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人先——從脫貧到振興的魏縣實踐》系列報道之一:

河北魏縣:一個貧困縣的逆襲

林福盛 田巧梅

2021年03月23日17:21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編者按】全國《脫貧攻堅100計》“第一計”、全國第一份防貧保險、河北第一個平原縣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河北魏縣創下多個第一。2021年2月25日,中共魏縣縣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昔日貧困縣轉身成為“優等生”。

這個河北省第一人口大縣脫貧摘帽后,進一步推出脫貧攻堅接續鄉村振興為主導的“1234”發展戰略,“魏文化、水文章、強項目、美城鄉”的新畫卷正漸次鋪開。

貧困大縣的全國第一是怎麼干出來的,“優等生”能不能在鄉村振興的考試中再拿高分?

近日,人民網河北頻道來到魏縣,進移民新社區、訪扶貧產業園,聽百姓講變化,探尋這份脫貧攻堅優秀答卷背后的密碼,感受他們探新路開新局的奮進力量。

魏縣優化農業產業種植結構,發展密植梨、桃、無花果等產業園,鞏固脫貧成效。 王洪超攝

今年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魏縣縣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縣委書記樊中青代表全縣參加大會接受該獎項﹔魏縣扶貧辦主任陳瑞學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2018年,魏縣成功創建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省級潔淨城市﹔

2019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獎組織創新獎”﹔

不久后,又入選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名單。

……

榮譽不斷、喜報頻傳。一個昔日將擺脫貧困當成第一要務的平原縣,成功逆襲,靠的是啥?“靠的是務實的作風、扎實的舉措和一心為民的責任與擔當。”魏縣縣委書記樊中青這樣回答。

政策兜底不落一人保脫貧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走進魏縣南雙廟鎮湯村,村民湯衛星家的新居格外顯眼。淺灰色外牆整體粉刷,院落干淨整潔、物品擺放有序,房間內窗明幾淨、家具家電布置一新。湯衛星86歲高齡的母親精神矍鑠,說到眼前的新房,她高興地合不攏嘴,不停夸“好”。

“兩不愁三保障”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脫貧攻堅戰打響之后,改善農村人居條件、確保住房安全被列為魏縣挖掉窮根的第一步。作為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湯衛星成為重點幫扶對象。

2017年初,湯衛星家破舊的房屋被列入危房改造范圍。裝配式新房不到三個月建設完工,喜遷新居,湯衛星家沒有花一分錢。

“不敢想,真的不敢想。”湯衛星說,多年前家裡遭遇變故,花光積蓄,借遍了親友,看不到希望。他自此酗酒、賭博,妻子對湯衛星徹底失望,借口外出打工,這一走就是五年。

住房條件改善了,扶貧干部根據縣裡政策為他申請了低保、辦理了量資入股、加入村內合作社,還動員他身邊的親人、朋友帶他出去干活,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變化太大了。”湯衛星說,吃、穿不愁,住房和孩子上學問題得到了解決,家人看病也有保障。變化超出了湯衛星的想象,鼓起勇氣的湯衛星聯系到妻子,講述了家中的“喜”事,妻子蘭仕榮被打動了,一個幾近破碎的家再一次團圓。

現在,湯衛星一家人生活充滿了希望,“媳婦回來了”在湯村成為佳話。

湯衛星家的變化是一個縮影,這背后是脫貧攻堅好政策和魏縣各級黨員干部的不懈努力。自2017年,魏縣開展“萬人入戶”大走訪活動,先后進行兩次大規模貧困人口精准識別,走訪涉及22個鄉鎮(街道)、561個行政村,兜底排查,確保不落一戶貧困人口,全面加強農村住房安全。

“我們在走訪中發現,住房有問題的群眾大部分通過補助資金能實現維修或新建,但也有部分人即使拿到了補助款也建不起房子。”魏縣政府副縣長、住建局黨組書記喬新光說。

鑒於此,魏縣克服財力困難,自2017年以來,整合財政資金7100余萬元,為投工投料和自籌資金能力極弱的1268戶特困戶的住房進行了兜底改造,新建裝配式住房﹔為選擇自建和修繕加固的164戶貧困戶按規定進行補助,徹底解決他們的住房問題。

樊中青表示,為徹底解決漳河河道內2萬多人的水患問題,魏縣在河北省平原地區率先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建設了6個安置社區,實施安置社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同建,使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創業,實現了安置區配套產業全覆蓋、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戶產業就業全覆蓋、無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戶兜底保障全覆蓋。

住房條件的改善只是第一步,為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魏縣落實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的同時,防貧保險、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多重保障政策接連“上線”,徹底兜住貧困底線。

