多斤,到了明年盛果期,畝產能達到3000余斤左右,收入會更可觀。”

滿目蒼翠,芳草萋萋,一排排整齊的現代化豬舍掩映於綠樹叢中。平山縣永順養殖基地毗鄰古月鎮甘秋村,隨著規模擴大,山區地少的弊端對其發展的限制越來越大,平山縣自然資源部門了解情況后,通過改造該區域責任主體滅失礦山,採面削坡,清理危岩,回填壓腳,為基地發展創造了空間。原來的廢棄礦山尾礦也實現了華麗轉身,變成了現代化養殖場。

“目前,基地實現7600頭生豬養殖規模,商品豬年出欄量可達1.2萬頭。”合作社負責人焦彥軍介紹說,為實現生態養殖,基地投資500多萬元,配套建設兩座1000立方米廢棄物收集池及污水處理廠、沼液貯存池,流轉甘秋村土地900多畝,種植高品質玉米,實現了沼氣供豬舍採暖,沼渣進田生產有機玉米,基本形成全產業鏈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帶動甘秋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該縣大力實施淨土工程和綠化修復,自然資源部門積極探索“礦坑修復+環境治理+產業帶動”模式,縣政府配套200多萬元用於主體滅失礦山的前期勘查、設計,對廢棄排石場、尾砂庫、採礦坑等進行自然復綠、植樹綠化和轉型利用。同時,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具備恢復治理條件的督促礦山企業及時治理,對企業恢復治理全程跟蹤管理。目前,全縣99處責任主體滅失礦山治理任務中,88處自然復綠和轉型利用已全部驗收,其余11處工程治理項目已全部進場治理。

“廢棄礦坑的生態修復,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下一步,我們將把交通干線兩側和景區周邊礦山作為修復重點,通過大力發展採摘旅游、綠色農業、生態養殖等,全面提升礦山修復質量,真正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平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谷宏杰說。(閆鵬飛、李巨濤)

(責編:李哲、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