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交卷”!“盼著總書記再來看看”

2020年09月26日15:09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阜平“交卷”!“盼著總書記再來看看”

  山,好像還是那些山——可7年過去,山裡人的生活“全變了”。

  阜平8月,秋意初起。出縣城向西約40公裡,已入太行山深處,雨后初霽,龍泉關鎮駱駝灣村唐宗秀老人家小院裡的幾株繡球開得正艷。

  “沒有水泥路,又剛下過雪,習近平總書記來的時候,我還攙過他咧!”唐宗秀拉起記者往屋裡請,提起總書記和這些年家裡、村裡的變化,笑得比院裡的花更好看。

  2012年歲末,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后第一次去革命老區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考察扶貧開發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這裡,習近平向全黨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如今7年過去,阜平“交卷”了!今年2月,阜平縣“摘帽”﹔6月,縣剩余貧困人口脫貧。搬進新房舒心,產業興旺強信心,防返貧兜底讓人安心——老鄉們的笑臉,成了全面小康和美好生活最生動的注腳。

唐宗秀家中小院裡花開正盛。人民網 周立軍攝

“挪窮窩” 安居樂業干勁足

  “老爺子,咋還種上柿子了?”

  午后的陽光洒在唐榮明老人家南面的陽台上,他一手端噴壺、一手提小鏟:“就是給自己找點事兒干!樓房啥都好——可種了半輩子地,閑不下來。”老人普通話不太標准,中氣十足的言語中透著滿足。

  “它黑你也黑,說不上誰最黑”“下雨天,外頭大下,屋裡小下”,唐榮明說,以前村裡人住的都是這樣的房子。2019年,老人一家從黑林溝村搬進龍泉關新區。125平方米、四室兩廳,不僅免費拎包入住,每人還有8000元安家費。

  如今,唐榮明的孫子也有了自己的臥室。“你現在上學多近,5分鐘走到,可得好好學習!”聽著爺爺要“訓導”,小孫子溜回了屋。

  九山半水半分田。在阜平,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並不罕見。近年來,已有超過5萬人通過易地搬遷住進新樓房。要安居,更要樂業。易地搬遷不是一搬了事,阜平縣大力推動安置區、就業區兩區同建,讓老鄉搬得出、穩得住、還能致富。

  揀蛋、倒飼料、查看幼仔……在阜平硒鴿健康產業園見到白富慧時,她正認真打理鴿舍。她家剛搬到阜東新區,“騎個‘小電驢’,上班很快就到”。

  “我和老公倆人一月掙1萬多元,單位還管吃住,現在攢下錢了,准備給兒子娶媳婦兒!”抖了抖衣服上的鴿毛,白富慧美滋滋地笑著。

  在阜平的39個易地搬遷安置區,像硒鴿健康產業園這樣配套建設的養殖園區有39個,另外35個手工業加工廠、79個食用菌種植園區、87個林果基地,也充分保障了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

  “建房子,不僅僅是為了住。我們說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每個村要有自己的特色,把旅游帶動起來,讓村民的生活更上一層樓。”龍泉關鎮委書記劉俊亮說,不論是易地搬遷還是舊房改造提升,鎮上根據每個村的地域文化特色,邀請專人設計,不僅解決了老鄉的住房問題,也營造出 “千村千面”的村容村貌。

易地搬遷后,平石頭村村民們住進了新房。人民網 周博攝

  昔日土坯房,紛紛變了樣。在駱駝灣和顧家台,青山綠水環繞之下有村民大戲台、茶室和民宿﹔在平石頭村,石頭花紋高台上的“小別墅”錯落有致﹔在黑崖溝,牆上的繪畫讓村庄有了文藝范兒——老鄉的家門口也成了“網紅”打卡地。

  住得舒心,老鄉們干勁更足了。“從前,許多村民是‘揣著手等’‘背著手看’,現在變成了‘甩開手干’,村民的精神面貌都跟以前大不一樣了。”龍泉關鎮副鎮長曹建平感慨。

產業旺 增收致富門路多

  產業找對頭,脫貧才有奔頭。習近平總書記在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推進扶貧開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首先要有一個好思路、好路子。

  以前,阜平也探索過一些脫貧產業,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2015年,阜平經過大量調研和反復論証,決定發展食用菌種植,並引入龍頭企業嘉鑫種植公司興建大棚園區。

  “去年倆大棚淨賺6萬多元,5年前誰敢想啊?”53歲的馬秀英是當年帶頭參與食用菌養殖的村民之一,今年是她承包大棚的第五個年頭。

馬秀英講述香菇種植故事。實習生 馬詠言攝

  有“前車之鑒”,起初大家伙兒對承包香菇大棚這檔子事兒並不看好,“不懂怎麼種,怕賠錢。”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縣裡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構建三級技術服務體系,提供技術支持﹔採取“政府+企業+農戶”的模式保証收購價格﹔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補貼﹔設立“成本損失險”兜住風險……

  馬秀英這才一咬牙,帶頭承包了一個大棚,沒想到當年就掙了1萬多元。“起初是啥也不會,但隻要有問題,咱就找技術員。有時候打電話問,有時候他親自過來。”馬秀英說,“雖然累,但比打工強多了。”第二年,她又多承包了一個棚。

