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武邑:為貧困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

2021年04月13日08:49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為貧困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

同心奔小康

為貧困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

——在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武邑縣

武邑縣賈寺院村光伏發電板與蔬菜大棚交相輝映,成為當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支柱產業。河北日報記者 焦 磊攝

苦日子已去,新生活已來。

“土地貧瘠,十年九旱。”過去,貧窮像大山一樣沉重。2015年,衡水武邑縣3.06萬困難群眾收入低於貧困線。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后,武邑縣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治本之策,從“跑步雞”,到產業扶貧全覆蓋,再到電商助力……一個個產業鏈,讓貧困群眾獲得發展機會,從脫貧、到穩定脫貧、再到邁入小康,奮斗改變了命運。

作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武邑把全面脫貧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起點,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積極培育鄉村產業發展新動能,奮力書寫鄉村振興新答卷。

更富:產業發展圓了農民增收夢

4月2日,隨著5000隻小雞苗撒進養殖區,“京東跑步雞樂園”再次熱鬧起來。

“京東跑步雞樂園”位於武邑縣鮑賢蘭村外的一片茂密林地。林下散養、定量運動,“跑夠100萬步出欄”的自然健康飼養模式,讓“跑步雞”迅速俏銷全國。

“小雞多吃點,吃飽了有勁跑。”工人王愛華邊喊邊奮力將飼料撒向雞群,“這些小雞苗,可是我致富的‘金雞’。”

幾年前,武邑縣貧困戶中,60%以上缺技術、自身發展能力不足。為破解貧困戶致富沒門路、對接市場沒渠道等難題,2016年,武邑縣與京東集團對接,打造武邑京東扶貧“跑步雞”項目,王愛華成了這個項目的第一批受益者。

“俺從‘跑步雞’中掙的錢不止2000元的股金分紅。”王愛華還把糧食和蔬菜賣作飼料,一年又增收4000元左右。“現在到養殖區上班,一天還能掙70元工資!”王愛華高興地算著賬。

從佔地80畝到400多畝,從年出欄1萬隻到5萬隻。“京東跑步雞樂園”負責人何曉飛說,養殖區一年的用工量達三四百人次,帶動6個鄉鎮114個村的453戶貧困戶脫貧增收。

“蔬菜脫貧產業園、京東跑步雞、光伏農光互補……目前,武邑縣的產業扶貧平台已達493個,形成了‘精品水果、有機蔬菜、生態養殖、安全食品’為主體的扶貧產業框架。”該縣扶貧辦主任賈海潮說,貧困戶戶均參與項目2.6個,真正成了“拿租金、分股金、領薪金”的“三金”農民。

“產業發展是脫貧之基,是振興之本。要托起農民增收的未來,就必須在補鏈延鏈強鏈上下功夫,持續增強產業扶貧項目造血功能。”武邑縣委書記劉勇說。

河北綠園生態庄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脫水蔬菜加工基地的建成,正是武邑縣推進產業扶貧項目提質增效的一個縮影。

連日來,公司總經理孫鈺聰正忙著發動農戶種植香菜、香蔥,與種植合作社簽協議。“今年的種植訂單達到了3600多畝。”孫鈺聰說,企業由單純的種植發展為種植加工一體化,不僅給企業帶來了效益,也持續帶動了周邊上千農戶增收。

編制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重點培育武邑紅梨、黃口大棗、大棚蔬菜等農業特色主導產業﹔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脫貧攻堅時期的成功實踐,讓武邑縣在鞏固拓展產業扶貧成果,有效銜接產業振興中的思路愈加清晰。

更穩:扶防雙發力,筑牢返貧“攔水壩”

每天清晨,武邑縣肖橋頭鎮季野望村村民孟煥穩,都會把她負責的街巷打掃干淨。這是鎮裡給她安排的保潔公益崗。

“孟大媽,有什麼困難就跟我們說。”4月2日,孟煥穩正在打掃街道,鎮上的扶貧干部韓威來看她了。

2019年,孟煥穩老伴的一場大病,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有困難大家一起幫!”正當一家人一籌莫展時,村干部和韓威推開了家門,還為她送來了6000多元防貧保險救助金。

