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來后郝窯村:治“窩”又治坡 一路小康歌

2020年10月26日09:47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治“窩”又治坡 一路小康歌

后郝窯村街景。河北日報記者 李艷紅攝

張家口市懷來縣后郝窯村,地處永定河南岸、老君山腳下,距離縣城僅10公裡左右,村子有著豐富的地熱資源,還有800年葡萄種植傳統。良好的自然資源、地域優勢和種植業歷史積澱,在當地政府帶領下,全村干部群眾不懈努力,治“窩”又治坡,取得了引人矚目的發展成就。

治“窩”

昔日小山村變身高檔社區

近日,記者驅車按照導航指引前往后郝窯村,但到了目的地,卻始終找不到村子入口,眼前是頗為高端的大型小區。在鎮干部的指引下方知,這個小區正是后郝窯村。

行進在后郝窯村,花壇、綠地、景觀樹,整潔平整的馬路——村子與普通大城市高檔小區差別並不大,此外,村裡還建有村民活動中心,村委會辦公樓,還有村小學等公共設施。

后郝窯村的變化始於2011年。由於有著豐富的地熱資源,又適逢我省新民居建設有政策支持,后郝窯引進開發企業,成為當年我省第一個在原址拆遷新建民居的鄉村。

“以前和普通農村一樣,土坯房、磚瓦房、土路,村民們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願望很強烈。”村黨支部書記侯志高說,他是親自操持后郝窯拆遷改造的帶頭人,對於這一項牽涉100多戶300多名村民的大工程,曾經背負著極大的壓力。

時間回到2011年4月,經過幾個月的動遷工作,后郝窯村全體村民搬遷到臨時安置點,村子正式實施拆遷。不到兩年的時間,2012年底,改造后的新居正式落成,全體村民從昔日山窩窩裡的土坯房搬進了配套齊全的高檔社區。

拆遷改造之時,合作開發企業給出的安置條件是宅基地與安置樓房面積1︰1配置,由於村民們的宅基地面積大部分都有三四百平方米,因此,新居建成后,戶均分配到了三到四套不等的80到120平方米的樓房,居住條件不僅改善了,村民們還一躍成為了“房哥”“房姐”“房叔”。

“現在改造成新居后,一處宅基地換三四套樓房,價值幾百萬元,這變化不可想象。”侯志高說。

治坡

挖掘葡萄產業優勢,發展不止步

進入10月,大部分的農村都已秋收完畢,進入農閑時節,在后郝窯村看到的卻是一派繁忙景象。

“咱們這兒冬天太冷了,葡萄藤都得埋到土裡才能安全度過休眠期。”在后郝窯村葡萄種植園內,村民郭玉山和妻子帶著工人正忙著挖溝渠。郭玉山邊忙邊向記者介紹,待全部挖好后,要將一條條葡萄藤全部深埋進約30厘米左右的土裡,而這也是村民們一年葡萄管理的收尾工程。

對於后郝窯的村民來說,今年是一個葡萄豐收年。“8畝園子,純收入有十多萬元吧。”說起今年的收成,郭玉山兩口子話語中透著喜悅。郭玉山說,他家葡萄的銷售靠著倆閨女做電商,價錢賣得好。

懷來縣有著數百年的葡萄種植傳統,而據記載,后郝窯村的葡萄種植傳統有800多年。但是,由於耕地少,上世紀90年代僅有100多畝的葡萄園,貧困很長時間困擾著后郝窯。

1998年,新一屆村黨支部書記侯志高走馬上任,面對后郝窯的現狀,他把目光鎖定在傳統的葡萄種植產業上。侯志高說,后郝窯村地處丘陵地帶,耕地雖然少,但有大量閑置的荒坡。於是,侯志高帶領全村黨員干部進軍荒坡,1998年至2000年,累計開墾荒坡1000多畝。

種植規模大了,產量上去了,2005年以后,后郝窯的葡萄園開始見到效益。“那幾年的葡萄市場非常好,普普通通一戶老百姓都能收入四五萬元到十幾萬元。”后郝窯村民侯桂泉回憶。也就在那時,后郝窯的村民們真正依靠傳統種植賺到了錢。

但后郝窯的發展沒有停留於此。

近幾年,后郝窯依托葡萄產業發展起了鄉村旅游項目,在村北建起了500畝的集溫泉度假、葡萄採摘、品酒觀光於一體的葡萄觀光園區。“大巴車可以直達田間地頭,方便極了。”侯桂泉說,這兩年北京來的游客越來越多,旺季的時候,地頭一停就是幾十輛大巴車。

依山勢而建的蜿蜒盤旋的柏油路、寬敞的停車場、精致的游客中心……在侯桂泉的帶領下,記者游覽了后郝窯村的葡萄觀光園。

“單純依靠傳統種植市場抗風險能力低,收入單一。”侯志高說,這兩年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傳統種植的葡萄價格低迷,要想提高產品附加值,就需要開拓新的市場、改造原有經營模式。採訪期間,記者看到后郝窯又建設了20多個設施葡萄大棚,引進了多個新的葡萄品種。侯志高說,“設施大棚可以開發早、中、晚三季上市的葡萄,與常規種植的葡萄錯開上市時間,價格持續穩定,效益十分可觀。”(記者李艷紅)

(責編:李哲、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