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拍攝的西柏坡。 河北日報記者 趙海江攝
平山,著名的革命老區。西柏坡,聞名全國的革命聖地,“三大戰役”在這裡指揮,“兩個務必”在這裡誕生,新中國從這裡走來。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來到西柏坡,提出“全黨同志要不斷學習領會‘兩個務必’的深邃思想,始終做到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實事求是、一心為民,繼續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各種考驗的‘考試’考好,使我們的黨永遠不變質、我們的紅色江山永遠不變色。”
牢記囑托,接續“趕考”。平山縣干部群眾大力弘揚西柏坡精神、“趕考”精神,瞄准“硬骨頭”攻堅克難,用足“繡花功”精准扶貧,艱苦奮斗拔窮根。
2017年,平山縣脫貧“摘帽”,2019年消除絕對貧困,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32771元、10256元,比2013年分別增長49.3%、91.7%,全部財政收入、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增長197.6%、148.7%,實現了“從向國家要補貼到為國家作貢獻”的歷史跨越。
站在新起點,踏上新征程。老區人民正以昂揚飽滿的精氣神,書寫決勝全面小康的優異答卷。
傳承紅色基因,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
8月3日早晨,平山縣下槐鎮南文都村,村民范海書飯后習慣性地來到村內的生態養殖觀光園。看著一塘荷花盛開,魚兒游來游去,范海書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不但風景美,還能增收,俺們這窮山村能脫貧多虧了老張啊。”
老張叫張端樹,2016年初從石家庄市工商聯下派到南文都村任第一書記。范海書身后的荷塘,就是在張端樹主導下,與省會多家企業合作建設的田園綜合體。田園綜合體實行企業出資入股、村企合作開發模式進行種植養殖,目前已成為村集體創收的一條渠道。
拆除土廁、豬圈、破舊圍牆,清理垃圾、硬化街道、安裝路燈,修建村民廣場、旅游廁所,引進企業與村集體合作建設扶貧項目……5年來,張端樹帶領工作隊扎根南文都,原來的窮山村變成了魚肥水美、花果飄香的美麗鄉村。
2017年底,南文都提前完成整村脫貧出列任務。當時,正值張端樹的扶貧工作服務期滿,村裡的黨員和村民代表聯名寫信給市縣有關部門,把老張留了下來。“我接著干,和鄉親們一起努力奔向全面小康。”
一個黨員一面旗,最好的干部上一線。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平山縣精心挑選出500余名黨員干部,會同省、市工作隊進駐260個貧困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黨支部+股份合作制企業”等模式,和當地干部群眾合力攻堅。
平山縣扶貧辦主任周海軍介紹,到2015年底,當地仍有建檔立卡貧困村260個、18039戶、貧困人口40126人,其中貧困村佔石家庄市貧困村數量的一半以上。駐村工作隊發揚“趕考”精神,確保脫貧路上不落一人。2017年,平山縣脫貧“摘帽”,2019年,所有貧困村結束絕對貧困歷史。
啃下脫貧攻堅“硬骨頭”的黨員干部們依舊奮戰在一線,圍繞脫貧后續鞏固提升扎扎實實開展工作。
“你這一戶我包聯,有什麼困難盡管跟我說!”這是平山鎮孟堡村黨員楊文堂對分包戶肖明山許下的承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脫貧戶肖明山再遇困難。“工作不好找,家裡沒收入,日子可咋過?”這時,平山縣開展“進萬家、訪萬民,解民困、助增收”活動,包戶黨員楊文堂來到他家中,不但幫助修了院牆,還把他的兒子介紹到附近的印刷廠打工。
為鞏固脫貧成果,平山縣建立“幫扶單位+責任人+志願者”的幫扶體系,探索建立黨員分包制度,5310名縣鄉兩級幫扶責任人和1600多名機關志願者逐戶分包,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家都有這樣的“親戚”。
用腳步丈量民意,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標准,廣大黨員干部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推行“5+X”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診療服務送到家﹔創新農村環衛長效機制,所有行政村實現衛生托管服務﹔為全縣22620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提供“點菜式”免費培訓,在縣內企業挖掘就業崗位13752個……
紅綠交相輝映,奏響鄉村振興交響曲
紅色聖地和綠水青山,是平山的兩大優勢資源。打出“紅”“綠”兩張牌,平山走出一條旅游脫貧的新路子。把扶貧開發與現代農業、山區綜合開發、美麗鄉村建設等統籌謀劃、協調推進,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西柏坡景區先后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游客中心、27000平方米的紅旅小鎮,打造了自西柏坡高速口至西柏坡景區沿線環湖綠化生態線,新建了5座停車場。
“提升基礎設施,規范旅游秩序,增加旅游業態,西柏坡的旅游品牌越擦越亮。”西柏坡村黨支部書記閆振祥介紹,現在全村85戶244人中,九成以上的家庭從事旅游服務相關工作,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了1萬元。
如今的西柏坡村,村民住上了小洋樓,石板路通到了家門口,架空線路入了地,還建了污水處理設施,用上了抽水馬桶。“村風和諧村庄美,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滋味得很!”西柏坡村老黨員閆青海說。
站在西柏坡景區入口處北望,梁家溝村一排排二層小樓分外搶眼。“開飯店、辦民宿、當導游、賣紀念品……隨著西柏坡紅色旅游不斷升溫,梁家溝七成人吃上了旅游飯,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萬元大關。”梁家溝村黨支部書記陳志軍說。
“紅旅小鎮建成后,俺租了門市,賣紀念冊、紀念章、文化衫,一年下來差不多能賺3萬塊錢。俺家老二在景區開電瓶車,一年也能賺六七萬塊錢。”梁家溝村村民陳鎖平說,老區人的日子是越來越旺。
三面環水的崗南鎮李家庄,遠處青山隱翠,近處波光粼粼,頗具太行風情的農家小院散落在村庄各處。前幾年,李家庄還是一個“灰頭土臉”的窮山村,交通不便,土地基本都是山坡地,糧食勉強自給,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村裡隻剩下老人和孩子。如今,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百姓腰包鼓了起來,村子煥發了新的活力。
每到節假日,村口“賦詠雅舍”農家樂老板谷永設都會忙得不亦樂乎。前幾年,老谷把5間平房改造成客房,又把前院改造成餐廳,辦起了農家樂。“客房一天120元,這還不算吃飯,一年下來能掙五六萬塊錢,再加上土地流轉、水庫移民補貼等方面的收入,俺家早就脫貧啦!”
