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河北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

2021年04月24日09:34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清漳河畔好光景 難忘軍民魚水情

“沿著高速看中國”河北篇·紅色記憶之旅⑥

清漳河畔好光景 難忘軍民魚水情

——走進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

圖為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景點之一——將軍嶺。劉伯承等20余位將帥安眠於此。 河北日報記者 趙 杰攝

4月14日清晨,記者從石家庄出發,乘車沿著太行山高速一路南下。季春時節的冀南平原,微風拂面,綠意綿綿。晨光熹微中的高速公路在巍巍群山之間蜿蜒前行,如同一條銀色絲帶。

兩個多小時后,到達太行山高速在河北的最后一站——涉縣。車子在涉縣東口下道,行駛在寬闊筆直的將軍大道上,紅色印記接連映入眼帘:氣勢恢宏的“將門”,“129”數字樣式的路燈,綿延4000多米的大型紅色主題雕塑牆……行車七八分鐘后,抵達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所在地——赤岸村。

1940年12月底,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遷駐赤岸村,清漳河畔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這裡,劉伯承、鄧小平等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率領一二九師將士與當地人民一道,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創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書寫了“九千將士進涉縣,三十萬大軍出太行”的傳奇。

沿著村中的青石小路,來到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雖然是工作日,但來這裡參觀的人依然絡繹不絕。得知記者前來追尋紅色足跡,赤岸村村民張中林熱情地當起了“講解員”。退休后,在紀念館義務講解20多年,這方英雄土地的光輝歷史他早已熟記於心。

“這兩棵樹是劉伯承、鄧小平等領導同志親手栽種的。”簡朴的小院中,兩棵古樹繁花滿枝,一棵是丁香,一棵是紫荊。張中林告訴記者,“文革”期間,這兩棵樹差點被破壞,多虧了村民們的保護,才得以被保留下來。

如今,兩棵樹根深葉茂,全村百姓都對它們呵護有加。“這兩棵樹見証了崢嶸歲月,更見証了軍民魚水般的深情厚誼。”張中林感嘆道。

置身一二九師陳列館,一幅幅反映當年軍民水乳交融的照片激蕩著人們的心靈。“當時,老百姓們傾盡所有、義無反顧地支援八路軍,鐵了心跟黨走。”陳列館講解員楊少琨向記者講述了一位“八路軍母親”的感人故事——反“掃蕩”中,涉縣普通農婦李才清,冒著被日寇殺害的危險,救助了50多名八路軍傷病員,掩藏了大批重要物資……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親骨肉送上戰場……像這樣的故事,在涉縣還有很多。據了解,抗戰期間,隻有14萬人口的涉縣,有1.6萬多人參軍,近兩千人犧牲。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義無反顧地追隨共產黨?

行至將軍嶺下,記者在村頭的漳南大渠旁找到了答案。

“1942至1943年,嚴重的天災和日軍的殘酷‘掃蕩’,涉縣人民進入了最艱難的時期,很多人隻能以樹皮、草根充飢。”楊少琨介紹說,面對深陷苦難的民眾,八路軍一二九師、晉冀魯豫邊區政府等黨政軍領導機關商議,決定修建漳南大渠,要把漳河水引上太行山,把旱地變成水澆地。

在當年,修渠上山談何容易?“一二九師的將士和老百姓們齊心協力,克服資金、技術、設備短缺等重重困難,鉚足了勁要把渠修好,硬是鑿出了一條近30裡的水渠。”楊少琨指著嘩嘩作響的渠水說,如今,漳南大渠仍發揮著重要的灌溉作用,是涉縣的四大主要灌溉渠之一,被當地百姓親切地叫做“將軍渠”“幸福渠”。

“無論是鑿渠引水,還是代耕田地、挑水砍柴,看似都是平凡的事,但件件樁樁都是老百姓所需所急,他們時刻把人民放在心裡。”隨行的赤岸村黨支部書記張海魁很有感觸,在他看來,正是在一代代共產黨人的帶領下,老區人民的生活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上了好日子。

順著漳南大渠往下走,看到村中一派繁忙景象:正在擴建的新民居基地上,機械轟鳴﹔沿街的商鋪鱗次櫛比,出售各式紀念品和當地特產﹔路旁的水果蔬菜大棚裡,家庭農場主們忙著招呼前來體驗特色採摘的游客……近些年,在赤岸村,越來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飯”。

臨近傍晚,農家小院傳出陣陣歡笑聲,村民張彥魁和妻子在廚房裡忙著給客人做菜。15年前,他瞅准了家鄉紅色旅游發展的勢頭,利用自家農房,開起了村裡的第一家民宿。

“從最開始的兩間民宿,逐漸增加到了20間,現在我家單日餐飲、住宿游客接待量最多時能達到100多人。”張彥魁笑著告訴記者,特別是近幾年,太行山高速修通后,交通方便了,游客也更多了。“今年客房已經排到了7月份,國慶期間的房間也預訂出去了,看樣子,一年下來,掙上十幾萬元不成問題。”

“八路軍一二九師為赤岸村留下了寶貴、豐富的紅色資源,為村裡發展紅色旅游打下了豐厚的‘家底’。”張海魁告訴記者,如今的赤岸村,紅色文化和旅游產業相互交織,鋪就了村民的致富路。眼下,村裡正在修建紅色主題公園,謀劃打造商業步行街,發展高效農業和民宿,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河北日報記者盧旭東)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