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新變”系列報道之一

走出大山 “桃木疙瘩”成長記

袁志廣

2021年05月30日19:13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編者按】“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是黨和政府一直念茲在茲的重大關切。

河北省太行革命老區屬於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和晉冀魯豫根據地的核心區域,現在革命老區群眾的生活怎麼樣了?當地有什麼新變化?脫貧攻堅之后,革命老區又應該如何接續發力,在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奮力趕上、實現振興……

帶著這些問題,近期,人民網深入太行山革命老區進行採訪,為您帶來《老區新變》系列報道。

32年前,河北省淶源縣桃木疙瘩村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發源地。32年后,“桃木疙瘩”已經成為淶源一個獨有的農業品牌,當地人以此為傲。

淶源人孫二東以“桃木疙瘩”為品牌,將“山貨”柴雞蛋賣到了京津。當地的特色養殖產業已成為革命老區脫貧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

太行深處 走出一條特色養殖路

時光回溯到2007年,27歲的孫二東懷揣著在北京打拼幾年辛苦攢下的3萬塊錢回到老家,准備實現自己的“創業夢”。

他在城裡見到農村常見的“山貨”柴雞蛋竟然成了城裡人眼裡的“香餑餑”,萌生了賣柴雞蛋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想法。

淶源地處山區,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暑期平均氣溫21.7℃,被譽為“京西夏都·生態涼城”。“我們這裡自古就有養殖柴雞的傳統,柴雞在青山綠水間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渴了喝泉水,餓了吃天然野生的藥材和青草昆虫螞蚱……柴雞蛋可以說是天然的綠色食品。”孫二東認為,“搞特色養殖肯定是一條出路。”

隨后,經過一個多月的翻山越嶺和兜來轉去,他從家鄉周邊的十幾條溝溝坎坎選中了西團堡村南,與桃木疙瘩村隔山相望的對子溝開始養殖柴雞,成立了淶源縣六旺川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桃木疙瘩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當時的養殖規模從500隻逐步擴大到了3000隻,從3000隻擴大到了30000隻……不過由於經驗的欠缺,2008年的孫二東遭遇了雛雞生病、產品滯銷、資金困難等一系列難題。

“最多的時候,雛雞死過3000多隻,產品滯銷變質,6000多斤雞蛋隻能白白扔掉,企業背上了沉重的債務……真是應了那句話——養一隻掙錢,養一萬隻賠錢。”孫二東說,當時正是養殖業的“冬天”,面對困難,他並沒有放棄。

“后來,我認真總結經驗教訓,聘請了專業的養殖員,質檢員,推銷員。更為重要的是,我注冊了‘桃木疙瘩’這個商標,后來還把公司更名為‘河北桃木疙瘩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孫二東說,桃木疙瘩村是希望工程的發源地,他希望,“桃木疙瘩”能帶他和革命老區的鄉親們一起擺脫貧困走向富裕。

特色產業 成就老區騰飛夢想

如今,孫二東的期望正在變為現實。

在當地縣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桃木疙瘩”與河北農業大學共同成立了“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 在專家的幫助下,通過提升科學化和專業化養殖水平,不斷擴大養殖規模。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桃木疙瘩”已發展成為以柴雞蛋為主導產品,涵蓋柴雞、咸雞蛋、熏雞等產品的綜合性生產銷售企業,已經形成了公司+品牌+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養殖基地的養殖新格局,柴雞養殖規模達到了20多萬隻,日產柴雞蛋70000多枚,產品銷售網絡覆蓋京津冀等重點城市。

2018年,在長沙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當時的淶源縣委書記通過央視演播間現場向全國人民推介“桃木疙瘩”柴雞蛋。

憑借全方位的品牌提升,“桃木疙瘩”已經發展成為了擁有省級著名商標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截至目前,“桃木疙瘩”已輻射了淶源縣4個鄉14個村1477戶農戶,讓當地3600多人增收,成為革命老區產業脫貧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

“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是淶源擺脫貧困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淶源縣委常委、政府常務副縣長梁永強介紹說,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淶源縣還引進河北玖興農牧發展有限公司,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村兩委+貧困戶的“五聯合”扶貧模式。

“五聯合”扶貧模式共覆蓋262個村21257戶47812名人口,年出欄商品肉雞8100萬隻,實現收入1.62億元,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當地人士說,養雞等特色產業的發展也為革命老區的振興提供了動力,播種了希望!

(責編:張曉博、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