目前,平山縣已擁有1家5A級景區、10家4A級景區,10個鄉村風情小鎮、50個旅游專業村,打造了230公裡的“快旅慢游”大環線,串聯起天桂山、駝梁等10余個景區,成功躋身我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2019年全縣接待游客194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146.3億元,入選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中國文化百強縣。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依靠綠水青山,平山正在做大做強“綠”文章,已培育縣級以上農業園區43家、省級農業園區2家。結合太行山綠化工程,打造了7條溝域經濟產業帶,發展核桃30萬畝、蘋果5萬畝。如今,260個貧困村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項目﹔全縣綠色產業產值佔到全縣總產值50%以上。
決勝全面小康,譜寫革命老區新華章
脫貧摘帽不是最終目的,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才是不懈追求。平山縣聚焦全面小康,一方面鞏固脫貧成效,一方面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新興產業,為老區人民的幸福生活夯實基礎。
5月31日,敬業集團1450冷軋工程酸軋機組第一卷產品順利下線。這是繼成功收購英國鋼鐵公司后,敬業集團在轉型升級中取得的又一碩果。“項目建成后將填補石家庄及周邊區域高端冷軋產品的空白,標志著敬業集團延伸鋼鐵產業鏈再上新台階。”敬業集團冷軋項目部總經理劉軍川說。
敬業集團的發展壯大,是平山縣持續深化改革、積極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平山縣大力推進鋼鐵產業轉型,累計壓減鋼鐵產能356萬噸,投資近50億元實施環保改造,提高產品品質,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綠色生產。同時,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全縣規上高新技術企業達1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45家,被評為“全省民營經濟發展先進縣”。
目前,平山民營經濟比重佔到75%,進一步增添了決勝全面小康的底氣。僅敬業集團就帶動周邊兩萬多名農民就業,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帶動著周邊餐飲、運輸業的發展,間接致富8萬人。
傳統產業煥發生機,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平山確定了綠色農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三大工程。通過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和特色高效農業,推動標准化生產、品牌化經營,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依托開發區,打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興產業集群。布局數字金融、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未來產業,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努力在新一輪發展競爭中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前不久,隨著冶河兩岸整治提升工程完工,這條穿平山城而過的古老河流煥發新機——河道清澈見底、兩岸綠意蔥蘢,秀美如畫的景觀帶成為當地居民和游客樂享的綠意空間。平山緊盯省級文明縣城、省級衛生城市、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標准,進一步完善縣城建設規劃,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傾力打造“宜居宜看、宜游宜業”的山水新城。
作為北方少有的山水之城,平山“以水為媒”著力提升城市綠色生態顏值,依托冶河生態自然優勢進行生態環境整治提升,將12公裡的冶河平山段作為主景觀帶,實施濕地公園改造提升、冶河兩岸整治提升工程,形成8.5萬平方米綠地、5000畝水面、7公裡綠帶的景觀長廊。“河邊綠樹成蔭、花草連片,冶河已經成了人們遛彎兒、納涼的好去處。”69歲的平山居民焦國森說。
作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域推進示范縣,平山積極探索“人居環境+美麗鄉村”“人居環境+示范項目”等“人居環境+”模式。在讓貧困村“好起來”、美麗鄉村“美起來”的同時,還在全縣13個鄉鎮選取26個村,打造樣板村。爭取省級獎補資金4800萬元,開展農村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街道硬化、村庄綠化、美麗庭院創建等12項行動,涌現出一批特色小鎮和美麗鄉村。
說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帶來的實惠,下口鎮泥裡河村村民劉金懷滔滔不絕。經營著一家飯店的他,把村裡的山山水水拍成圖片、小視頻發到網絡上,沒想到引來游客如雲,生意越來越火。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為了讓群眾享受更多福祉,平山發揮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事業在脫貧攻堅中的基礎保障作用,持續推進民生政策向貧困對象疊加,創新實施老人生活補貼、免費體檢、意外保險等制度。將財政支出最大限度向民生領域傾斜,民生支出以每年1個百分點穩步提高,佔到財政總支出的80%。
“趕考”永遠在路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縣干部群眾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大力弘揚‘趕考’精神,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把綠色生態守護好,讓平山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合格答卷!”平山縣委書記、縣長董曉航說。(記者王峻峰、任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