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樹開枝散葉帶出扶貧大產業
——河北省涿鹿縣南山區產業扶貧揭秘
涿鹿縣南將石村村貌。 河北日報記者 耿 輝攝
一棵生長在陰坡台地上的野生獅子頭文玩核桃樹,在山中涼爽舒適的氣候中,搖曳著婆娑身姿,褐色的葉子隨風舞動。
歷經百年風雨,它見証了當地一輩又一輩人土中刨食、為窮所困的無奈。而今,在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沛雨甘霖中,它終於化成一方百姓的“搖錢樹”。
探尋一棵老樹與一個特色扶貧產業的故事,不僅能感受到當地干部群眾向貧困宣戰的艱辛與決心,更能感受到河北脫貧故事的生動與美麗。
百年老樹雖是棵“搖錢樹”,但一棵樹卻不能帶富一方百姓
河北省涿鹿縣南山區南將石村地處河北淶水、涿鹿和北京門頭溝的交界處,四周森林茂密、山谷幽深。就在這麼一個偏僻的地方,生長著華北地區唯一一棵樹齡200多年的野生獅子頭文玩核桃樹。
近日,記者來到這棵核桃樹下。仰視著核桃樹的一枝一葉,52歲的南將石村黨支部書記劉啟全,深情地講述起這棵野生老樹的歷史。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南將石村主要以種植核桃樹為主。秋天,其他樹的核桃個個仁粒飽滿,唯有這棵樹上結的核桃頭尖底大,皮厚仁微,隻能混在成麻袋的核桃中摻假充數。后來,有個挎著書包的陌生人專程從北京來到這裡,以幾毛錢一個的價錢,買走一些青皮核桃。頭腦靈光的村民才漸漸知道,原來這種核桃不能食用,另有價值。
“食用核桃論斤賣,文玩核桃論個賣。”老核桃樹的價值被重新評估,村民爭相承包,承包費從最初的每年100元,漲到每年1.3萬元、1.6萬元、9.8萬元,最高時一年的承包費達36萬元。承包者中,就有劉啟全。
正是由於承包老樹,劉啟全得以與京津等地的文玩核桃界人士相識,進而了解到核桃文化以及“南將石獅子頭”的尊貴地位。
文玩核桃起源於漢隋,盛行於明清。把玩核桃,不僅有助於鍛煉身體,更因核桃經把玩之后通身紅潤成為一種藝術品,深受人們青睞。
而在眾多品種中,“南將石獅子頭”因其外表敦實飽滿,筋紋如溝如槽,皮質厚實細膩,把玩之后可達到玉化,格外受到核桃把玩者的追捧。2005年,隨著文玩核桃市場的升溫,一對上等的“南將石獅子頭”核桃價格達上萬元,在北京市場小有盛名。
2006年,劉啟全成為一名村干部。此時,他早已不再承包老樹,而是把精力放到培植更多的文玩核桃樹上。憑借30年前父親嫁接成活的一棵文玩核桃樹,他發現,依托當地獨特的土壤氣候,通過從老樹上剪取枝條,可以嫁接出更多的文玩核桃樹。在他的帶動下,有少數村民開始嫁接文玩核桃樹,但大多數村民並沒有意識到文玩核桃樹的潛在價值,仍靠外出打工為生。當時,村民房屋破舊、生活拮據,隻有56戶116口人的南將石村,光貧困戶就有35戶。劉啟全發誓,一定要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從一棵老樹發展到一個規模化的產業,如果沒有各級部門的幫扶,沒有黨的脫貧攻堅政策,是絕對不可能的。”環顧溝底坡沿上一棵棵挺立的文玩核桃樹,劉啟全說。
科學技術猶如甘霖,百年老樹“開枝散葉”化身千萬棵“搖錢樹”
狹窄的道路通向幽深的山裡,透過兩側蓊蓊郁郁的雜樹,不時可見一塊塊由土堰壘就的廢棄梯田,巨石巉岩不時從旁邊橫斜而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資源匱乏,涿鹿縣南山區的自然條件,成為貧困地區發展所面臨的困境。
