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軼:懷為民之心扶貧 謀鄉村振興宏圖

張繼航

2021年03月03日13:02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編者按】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准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數百萬扶貧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涌現出許多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

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河北省共有71個先進個人,54個先進集體受到了表彰。他們是河北省廣大干部群眾的優秀代表,他們的事跡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動寫照。

人民網河北頻道推出河北省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系列報道,為大家講述他們的扶貧故事,讓榜樣的故事激勵我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孫軼。 圖片由本人提供

孫軼,男,現年48歲,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縣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

“得知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后,我內心十分激動,一是為脫貧攻堅的偉大成果感到振奮﹔二是為能夠參與其中見証奇跡感到光榮﹔三是作為淶源縣‘扶貧人’的代表接受表彰感到很幸運。”孫軼稱,這份榮譽於自己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也是對自己的鞭策,脫貧之后的振興路更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河北淶源縣距離北京160公裡,地處太行山北麓,境內群山起伏,溝谷縱橫,是國家確定的第一批貧困縣,最窮的村貧困發生率曾經超過80%。作為土生土長的淶源人,孫軼自小便目睹了家鄉人民生活的艱辛,心中早已種下為這片土地脫貧致富而努力的理想種子。

自2016年11月擔任縣扶貧辦主任以來,孫軼始終堅持以“精准”為核心要義,高質量完成貧困人口精准識別,確保系好脫貧攻堅“第一粒扣”。他是淶源縣脫貧攻堅這場戰役的“參謀”,更是全縣脫貧攻堅的具體謀劃者、推動者、見証者和親歷者。

針對長期深度貧困這一基本縣情,孫軼靜下心、沉下身,用腳步丈量村情民意,把全縣174個貧困村逐村遍訪,並對全縣45563名貧困人口分類調研分析,撰寫了《淶源縣貧困狀況調研報告》,詳細分析了全縣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分布狀況等。積極探索創新國家扶貧開發信息系統信息管理模式,建立了扶貧數據信息和政策信息共享機制,堅持“數據共享不過夜”,及時統計分析,把貧困人口數據第一時間共享到各部門,以推動各部門精准施策。

“扶貧工作政策性強,扶貧辦的人不能當門外漢,必須強化學習,領會政策,做扶貧政策的明白人。”孫軼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帶領扶貧辦精干力量認真研究政策,結合縣情實際,系統提出了“六項條件、十條紅線”識別標准,“三次入戶、四次公示、五次會議”工作流程,確保符合條件的一戶不落、不符合的一戶不進。

扶貧開發貴在精准。2017年,淶源縣作為河北省試點縣,對貧困人口進行精准識別“回頭看”,淶源縣貧困人口識別實現“雙零”(零漏評、零錯評)。

幾年來,依托扶貧數據支撐,縣委、縣政府重點實施了五個“億元工程”:投資2.63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投資1.97億元實施“暖心房”工程、投資4.96億元實施道路交通工程、投資近7億元實施用電安全工程、投資1.49億元實施“雙基提升”工程。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面解決,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全縣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淶源縣摘掉了30多年的貧困帽子,邁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一步。

用真心懷真情 幫扶對象當親人

在多年的扶貧工作中,孫軼始終懷著一顆赤誠之心,把所有的扶貧對象當成親人一樣去對待。“如果看到自己的家人生活條件那麼艱苦,你吃啥也吃不香。”孫軼說。

2014年,孫軼在入村走訪時得知了銀坊鎮銀坊村聶秀平的家庭情況。丈夫早逝,兩個孩子正在上高中,聶秀平長期患有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家中唯一收入來自她在集市上擺攤賣瓜子,房租也經常不能繳納。村裡將一家三口納入了低保貧困戶。

對於這樣的深度貧困家庭,孫軼認為,首先得解決聶秀平一家的住房問題,不能再讓他們居無定所,這樣孩子們才能安心學習,這個家庭才有希望。

為此,孫軼多方“化緣”,最終聯系到幫扶企業首奧集團捐資10萬元,並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為該戶解決了安全住房問題。

2016年,聶秀平兩個孩子一起考上了大學。孫軼與鎮干部又聯系到孩子們所讀大學,為他們申請減免學費,並且利用光伏產業項目為聶秀平在村裡安排了衛生清掃的公益崗,安排其女兒假期到政府辦公室實習。2020年兩個孩子大學畢業后,聶秀平兒子在北京的一家企業找到了工作,女兒則到了石家庄工作。除了村裡安排的公益崗,聶秀平自己還去村裡的書包加工廠上了班。2020年10月,聶秀平一家以人均純收入17000多元實現了高質量脫貧目標。

現在,集市上還是會看到聶秀平擺攤賣零食的身影,但她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每次孫軼到村裡走訪,聶秀平隻要聽說了都會跑過去看他,拉著孫軼的手笑說家常。

孫軼(右一)與扶貧駐村工作隊交流工作。 圖片由本人提供

把准脈找對路 扶貧產業打扎實

扶貧開發重在落實。淶源縣是一個山區縣,人均耕地少,受降雨量和熱資源限制,隻能種一季農作物。農業基礎薄弱,生產條件艱苦。

“那麼如何才能將精准扶貧政策落到實處,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呢?”孫軼認真謀劃、傾力打造了玖興養雞、寶迪養豬、黑木耳種植“兩養一種”全產業鏈扶貧項目。

為確保扶貧項目早日投產見效,他不辭辛苦,從沒有休過節假日,隻要有時間,除了組織會議調度項目施工進度,就是到項目現場一線解決實際問題,不是在施工現場忙碌著,就是在去施工現場的路上。

正是靠孫軼這種“拼命三郎”的勁頭,淶源縣“兩養一種”扶貧產業已初具規模:全縣建設了玖興肉雞養殖雞舍388棟,寶迪養豬分散養殖豬舍86棟、豬樓6棟12層,黑木耳種植大棚1000棟,每年至少獲得扶貧收益2.62億元,全縣174個貧困村全部實現三重以上產業覆蓋。同時,創新“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經營風險由龍頭企業承擔,貧困戶“零投入、零風險”,穩定獲得收益。

“兩養一種”扶貧產業,既實現了貧困村、貧困戶持續穩定增收,又引領帶動了全縣農業產業化長足發展,也為今后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奠定了堅實產業基礎。

除此之外,孫軼兼任縣協作辦公室主任,融合全社會扶貧力量,整合東西部扶貧協作、央直定點幫扶、駐村幫扶等資源,全力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大扶貧格局。

2020年2月淶源縣退出了貧困縣序列。2021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淶源縣“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孫軼表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淶源縣扶貧辦將結合實際,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繼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

2月6日,孫軼又增加了一個新的身份——淶源縣人大常委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再出發既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更要有一往無前、風雨無阻的意志。崗位不同,工作態度一樣,我將帶著脫貧精神投入新的戰場。”孫軼說。

(責編:李哲、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