在“扶貧微工廠”,員工趕制加工訂單產品。 王洪超攝

完善就業增加收入穩脫貧

“噠噠噠,噠噠噠......”南雙廟鎮湯村“扶貧微工廠”,幾十台縫紉機不停運轉。

建檔立卡脫貧戶湯巧梅正在自己工位前進行縫紉操作,“工作離家近,能照顧孩子,很方便。”湯巧梅說,婆婆家在湯村,工作的時候把孩子交給婆婆照顧,下班再接走。

統一設計、統一標准、統一標識、統一補貼。在魏縣,“扶貧微工廠”建設被納入統一管理中。

“創辦‘扶貧微工廠’的初衷就是為貧困人口和留守人員提供就業崗位,促進收入增加。”魏縣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趙法青說。

魏縣結合鄉村實際創新建設“扶貧微工廠”,為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探索出了一條重要路徑。

步入魏縣精准扶貧防貧服務中心大廳,15個監測大屏正實時顯示著全縣扶貧微工廠的運轉情況。工作人員李學豐介紹說:“切換屏幕,全縣所有‘扶貧微工廠’的工作情況在這裡都能實時看到,同時‘微工廠’的火情報警系統與服務中心相連,遇有隱患能被及時監測。”

據介紹,魏縣作為勞務輸出大縣,有30萬人常年在外務工,多年打拼,魏縣涌現出許多能人,不少人想返鄉創業。另一方面,一批農村留守婦女成為有時間、有精力,但缺技能、缺信息的“半勞力”群體。

“我們因勢利導,出台政策,圍繞‘產業全覆蓋,就業全保障’目標,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扶貧微工廠’扶貧模式,支持鼓勵在外創業能人回鄉創辦‘扶貧微工廠’。”趙法青表示,通過大力發展箱包、服裝、毛絨玩具等無污染、無排放的家庭手工業,讓農村“半勞力”實現在家門口就業,魏縣闖出了一條群眾增收、村集體增益、企業增效、產業增強“一舉四得”的產業化扶貧新路子。

據了解,魏縣“扶貧微工廠”就業模式已成為脫貧攻堅的鮮活“教材”。這一創新做法被列入《全國脫貧攻堅100計》第1計,榮獲全國“穩崗就業”優秀案例。目前,全縣共發展“扶貧微工廠”156家,吸納6000余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群眾2600余人,帶動脫貧群眾年均增收1.8萬元。

接續幫扶劃定監測線防返貧

3月12日,魏縣沙口集鄉劉屯村“扶貧微工廠”,村民牛紅霞正在縫紉機上認真工作。“家門口就能上班,很方便。”工作閑暇時,她算了一筆收入賬:自己在“扶貧微工廠”上班,老公在外跑運輸,家裡還養著鴿子,種著庄稼,忙一年,收入八九萬不成問題。

而在2018年底,情況與現在完全不同。當時,44歲的牛紅霞被確診為腦部腫瘤,慶幸的是,經過醫生精心治療,她的病最終被治愈。但欣喜過后,她和家人又要面對新的難題,手術下來花費了十幾萬元,即使在報銷后仍有大筆費用需要負擔。“錢都是向親戚朋友借的,這大筆錢想不出該怎麼還!”牛紅霞丈夫韓玉安說。

就在全家一籌莫展時,魏縣扶貧部門通過防貧機制監測到她們家的變化。防貧數據顯示,牛紅霞的治病花費超過了防貧監測預警線,她因此被列入重點監測對象。在保險公司、鄉村干部、扶貧部門等核查數據后,牛紅霞被列入防貧保險救助范圍。一個月后,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同鄉村干部把86696元防貧救助金送到了牛紅霞家中。

據介紹,魏縣在全國首創“防貧保險”。由財政拿出400萬元作為防貧保險金,按每人每年50元保費標准為全縣10%左右的農村人口購買保險,防止貧困邊緣戶和非高標准脫貧戶因病、因學、因災致貧返貧。

防返貧政策做保障,牛紅霞和家人不再有后顧之憂。“守在家門口,能照顧家,我現在每個月能掙1800多元。”對牛紅霞來說,好日子還在后面。

“筑起防貧‘攔水壩’,劃出防貧‘監測線’,創新防貧機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魏縣扶貧辦主任陳瑞學表示,魏縣聚焦因病、因學、因災等致貧返貧關鍵因素,在全國率先建立以“防貧+救助”為主要內容的防貧工作機制。

“防返貧致貧機制的最大特點在於它保的不是個人,而是全縣80余萬農村人口。每月醫保、教育、民政等部門都會把符合條件的人員篩選出來,交給保險公司入戶核對,然后再交給公安、銀行、房管等部門復查。”陳瑞學說。

2019年以來,魏縣持續探索創新,拓寬防貧保險范圍,將產業防貧、就業防貧納入到防貧保險范圍內,進一步完善防貧體系。截至目前,全縣共監測相關對象1.7萬余人,1320人納入防貧救助范圍,發放防貧救助金1884.71萬元,實現了零返貧、零致貧。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