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養老,讓事業與產業同進

2021年03月10日09:02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養老,讓事業與產業同進

河北省級醫養結合試點單位滄州青縣康泰養老護理中心護理人員協助老年人進行理療。(資料片) 新華社發

2019年底,河北省共有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518.39萬人,佔總人口比重達20%,按照我國通用標准,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養老課題如何破題?如何加快發展現代養老服務業,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

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認為,應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加強民政、衛健委、人社等跨部門協調和推進,完善養老服務綜合監管制度,解鎖守護“夕陽紅”的幸福密碼。

● 增活力

“政府+市場”解服務供需失衡難題

“到2035年,全省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281萬人左右,比重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全國政協委員、民建河北省委專職副主委范社嶺,對這一數字印象深刻,“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僅靠政府一隻‘手’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淑芬一直關注養老事業發展問題。多年的調研與探索,也讓她看到了養老事業發展之緊迫。

“河北省是老年人口大省,但公共設施配套相對滯后。”張淑芬代表說,目前高效、便捷的日間照料、康復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供給存在較大缺口,老年人急需的上門看病、康復護理等服務嚴重短缺。

如何對症下藥,解決服務供給與養老需求錯位難題?

“發展社區養老、托幼、用餐、保潔等多樣化服務,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實施更優惠政策,讓社區生活更加便利”。

范社嶺委員對此表示認同,“老年服務應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發展更多新業態。”他建議,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大力培育養老服務市場,引導服務供給與需求相適應,建成“社區服務—上門服務—托老所服務—志願者服務”相互銜接的全方位服務體系。

可喜的是,新探索已在河北省起步。

石家庄市推出的“嵌入式”社區養老模式,由社會資本投資,在老年人密集的社區內建設,具備日間照料、短期托養、康復醫療、社工介入等功能。衡水市建立了以農村特困供養服務機構為主體、專業醫療機構為輔助、社會辦養老機構為補充的建檔立卡貧困失能失養人員集中供養模式。

一系列舉措緩解了“一床難求”,但體制性障礙的存在讓張淑芬代表也有著自己的擔憂。

“養老服務業的性質徘徊在事業和產業之間,非競爭性行業和競爭性行業區分不明確,缺乏政府介入還是市場介入的邊界劃分。”張淑芬代表說,公辦養老機構獲得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大,可以把主要精力財力用於優質服務,而民辦養老機構可享受的支持有限,在考慮服務的同時還要面臨生存壓力,真正進入這個產業的社會資本盈利困難、存活率低。

張淑芬代表建議,激活養老服務的社會化、市場化機制,採取差別化政策,對社會資本投資興辦的護理型養老機構,在建設補貼、運營補貼、定點醫療等政策上要予以傾斜,放開定價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自我調節作用,使普惠型養老和高端型養老相銜接、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相協同。

● 補短板

發展健康持續的醫養結合產業

“近年來,醫養結合向醫養融合的發展,確實給老人們帶來了實惠。”在全國人大代表、邯鄲市廣平縣南陽堡鎮鄉村醫生劉貴芳看來,但要實現養老到醫療零距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劉貴芳代表所在的后南堡村,65歲以上的老人超過200位。2013年,她優化整合醫療、養老兩種資源,在南陽堡鎮衛生院隔壁籌建了劉貴芳愛心敬老院。敬老院除日常護理外,還有專業醫療人員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

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省90%以上的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但空間上拉近了距離,只是醫養結合的第一步。

採訪中,一些代表委員提到,醫、養分而治之的格局,依然是目前醫養結合發展的短板。

“醫養結合只是結合個模式,養老機構屬於民政部門監管,而醫療機構屬於衛健部門管理,還是兩條腿,兩個部門管理,給醫養結合養老機構証件辦理、業務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難和不便。”劉貴芳代表說。

部分養老機構不具備醫保定點資質,那麼,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該由誰買單,怎麼買單?

“發展健康持續的醫養結合產業,需要提振市場有效需求,其核心是老人和家屬以及社會提供的支付能力。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醫養康養相結合,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這將讓更多老人得到實惠。”全國人大代表、保定市競秀區大激店村黨支部書記張東河說。

他建議,在現階段國家未實行農民享受城鎮職工同等退休和醫療待遇下,分段式提高農村老年人養老金標准,進一步提高農村老年人常見病及重大疾病保險支付比例。

然而,醫養結合仍有短板要補。

據統計,目前,河北省重度失能老年人約有72萬人,而全省養老機構養老護理員不足2萬人。

“這幾乎是‘斷崖式’缺口。”全國人大代表、涿州市刁四村衛生室鄉村醫生周鬆勃說,“雖然面對著龐大的市場需求,但養老護理員流動率高、勞動強度大,且存在工資收入低、社會地位低、服務水平低等問題,導致一些地方的醫養結合難以達到預期。”

對此,周鬆勃代表建議,探索建立養老服務人員入職補貼政府支持制度,對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的本科和大中專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的,由用人企業與地方政府按比例給予一次性補貼。同時,明確養老服務人員晉級渠道和晉級激勵,鼓勵養老服務人員通過提高職業技能和服務水平實現等級晉升。

● 建標准

逐步提高養老服務質量

養老院優劣如何判定?回答這個問題,以往隻能憑“口碑”。

2017年,針對養老機構准入審批難、融資貸款難等問題,河北省印發《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0年,養老服務市場全面放開,同時要求全面清理、取消申辦養老機構的不合理前置審批事項,優化審批程序。

“政府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和從事養老產業,對老百姓而言是一個好事。”但一些代表委員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市場上的養老機構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居家和社區養老的相關服務標准還存在滯后、重疊和模糊問題。

“審批登記便於更多機構進入並不意味著監管放鬆,而是從過去的入門管理變成全過程管理,即對每個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標准。”范社嶺委員說,健全“國家+地方+行業”三級養老服務質量標准體系,建立“需求評估+供給評估+人才資質評估”認証體系,逐步探索行業標准的社會化形成機制、動態化調整機制,已迫在眉睫。

“推進服務標准化,我們舉雙手贊成,這也是養老機構規避風險的最好保障。”張東河代表說,以往居家上門類服務缺乏具體操作規范,醫養機構不敢也不願提供上門服務,有了規范,工作人員按章辦事,就能為因服務項目引起的糾紛提供依據。

“標准有了,還需要有更健全的監管體系。”一些代表委員們建議,建立規范統一、互聯互通的養老服務信息平台,對醫養等機構的服務開展實時跟蹤、質量評估、信用管理。同時,完善相關監管標准,加大聯合執法力度。此外,有關部門應進一步提升識別違規風險的能力水平,做好養老服務領域相關信息監測和風險提示,加強養老設施和服務安全防范。(河北日報記者王璐丹)

(責編:張曉博、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