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特別策劃·“沿英雄足跡 尋紅色記憶”系列報道之三

阜平城南庄:濃郁紅色氣息“扑面來”

2021年05月02日21:30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編者按:河北是英雄的土地、革命的土地,是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的土地。

在燕趙大地上,數量眾多、獨具特色的革命遺址、遺跡、紀念館,見証了中國共產黨人和廣大人民群眾聽黨指揮、不畏犧牲、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光榮歷史和優良傳統,不但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路的輝煌印記,也是河北無數黨員干部的精神寶藏,更是教育后人的生動教材。

五一假期期間,帶著家人孩子,不妨去這些充滿紅色記憶的地方走走看看,在革命的山山水水中滌蕩靈魂,感懷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凝心聚力,砥礪前行。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廣場。 人民網 付兆颯攝

人民網石家庄5月2日電 (袁志廣、付兆颯)今年“五一”假期,紅色旅游持續火爆。在群山掩映當中的阜平縣城南庄村也迎來了眾多游客,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就坐落在這裡。

來自內蒙古的孟女士一家人自駕而來。“我愛人很喜歡看革命題材的故事和電影、電視劇,因此我們一家人趁著這個假期來這兒(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參觀學習。”

在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廣場上,一塊青石矗立其間,上面鐫刻著毛澤東同志1939年親筆寫下的“抗日模范根據地——晉冀察邊區”幾個大字。步入展館大廳,一組青銅人物群雕映入眼帘。沖鋒的姿態,堅毅的神情,再現了晉察冀軍民浴血奮戰、勇往直前的場景。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的人物群雕。 人民網 付兆颯攝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聶榮臻同志以阜平為起點創建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講解員高宗雯介紹說,阜平早在1925年就建立了第一個黨組織。1938年1月,晉察冀邊區政府在這裡成立,阜平成為華北建立敵后抗日民主政權最早的縣。晉冀察邊區不僅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持久抗戰的堅強堡壘,也是對日進行戰略反攻和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前沿陣地。

據介紹,抗戰期間,阜平這個隻有9萬人口的小縣,有2萬人參軍參戰,5000余人壯烈犧牲,被稱作“抗日模范根據地的模范縣”。共產黨為何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和熱愛?高宗雯為我們深情地講述了這樣一則“樹葉訓令”故事:1940年晉察冀北岳區發生嚴重的荒災,加上敵人的封鎖,邊區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所以這一年邊區的生產生活處在了最困難的時期。在這艱苦的歲月裡,樹葉成為軍民最主要的口糧。當春天樹葉萌發,楊樹、榆樹都長出嫩芽時,聶榮臻司令員下令不許部隊在村庄方圓十五裡以內採摘樹葉,要把樹葉留給群眾,自己寧可餓著肚子,也不與民爭食。

也因此,“當年的一首歌謠一直流傳至今:‘二月裡寒食柳芽黃,三月裡谷雨楊葉長。家家戶戶採樹葉,一春樹葉半年糧,精打細算度春光,節省糧食交公糧,子弟兵吃飽好打仗,支援前線第一樁。’這首歌謠充分體現了晉察冀軍愛民、民擁軍,水乳交融的魚水深情。”高宗雯介紹說。

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 人民網 付兆颯攝

除了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城南庄村還是“五一口號”發布地。據了解,1948年4月,毛澤東主席率領中央機關從陝北來到晉察冀邊區阜平縣城南庄,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審時度勢,調整了南線戰略,為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城南庄村,毛澤東主席還親自起草了《紀念一九四八年五一勞動節口號》,第一次具體描繪了新中國的藍圖,發出新中國成立的動員令。

依托當地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阜平縣打造出了以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花山村毛澤東舊居、馬蘭晉察冀日報社舊址、店房國防軍事教育基地為核心,集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風廉政教育、研學實踐教育為一體的經典紅色旅游區。

游客在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內參觀。 人民網 付兆颯攝

“每年來紀念館參觀的人數從以前的每年20萬人次增加到30萬人次,尤其是今年,來紀念館的參觀人數明顯在增多。”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副館長王芳表示,許多干部群眾自發地來到這裡學黨史、悟思想、感黨恩,通過這種特殊的黨史教育活動,大家能汲取精神營養和力量,更好地在各自崗位上開展工作。

“城南庄村裡的道路暢通、整潔,到處可見和革命歷史相關的標語……”孟女士說,走在城南庄的街頭,濃郁的紅色氣息扑面而來。

“五一”旅游多一點

景點1:花山村毛主席舊居

位置:花山村位於河北省阜平縣城南庄鎮,距離城南庄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5公裡。

簡介:1948年,毛澤東主席在這裡居住了10天。1996年,花山舊址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2:馬蘭村

位置:馬蘭村位於阜平縣城南庄鎮西部深山區。

簡介:馬蘭村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喉舌《晉察冀日報》報社舊址,是中國第一部《毛澤東選集》的誕生地。

景點3:史家寨窯洞群

位置:史家寨窯洞群位於阜平縣城東北20公裡處。

簡介: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是晉察冀邊區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分布在史家寨及其附近村庄山坡上的一排排窯洞,便是當年邊區機關舊址。

(責編:方童、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