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兩會建言獻策系列報道之四

鞠永才代表:京津冀協同發展應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2020年01月10日09:59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圖為河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鞠永才。圖片由本人提供

人民網石家庄1月10日電 (祝龍超)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在取得生態保護重大成果的同時,保護與發展,清潔與富裕,奉獻與回報等矛盾也彰顯出來。在今年的河北省兩會上,河北省人大代表鞠永才建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實現全面和諧發展。”

鞠永才代表認為,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6〕31號),2019年11月,為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方案》,在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西藏及四省藏區、安徽省,選擇50個縣(市、區)開展生態綜合補償試點。這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視,使地方的生態補償有了明確的政策依據。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是富有遠見的,在協同發展中,生態環境建設的成就顯著。但不容回避的是,在京津冀生態環境建設中,河北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特別是張承地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生態環境建設顯著成績的同時,客觀上也加劇了上游水源涵養區的貧困,拉大了上游與下游的貧困差距,限制了上游人口的脫貧途徑,因而加大了河北的脫貧難度和扶貧強度。環境治理的下游北京、天津雖然也向河北提供了一定的補償,但與河北在環境治理中所付出的代價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鞠永才代表認為,環境保護和治理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那麼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應該探索建立長效的穩定的生態補償機制,實現協同發展中的全面和諧。

鞠永才代表建議,一是加強河北省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工作,為京津冀生態圈補償機制的形成提供可靠依據和可行路徑。二是探索下游購買上游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效益的路徑,實現保護與受益之間的授受平衡。三是嘗試以下游投資上游操作的模式,發展生態優勢特色產業,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增強上游的生產活力。最終推動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實現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制度化,以保証上游環境保護和治理的規范化。

鞠永才代表認為,隻有建立起長期有效的穩定的補償機制,上游的治理才有保障,京津冀生態環境建設才能實現和諧共贏。

點擊進入專題

(責編:何雪薇、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