涿鹿縣南山區組織部部長宋軍介紹,由於地處深山區,包括南將石在內的一些深度貧困村,石多地少,過去人均僅有0.8畝地,隻能種點玉茭,但下一場大雨,庄稼就被沖沒了,有的村民隻能以養羊為生。隨著2003年全部退耕還林,山上禁牧,養羊的村民隻得另謀生路。雖然村民還有一點杏扁,但也賣不上幾個錢。長期以來,當地村民生活非常貧困。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深度推進,如何找到一種既能保護生態,又能讓百姓致富的產業,南山區干部用盡心力:由於生態保護,當地不能發展工礦企業,不能發展旅游業。發展什麼?2012年,經過思考,南山區委區政府決定將文玩核桃作為扶貧主導產業來發展。
發展文玩核桃產業,首先面臨的是技術上的難題。走訪中,他們了解到,種植文玩核桃樹雖然效益可觀,但樹木嫁接成活率很低﹔核桃花皮、白尖現象嚴重,每當秋天核桃下樹時,一棵大樹數千顆果中能配成對的好核桃極少。
這道難題如何破解?宋軍介紹,當時,在南山區的溝峪之間,幾乎每個山村都駐有幫扶工作隊。一位在朱家峪村幫扶的駐村第一書記提到,她跟河北農業大學教授李保國是同學,可以邀請他來看看。聽聞此信,大家欣喜不已,每天都在期盼著這位“大山教授”的到來。
李保國教授來了。那是2012年5月的一天。
當時,李保國的心臟病已經非常嚴重,所以,愛人郭素萍也跟著來了。一下車,郭素萍的第一句話是:“先找個清靜的地兒讓他歇會兒,剛給他吃了藥。”休息了一會兒,李保國教授緩過勁來,就開始聽取介紹,並很快上山給村民現場指導去了。“從沒見過像他那樣的教授,不說休息,隻說工作。他不光講解理論,更重要的是親手給你做示范。那天的晚飯是在鄉裡吃的,但誰也沒想到,吃完飯,李老師又到村裡來了,為村民又解答了好多問題。臨走,還把自己的電話留給每一個農民。”始終在現場的劉啟全說。
那之后雖然李保國沒再來,但李保國科技團隊的成員,或前來或通過電話,一直提供技術指導。
解決了技術之憂,接下來的工作是:建設一處苗木基地,培植幼苗10萬余株以供村民栽植。
建設苗木基地,需要流轉土地45畝,涉及村民20多戶。當時,溝坡上正長著一棵棵碗口粗的杏樹,雖然杏樹不值錢,但長成不易。干部們一遍又一遍做工作,村民們就是舍不得。村干部白天做工作,晚上開會研究解決方案,終於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
為鼓勵貧困戶嫁接文玩核桃樹,南山區政府出台政策,每個接穗補貼100元,每戶平均補貼2000元,目標是實現全區“人均3棵,戶均10棵。栽下文玩核桃樹,全家來致富”。
為讓更多貧困戶嫁接文玩核桃樹,劉啟全和村主任劉杰等組成技術小組,為村民提供嫁接服務。到外村搞嫁接服務,他們每天可得勞務費300元﹔但在本村搞嫁接服務,除了管頓飯,他們不要一分錢。
八旬老人劉茂因為不懂技術,一直沒有種植文玩核桃樹。現在,借助政府的扶持政策和村黨支部的幫助,通過實施高接換頭,他也有了一棵文玩核桃樹。頭年嫁接的一截接穗,第二年就長出數尺長的枝條,第三年枝頭就見果了……
在南將石村的典型示范下,附近更多的貧困村通過從南將石村購買接穗,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脫貧模式,發展起了文玩核桃產業。
截至目前,涿鹿縣南山區已有文玩核桃樹18萬棵,覆蓋82個村庄,年產值達2000余萬元。
扶貧政策東風頻頻,一棵老樹催生扶貧大產業
不見機械,沒有廠房,道道山溝裡是一棵棵茁壯成長的文玩核桃樹,一片片郁郁蔥蔥的文玩核桃園。2015年,涿鹿縣在南山區建設了文玩核桃科技生態產業園區,加快推動文玩核桃產業真正成為可持續發展的致富產業。
2018年5月,南山區成立文玩核桃研究所,旨在推動文玩核桃科學種植、優選優育,並在未來行業標准的制定上有所作為。自李保國教授團隊在這裡開展技術服務以來,通過實施花期授粉、施用鉀肥等,這裡的獅子頭文玩核桃樹的嫁接成活率從原來的20%提到90%以上,原有的果實花皮、白尖現象基本消除。
種植沒啥問題了,可銷售卻成了問題。在南將石村鄰近的241省道沿線,常年有人擺攤設點兜售文玩核桃,無序競爭使“南將石獅子頭”的品牌美譽度受到影響。興建一個專業產地交易市場已成當務之急。
可建市場的資金從哪裡來?
