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捷成烈士:“救國才能顧家,國亡家安在”

2021年05月08日09:03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救國才能顧家,國亡家安在”

高捷成烈士1937年與家人書——

“救國才能顧家,國亡家安在”

高捷成家書(影印版)。

高捷成肖像照。

福建省漳州市,九龍江如一條玉帶穿城而過。 河北日報記者 張 昊攝

“我自從‘九一八’東北事變、‘一二八’上海抗戰之后,悲憤交集……倉卒離家,一切骨肉親戚朋友無暇顧及辭別……救國才能顧家,國亡家安在!”在邯鄲市晉冀魯豫烈士陵園,讀著高捷成烈士1937年寫給家裡的一封信,記者被他的一腔熱血感動得心潮澎湃。

從23歲參加紅軍,到34歲對敵突圍犧牲,作為黨的金融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高捷成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創立了紅軍會計工作制度,創辦了冀南銀行,為革命的“槍杆子”提供“錢袋子”支持。

鄧小平曾說,“高捷成同志犧牲了,這是一個很大損失”。

4月21日,記者循著家書向南1700多公裡,來到高捷成的家鄉福建省漳州市。九龍江畔、圓山腳下,煮水、泡茶,高捷成的長孫高慶麟用當地傳統待客方式迎接記者,展示了這封珍藏多年的家書。

一張泛黃的宣紙上,勾勾畫畫寫滿了字,落款處的紅色印章已褪色。紙張外緣卷起的線頭,說明這封信曾裱在布上,被一遍又一遍地翻看。

“從記事起,爺爺在我腦海裡的印象除了一張照片外,還有這封奶奶用布頭一層層包裹的家書。”57歲的高慶麟說,“這封信承載了全家人對爺爺的念想,是我們的‘傳家寶’。”

1909年,高捷成出生在一個手工業者家庭,少年時常與進步學生一起討論時局、參與革命斗爭。為“讀書救國”,他在大革命失敗后考入廈門大學攻讀經濟學。

1932年,紅軍攻克漳州,已回鄉工作的高捷成欣喜萬分。為支持革命事業,他四處奔走為紅軍籌款,利用自己的專業特長和人脈關系,在很短的時間內在漳州籌集資金100多萬元。

“爺爺的才能得到了紅軍的重視。動員之下,他決定隨紅軍前往瑞金。但這一走,不僅留下了結婚一年多的妻子,剛滿三個月大的兒子,還有一筆不小的欠款。”高慶麟說。

為什麼會有欠款?面對記者的問題,高慶麟緩緩講述。

原來,高捷成從未停止革命救國。為幫助當地游擊隊購買武器和藥品,高捷成不僅花光了自己的工資,還想盡辦法籌錢資助,前后有2萬多元。

高捷成離開不久,討債的人便找上門。為了還債,高家變賣了經營的鞭炮廠以及所有房產,但這還是不夠。高慶麟說,當時全家人省吃儉用,奶奶還接下了很多份手工活,常在油燈下熬到后半夜。

“我所欠挂百川銀庄二萬多元的債,時刻記念在心,本利至今當在三萬余。國家得救,民族得存,清債還利當不短欠分文。”

離家五年后,高捷成在延安寄出第一封家書,特意提起這筆欠款。

“在家人的努力下,欠款最后還清了。”摩挲著書信上的字,高慶麟百感交集,“爺爺在信裡稱自己是‘不肖高家浪蕩子弟’,希望得到原諒,其實家人從不怨恨他,隻盼他‘救國’后早點回家。”

但最終,也沒等來團聚。

“七七事變”后,轉戰華北的高捷成在太行山區創辦冀南銀行,並擔任首任行長,與敵人展開金融戰。艱難條件下,高捷成與銀行業務人員一手拿槍、一手拿賬,保障了軍需民用,鞏固了根據地經濟建設,為抗戰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1943年5月14日,前去布置貨幣斗爭任務的高捷成一行在邢台市內丘縣白鹿角村遭遇日軍突襲。為保護機密文件,掩護戰友突圍,高捷成不幸犧牲,年僅34歲。

“他犧牲的消息,家裡人到1951年才知道。”高慶麟說,可能爺爺在參軍時特意錯寫了籍貫,“信裡信外,他始終惦記著家人。”

“志向所趨,海浪風波在所難阻!”再次讀起眼前這頁泛黃的信箋,記者仿佛看到國家危難之際,一名青年踱步九龍江邊,在家與國之間作出抉擇。

臨近中午,採訪暫告一段落,高慶麟告訴記者,下午要在單位組織的黨史學習中講述爺爺的革命事跡。雖身死冀西,但高捷成的革命事跡仍在家鄉閩南傳頌著。

從漳州出發不到1個小時,便到達鷺島廈門。在高捷成求學過的廈門大學,記者看到他的這封家書被仔細裝裱,挂在經濟學院大樓的走廊上,供來往師生閱讀、瞻仰。

“誓不求中華民族之解放,當不為中華民族黃帝子孫之一人……”讀起這份家書,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朱孟楠教授不無感慨,“高捷成在金融方面所作的貢獻,無論對當時的根據地經濟建設,還是對未來中國人民銀行的成立,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他的革命經歷,正體現了學校‘愛國、革命、自強、科學’的優良校風。”

近幾年,學院通過重走高捷成革命之路、以高捷成事跡作為開學第一課等方式,追憶著曾經的校友。珍貴的紅色基因,在廣大青年學生中薪火相傳。

4月22日,記者再次採訪高慶麟。沿街而行來到漳州古城,文廟、石牌坊、閩南騎樓……曾經的老街,如今已經成為“網紅”旅游地。江風吹拂、綠樹搖曳,人們徜徉其中,悠閑愜意。

走到一個小區外,高慶麟指著不遠處高聳的棕櫚樹說,那片就是他祖父出生的地方。“以前這裡都是平房,房前的路還沒現在一半寬,現在真是變得越來越美了。”

“昨天下午在單位念到那封家書時,很多人掉了眼淚,我也很感慨。”高慶麟說,“很想告訴爺爺,現在國家的變化有多大,他曾為之奮斗的金融事業,也已長成參天大樹,壘起萬丈高樓。”(河北日報記者霍相博)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