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家乡又有了哪些新景象?乡亲们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今起,本报推出“回家乡 看变化”专栏,记者们借国庆中秋双节回乡之机,走城镇,进村庄,串街巷,访乡亲,记录人兴业旺的景象,感受家国安宁的幸福,倾听乡村振兴的律动。敬请关注。
不食河豚,焉知鱼味?吃了河豚,百鲜无味……中秋,正是家乡曹妃甸河豚味美肉肥的好时节。10月1日,淅沥秋雨挡不住回乡的脚步,半路上记者就仿佛已经闻到了河豚的鲜美。
“前阵子,十里海养殖场的‘河豚小镇’登上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的舞台,一定特别好。”不知不觉间,记者已走进这座“河豚鲜飘千里”的小镇。
走在小镇街道上,一幅幅精美的3D画映入眼帘:碧蓝的大海,丰收的河豚鱼“蹦”出了鱼篓……跟儿时记忆中腥气扑鼻的鱼塘和虾池不同,雨中的小镇非但没有泥泞脏乱,反而愈发清新。
本以为下着雨,没什么人来,却在垂钓区发现了许多游客撑着伞,拿着竿钓水里的“楞蹦鱼”。一边“陪钓”一边讲解的正是小镇的负责人孙卫忠。
“‘渔’是我们这儿的特色,不仅能吃到包括河豚在内的各种鱼,还能钓鱼、体验渔文化,特别是一摸河豚,它就生气,身体便会膨胀,鼓成小球,一会儿我们就去体验一下。”孙卫忠讲得绘声绘色,一旁的游客则是“垂涎欲滴”。
据孙卫忠介绍,“河豚小镇”的建设思路是将“渔乡风貌、渔业风光、渔家风情”融为一体,将美食与美景融为一体,打造具有养殖、垂钓、渔事体验、餐饮、特色民宿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基地。
转眼已是中午,小镇里“十里渔家”河豚鱼主题餐厅里热闹非凡:有的站在壁画前,和栩栩如生的河豚鱼合影;有的将桌上各种河豚鱼烹饪菜肴拍照发朋友圈;有的则是拿起河豚鱼,看着它们“鼓成球状”……
忙完手上的活儿,厨师长郝鑫一边擦着汗,一边高兴地说:“‘河豚小镇’用旅游融入的方式,给河豚养殖加了把劲儿,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尝到‘神秘’又味美的河豚。”
记者小时候听老人们说,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曹妃甸海域的河豚种类众多,常见的品种为红鳍东方豚、菊黄东方豚等。只是由于环境的变化,食用河豚红鳍东方豚已十分少见,难道情况有变?
“曹妃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河豚鱼。现在曹妃甸每年往韩国、日本出口优质河豚鱼产品差不多800吨,是国内最大的红鳍东方豚生产、出口加工基地。前年,曹妃甸还被评上了‘中国河豚鱼之乡’的称号哩。”从业多年的郝鑫,不仅是做河豚鱼的专家,更是河豚知识“大王”。郝鑫说,曹妃甸遍地是吃河豚鱼的馆子,红烧、汆汤、烹炸,咋做的都有,咋做都好吃,河豚鱼的鲜美总能令食客流连忘返。
“让食客变为游客,把河豚养殖业与旅游业相融合,我们小镇就是这样做的。”孙卫忠自豪地说,通过打造“河豚小镇”,如今,“游曹妃甸、吃河豚鱼”已成为该区旅游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2019年,“河豚小镇”旅游收入超过3500万元,全养殖场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记者王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