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天,15個獨樓獨院連成一個大院
——石家庄長安區“連片”模式破解老舊小區改造管理難題
圖為華平苑居民在拆出的唯一一塊40多平方米的小廣場上休閑娛樂。 河北日報記者 宋 平攝
石家庄市長安區健康路與長征街交叉口東行約200米處,原本有一條500米長的華平胡同,過去由於管理不到位,行人和車輛無序穿行,顯得十分擁擠、雜亂。
如今,這裡變成了華平苑裡的一條休閑小路,小路旁有在休閑座椅上乘涼的居民,還有生機勃勃的各種綠植。
同時改變的還有胡同兩側原本並立的16家產權單位的15個獨樓獨院。清拆了4000平方米違建,拆除了250米圍牆、24個門垛。35天的老舊小區改造,讓它們連成了一個大院。
6月19日,記者跟隨石家庄市長安區建安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康佔武和華平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姚惠璞,來到這個大院,回顧35天的改造歷程。
小路兩側,建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房子,退休職工姜瑞蘭在這裡住了60多年,老黨員李深濤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就住在這裡……很多人多年就住在這裡,隔開樓院的圍牆、私建的小房,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小區裡的化糞池被圈在了違建裡,污物外流,狹窄的胡同進不了清糞車和小型消防車﹔樓棟實行自治管理,每個月收3至5元的衛生費,如果出現污水外溢等需要請人清理另收費時,費用總是收不齊……
隨著原有單位管理職能的退出,這些樓院的環境、衛生、安全和維護就成了老大難。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聽到居民的抱怨不計其數,但獨樓獨院的老舊小區改造空間有限,引進物業也難。
為破解獨樓獨院老舊小區改造難、管理難問題,今年以來,石家庄市長安區緊緊圍繞“紅色物業”全覆蓋目標,創新性地提出“連片、並入、托管、合作”管理模式,有效解決部分老舊小區管理難、環境差難題。
“連片”就是把“小散獨”院落連成一片,讓“小院”變“大院”。
要想連,就要拆牆破院。
建安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逐一走訪河北科技大學、石家庄市總工會、石家庄市幼兒師范等產權單位,反復溝通,獲得產權單位支持。
多年來就住在圍牆裡,突然要把圍牆拆掉,居民多少有些不適應,感覺一下子失去了安全屏障。康佔武告訴居民,改造后會加裝攝像頭,而且新引進的物業公司有保安巡邏,小區治安狀況有保証。
為找准症結,精准施策,建安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在出入口設立群眾意見征集點,深入了解各樓存在的個性問題,從樓梯安裝扶手、解決地下管網跑冒滴漏問題,到拆牆后怎樣綠化等,快速公布解決方案,贏得了大部分居民理解和支持。
拆牆難,拆違更難。
因家裡人口多,有人在違建小房裡住了40多年,還有人將陽台外擴做成了衛生間……
勸人拆違,得下功夫。遇到涉及拆違的居民,康佔武和同事見面就勸﹔拎上水果,他們就去居民家坐一坐。對在外地回不來的居民,他們就反復打電話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一邊拆,一邊改。從3月11日開始,經過35天改造,作為石家庄市長安區老舊小區改造中“連”的示范,華平胡同變成了華平苑。
拆掉圍牆而拓寬的小路旁建設了立體菜市場,見縫插綠設置了多處綠地,並安裝休閑座椅,拆出的唯一一塊40多平方米的小廣場上還安裝了健身器材,還對凌亂的飛線進行了梳理。如今,小區裡居民的車輛停放有序,小路兩端有門禁系統和保安,外部車輛不能再隨意穿行,無序小路成為居民的休閑便道。
華平胡同改造前,康佔武與這裡的居民不是很熟悉。如今走進這裡,隨便哪位居民都很熟地能跟他聊上幾句。
不少居民開始主動找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委會,商討小區車位管理、寵物管理、出租房管理等問題,共建、共治效果逐漸顯現。
他們引進了長安區紅色物業品牌——金德物業。因為社區居委會和物業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黨組織成為社區居委會與物業聯系的橋梁,對物業既有約束,又有支持,物業管理越來越受到居民的信任。
眼下,同樣應用“連片、並入、托管、合作”的形式,建安街道轄區的動力廠二宿舍和動力廠五宿舍也正在進行改造,石家庄市長安區變獨樓為院的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加快推進。(記者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