實現脫貧“摘帽”后,武邑縣便探索構建起防貧預警機制,不僅對脫貧人口實行監測和幫扶全覆蓋,更是將防貧范圍擴大到未納入貧困范圍的低保戶、殘疾戶、重病戶、大學生戶、遭遇突發天災人禍戶等人群。正是由於防貧預警,讓孟煥穩一家得到了及時救助,順利渡過難關。

筑牢防貧“攔水壩”,更要增強造血功能,杜絕“飽而復飢、暖而復寒”。

為有效降低返貧風險,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和增收能力,武邑縣不斷完善幫扶政策,確保已脫貧人口無一人返貧,防貧人口無一人新貧。“簡單來說,就是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產業就業幫扶﹔無勞動能力的,通過綜合性保障措施化解風險。”賈海潮說。

如今,設施葡萄、藥材、瓜菜等項目遍地開花﹔手工布鞋、服裝加工30余家扶貧工坊讓農民家門口就業﹔保潔、防火等鄉村公益崗位成為農村新職業﹔縣域131家企業對全縣226個貧困村幫扶實現全覆蓋,先后為貧困群眾解決產業、就業、教育等方面難題800多個。

武邑縣整合民政、扶貧、教育、醫療等平台,建設扶貧大數據平台,通過大數據、雲計算等方式對農村低收入人口進行監測,並對數據進行綜合性智能分析,一旦出現風險預警,相關部門便立即啟動幫扶救助措施。

在武邑縣“雲上武邑”項目中心,打開扶貧大數據平台的界面,全縣524個行政村的7191戶建檔立卡戶、62戶防貧戶、1629個殘疾人、636個重病戶、462個小額信貸戶等重點關注人群的信息一覽無余。

“有了科技加持,防貧底線將筑得更牢固。”賈海潮底氣十足。

更美: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態美

4月2日,剛照料好自己的扶貧羊舍,武邑縣審坡鎮賈寺院村脫貧戶王保庄又鑽進了甜瓜棚,澆水、除虫、掰枝……棚裡的甜瓜秧綠意漸濃。靠著設施蔬菜和養羊,王保庄開啟了自己的小康生活。

無文化、無技術、無資金,王保庄曾是典型的“三無”貧困戶。“幾畝貧地,年初干到年尾,也隻進賬2000多元。”當時的賈寺院村,全村90多戶,貧困戶就有56個,是名副其實的貧困村。

2016年,王保庄在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建起了蔬菜大棚。當年,西瓜、豆角、甜瓜種了滿滿一棚。一棚瓜果蔬菜換來了厚厚的鈔票,王保庄終於脫了貧。

去年,村裡的扶貧養殖場建成了,王保庄趕著羊搬進了新家。從開始的十幾隻到現在的七八十隻,今年初光羊就賣了一萬多元。“今年好好管理,收入會更高,爭取把規模擴大到100隻以上。”王保庄干勁很足。

如今,靠著種植養殖,賈寺院村5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村黨支部書記賈三虎卻並不滿足,“農村要振興,既要產業興旺,更要美麗宜居。”

借著縣裡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東風,賈寺院村外廢棄的坑塘變身光伏電板,420畝蔬菜大棚猶如白色海洋﹔村裡的泥路變成柏油路,白牆黛瓦的民居錯落有致,游園、廣場點綴其中。利用閑散地建起了包含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基地、鄉村記憶館、古代私塾教育展示等十余個展館的耕讀文化小鎮。

目前,武邑縣524個行政村實現垃圾日產日清,28萬農村人口飲用上安全江水,群眾在家門口可享受大醫院問診待遇,“廚廁污水一體化處理”全覆蓋讓村庄不再污水橫流……

“實現鄉村振興,就要把綠色作為‘底色’,繼續為鄉村勾勒生態色彩,實現百姓富、生態美。”劉勇說,不久的將來,像賈寺院這樣的村庄,在武邑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美。(河北日報記者焦磊)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