  老百姓“捻現利”,眼瞅著馬秀英掙到了錢,香菇大棚秒變“香餑餑”。為了惠及更多農戶,園區規定每一戶包棚不超過兩個。老鄉們都說,“現在一棚難求。”

  “前幾年,我們的香菇佔北京新發地菜市場同類產品市場份額一半還多,現在銷路更廣了,廣州、深圳都搶著要。”阜平縣嘉鑫種植有限公司生產經理齊建利說。

  截至目前,阜平縣現代食用菌種植面積達2.1萬畝,建成產業園區102個,年增收2.5億元,相關產業帶動14750位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增收6700元,“老鄉菇”圓了老鄉的致富夢。

新收了一茬香菇,種植戶喜笑顏開。人民網 周立軍攝

  雞蛋不能都裝在同一個籃子裡。近年來,阜平縣因地制宜發展了高效林果、硒鴿養殖、家庭手工業等產業。如今,村裡產業興旺、百姓安居樂業,阜平又將目光瞄准了鄉村旅游這一新興業態。

  近年來,阜裕公司與駱駝灣、顧家台兩個村委會合資成立顧家台駱駝灣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統一打造客棧、民宿、小吃一條街,並對自建農家樂的村民開展統一培訓。“返聘村民,還能為他們增收加一層保障。”公司負責人齊劍說。

  72歲的顧寶青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阜平看望的貧困群眾之一。村裡舊房改造提升,她也住進了新家,還被旅游公司返聘過來當保潔員,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

  “道兒也給我們修好了,新房我們也住上了。我還有了工作,一個月比過去一年掙得還多!總書記心裡裝著我們,我們心裡也念著總書記,盼著總書記再來看看,俺們的生活全變了!”顧寶青眼裡泛著光。

強“筑壩” 創新機制防返貧

  “看病時先診療后付費,出院后幫我辦醫保報銷,今年還為俺和老伴兒申請了低保……要不是政策好,真不知道這一道道的關,我和老伴兒咋過!”由於救助及時,去年剛脫貧的仇志學沒有因病再次滑入貧困的行列。

  69歲的仇志學,原是阜平鎮蒼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10月,靠著幫扶措施和務工收入,他成功脫貧,還住進了阜東新區50平方米的搬遷房,但仇志學患有嚴重的心臟病,不能從事高強度工作,妻子也患有老年病需長期吃藥,老仇家就被列為縣裡重點關注的非穩定脫貧戶。

  “除了怕大病、遭大災,老兩口沒啥顧慮”,可越怕啥越來啥。去年10月底,仇志學因心臟病手術住院,花了9萬多元,除去大病報銷和保險各項補償,個人還需承擔2萬多元。“家裡真負擔不起,更別說后期治療了。”老仇犯了難。

  關鍵時刻,縣裡創新研發的“智慧+保險+幫扶”互聯網信息平台發揮了大作用。阜平縣扶貧辦主任陳業銘介紹,該平台將全縣536戶非建檔立卡邊緣戶和1407戶非穩定脫貧戶作為重點動態監測對象,利用技術手段和農戶大數據分析,及時對監測對象作出“高、中、低”三級返貧預警。

  中國人保財險河北保定阜平支公司社保經辦業務部經理齊學智,在平台系統收到了仇志學“高”級別返貧預警,確認其符合救助條件后,立即啟動了救助程序。最終,仇志學隻花了9000多元。

  “齊經理主動上門提供幫助,減輕了我們的負擔!”仇志學滿懷感恩。

駱駝灣村航拍景觀。人民網 周博攝

  如今,阜平已構建起“防貧保險”“阜民安康保”“助老健康御險”“農戶平安綜合險”和“社會救助基金”互為支撐的“四險一金”防貧保障體系,實現了所有農戶全覆蓋。

  一直分管扶貧工作的阜平縣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趙敏濤告訴記者,縣財政投入資金為2.4萬余名貧困群眾提供防貧保險,目前已對有返貧風險的274戶預警戶進行了救助,累計發放202.96萬元,“進一步扎牢了防返貧籬笆。”

  享受防貧保險救助的不隻仇志學一個人,防返貧機制也不隻在醫療領域發揮作用。“教育、養老、低保等等,阜平縣層層‘筑壩’,誓要兜牢防返貧保障網。”陳業銘說。

  截至目前,全縣沒有一戶建檔立卡脫貧戶返貧,沒有一戶非貧困低收入戶致貧。這邊戰貧減貧,那邊冒出“新貧”或返貧正在成為歷史,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阜平蹄疾步穩。

  阜平,山場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87%,是名副其實的山區。

  阜平也是革命老區,第二次國民革命時期,北方第一個紅色政權中華蘇維埃阜平縣政府和抗日戰爭時期的第一個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都誕生在這裡。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聶榮臻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阜平戰斗生活過。

  阜平,也曾是“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扶貧開發重點縣,10.81萬貧困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54.4%。

  歲月不居,事在人為。今天,站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的歷史節點,“三區一體”的阜平呈交了自己的答卷。這份答卷,是阜平人擼起袖子加油干、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縮影,是阜平人對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的感念,也是阜平人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阜平不富,死不瞑目”遺訓的最好告慰。在中國脫貧攻堅史冊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阜平答卷”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實習生馬詠言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李哲、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