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創新 產業聯動
保定:借力發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日前,河北京車智能制造基地首列地鐵列車在保定市滿城區正式下線,標志著以車輛制造為龍頭的北京軌道交通產業鏈在保定開花結果。截至目前,保定與京津合作項目累計達503項,總投資8489億元。
按照“十四五”規劃,保定把全力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作為融入“雙循環”、精心打造品質生活之城的中心任務。該市突出打造雄安新區協同保障高地和創新驅動發展高地,錨定創新方向,培育創新主體,做大做實創新平台,引進培養創新人才,全面打造創新生態,加快打造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成果轉化的首選承接地。突出打造產業轉型升級高地,以承辦第六屆制造強國論壇等為契機,做大產業集群、做強產業平台、筑牢產業支撐,加快建設“智造保定”﹔積極對接北京產業鏈,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生物經濟、低碳經濟,培育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尤其是大力發展生命健康產業,謀劃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和國際醫療基地,帶動生物技術、干細胞、再生醫學、基因治療等生物技術發展,帶動康復器具、高端醫療器械、中醫藥等產業發展,融入萬億級產業集群。
“我們將聚焦吸引京雄創新資源,積極承接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借力發力,在科技創新上開新局,加速壯大主導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保定市委書記黨曉龍說,該市將舉全市之力打造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處於全球領先水平的產業鏈,重點推進汽車、軌道交通、智能電網、新一代信息技術、超低能耗建筑等行業穩鏈、補鏈、強鏈工作﹔對接京津高精尖產業尋求產業合作,構建“北京研發、保定轉化﹔雄安創新、保定先行”的發展格局。
推進協同創新一體化,培育發展新動能。該市加強與北京、深圳和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科協以及清華、北大、信通院等創新“發動機”常態化對接,積極推動一批科研機構“國家隊”在保定布局。目前,中國農大模式動物表型與遺傳研究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工程已成為河北唯一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22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工程。壯大創新主體,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倍增計劃,發揮駐保高校、院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產業研究院等平台作用,強化與華為、騰訊、華大基因、北科生物等深度合作,組建創新聯合體。強化縣域科技創新能力,培育發展一批“獨角獸”“瞪羚”企業和細分市場“隱形冠軍”,中科院、北大科技成果轉化的碳化硅、氮化鎵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同光晶體和中創燕園在保定蓬勃發展。同時優化創新生態,整合科技資源力量,促進各類要素向企業集聚。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落實人才“雙十條”“院士周末工作坊”政策,形成激勵創新的濃厚氛圍。
加速產業聯動一體化,構建優勢產業集群。做足“車”文章,以清潔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為主攻方向,以長城汽車、立中車輪、凌雲股份等為平台,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新能源汽車。推動長城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和氫能發動機實現小批量生產,推動20萬輛純電動轎車項目開工建設,發展氫能重卡、氫能物流等應用場景。淶水北京公交集團智能公交項目年內竣工投產。依托蜂巢易創、蜂巢能源、未勢能源等核心技術公司,全面掌握新能源電池、電機、電控以及氫燃料技術,形成新能源汽車生態圈的閉環。做足“電”文章,依托華北電力大學和天威保變、國電聯合動力、四方三伊等企業,加強與央企合作,做強英利集團,推廣曲陽光伏電站做法,把“保定·中國電谷”打造成落實“3060”使命的急先鋒。同時積極對接國防科工系統,打造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得益於強勁的產業發展新動能,保定市一季度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6%,佔規上工業的比重為49.9%,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3+3”現代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3%,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長35.9個百分點。(記者林鳳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