作為南山區的對口幫扶單位,中煤集團累計投入文玩核桃產業幫扶資金495萬元。
對於中煤集團挂職南山區副區長的韓友永來講,市場建設關鍵時期,無論是市場建筑材質的選擇,還是一塊牌匾的設計,幾乎每個細節,他都要和劉啟全討論。
在中煤集團幫助下,僅用兩個多月時間,南將石文玩核桃產地交易市場就建成了。
2019年9月11日,南將石村首屆文玩核桃節在新落成的交易市場舉行。來自北京等地的眾多知名核商及400多名文玩核桃愛好者紛紛到來,昔日窮困、落后、偏僻的小山村沉浸在產業興旺帶來的繁華與喜慶之中。
今年4月11日,省委書記王東峰到張家口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專程來到南將石村聽取當地文玩核桃樹種植和產業發展情況。
在這裡,他還巧遇接替李保國教授來此開展技術指導的郭素萍。
見到郭素萍,王東峰親切鼓勵道:“廣大科技工作者要主動走出科研院所,服務貧困地區,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並囑咐她要多注意身體。腳上常年沾滿泥土的郭素萍感謝王東峰的關心,決心將更多科技成果更大力度、更廣范圍地嫁接在貧困地區的果樹上,早日讓貧困群眾享受科技帶來的累累碩果,穩步走在小康路上。
歷經滄桑,老樹見証百姓美好生活
走進村民閆桂起家,潔淨的農家小院裡,兩棵文玩核桃樹亭亭如蓋。新翻蓋的房屋漂亮整潔,室內陳設一應俱全。作為貧困戶,50歲的閆桂起曾經長期在外打工,如今,他不僅自家擁有文玩核桃樹200多棵,還作為技術能手,經常到研究基地嫁接文玩核桃樹,每月工資2000多元。問起家庭年收入,他低頭想了想,不好意思地說:“也就20多萬吧。”旁邊的人笑著“揭底”說:“不止吧。”
穿行在整潔的南將石村,新修的道路通到了家家戶戶門口。道路兩旁、房前屋后,到處都是文玩核桃樹。每個庭院,都是一個綠色畫廊。通過栽植文玩核桃樹,村民不僅增收致富,還美化了生態環境。村黨支部書記劉啟全自豪地說:“坐在家裡,看著樹長,就能掙錢。這樣的愜意和幸福,誰又能想象得到?”
山坡下,那棵歷經200多年風雨的野生老核桃樹,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象征已被保護了起來。老樹四周圈起了護欄,周圍安裝了監控。
歷經了貧窮,更目睹了富足。時光流轉,這棵老樹在青山綠水中更加枝繁葉茂,滿枝的碩果,訴說著新時代的脫貧攻堅故事,悄然將一段段改變落后面貌的傳奇刻入它的年輪中。(記者趙書華、高振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