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口光伏扶貧電站建成規模全國居首

2021年03月14日07:33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張家口光伏扶貧電站建成規模全國居首

荒山坡上“種太陽” 勞動就業奔小康

張家口光伏扶貧電站建成規模全國居首

覆蓋貧困戶14.25萬戶,佔建檔立卡貧困戶的45%

“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后能播種太陽……”上世紀80年代的兒歌《種太陽》,給許多人留下了美好印象。昔日“種太陽”的美好願望,如今在張家口變為現實。

走進張北縣小二台鎮德勝村,放眼望去,一排排光伏發電板整齊劃一,藍色的多晶硅組件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配電室內,一條條電纜源源不斷地將電流傳輸到電網。

“過去種土豆,現在還能種‘太陽’,你說稀奇不稀奇。”德勝村黨支部書記葉潤兵說,2013年底,全村443戶中有212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隻有2000多元。現在村裡建起了500千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和5萬千瓦集中式農光互補扶貧電站,村民喜賺“三金”:土地流轉金、光伏電站受益金、打工薪金,算下來人均年收入萬元以上,每年村集體還穩定收入70多萬元。

地處華北平原與內蒙古高原連接區域的張家口,是華北地區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范區。

從2015年起,張家口市把光伏扶貧作為產業扶貧的主攻點,在赤城縣進行光伏扶貧試點,通過整合有關支持政策,科學謀劃村級扶貧電站和集中式扶貧電站建設,深化“可再生能源+脫貧攻堅”商業模式,實現了穩定的經濟效益,帶貧效果十分明顯,經驗做法逐步推廣到全市12個貧困縣區。

“光伏扶貧電站建設主要有3種形式——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屋頂光伏扶貧電站。”張家口市能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各種建設形式的不同特點,該市創新融資模式,採取政府全資、企業全資、政府+企業、北京對口幫扶、企業捐贈等方式進行建設,充分調動了新能源企業的積極性,有效破解了項目建設資金難題。赤城縣發揮扶貧小額信貸作用,採取“金融+光伏”模式,引導貧困戶通過貸款獲得建設資金,大力發展屋頂光伏產業。目前,全縣已安裝屋頂光伏電站85座,規模達442千瓦,戶年均增收2000元。

在光伏扶貧電站建設過程中,該市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大力推廣高架農光、林光等“光伏+”電站,著力打造光伏扶貧的創新樣板。注重先進技術創新應用,探索應用推廣了低倍聚光、碲化鎘弱光發電技術和雙波、N型等先進光伏組件以及單軸太陽能跟蹤支架系統,有效提高了光伏扶貧電站發電量,增加了貧困戶扶貧收益。張北縣小二台鎮腦包底村採用碲化鎘發電技術建設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年發電量較多晶硅發電量高出8.8%。

為有效解決部分村級電站運營壽命周期縮短、集體資產損失、盈利不足等問題,2019年2月,赤城縣、懷安縣、萬全區、橋東區委托市能源局統一招標,優選技術全面、服務周到、價格合理的公司,採取集中運維方式,運維成本0.08元/瓦,比全市平均運維費用降低了0.02元/瓦,進一步提高了扶貧收益。

光伏扶貧實現了“三變”,即變資源為資產、變“輸血”為“造血”、變“等靠要”為獎勤獎勞,有效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康保縣將光伏收益通過設置公益崗位的形式發放,群眾通過參加公益崗位獲得勞動收益,光伏扶貧電站還為各貧困村提供衛生保潔員、護林防火員等公益崗位1.5萬余個,解決了全縣15365名弱勞動力無法轉移就業難題。該縣的“荒山坡上‘種太陽’,勞動就業奔小康”光伏扶貧典型經驗,榮獲“第二屆中國產業扶貧十大優秀案例”。截至目前,張家口市光伏扶貧累計分配收益10.48億元。其中用於公益崗位資金4.7億元,用於小型公益事業資金2.43億元,用於獎勵補助資金1.8億元。

被張家口百姓稱為“種太陽”的光伏扶貧,讓貧困村民獲益,讓村集體獲益。截至2020年底,張家口市累計建成並網光伏扶貧項目1112個、規模135.9萬千瓦,規模位列全國第一﹔光伏扶貧覆蓋貧困戶14.25萬戶,佔建檔立卡貧困戶的45%。光伏扶貧已成為該市精准扶貧的有效手段和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柱。(記者王雪威 通訊員徐帥、楊志楠)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