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實事怎麼辦好?城市、產業轉型如何破題?怎樣搭乘京津冀協同發展列車?

人民至上!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品質生活之城

——人民網專訪保定市委副書記閆繼紅

史建中、袁志廣、付兆颯

2021年03月03日08:40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民為國基,人民是一個念茲在茲的主題。因“保衛大都,安定天下”而得名的保定,作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范市,面對新的歷史使命和方向定位,如何積極作為,主動有為?

此前保定市委提出,要堅持人民至上,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加快建設品質為先、宜居宜業新保定。特別是去年以來,保定從人民群眾身邊的事入手,推出一系列相關民生福祉的改革方案……

近日,就保定如何踐行人民至上理念,怎麼把民生實事辦好,城市、產業轉型如何破題等一系列問題,人民網專訪了保定市委副書記閆繼紅。她就上述問題進行了深入、生動的闡述。

保定市委副書記閆繼紅

人民網: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定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提出堅持人民至上,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協同發展,對此您是如何把握的,又是如何落實到工作實踐當中去?

閆繼紅:我們深刻感到,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為一方謀發展、為老百姓謀幸福,是必須秉持的初心使命。為此,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提出,做好“十四五”期間的各項工作,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協同發展。這“六個堅持”,是我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省委九屆十一次全會各項部署,緊密結合保定實際,在“十四五”時期遵循的根本原則。

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隻有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激發全體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才能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以堅持人民至上為統領,全力打造“八個高地”,精心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的品質生活之城,加快建設品質為先、宜居宜業新保定。一是全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高地,用好科創資源,培育壯大創新主體,打造高精尖科技領軍企業。二是全力打造產業轉型升級高地,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培育壯大“3+3”現代產業體系,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現代服務業,重點培育“三個一批”企業集群,實施“產業強市倍增計劃”。三是全力打造雄安協同保障高地,緊緊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加強保定與雄安新區相關規劃銜接,深化與雄安新區常態化對接,加快與雄安新區統籌、協調、錯位、融合、一體化發展。四是全力打造新型城鎮化發展高地,從抓牢“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樓棟微整治、空間微改造、景觀微更新﹔宜居、宜業、宜創、宜樂、宜游”入手,推進六區融合發展,超前謀劃實施一批與北京、雄安同城化交通項目,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范例,不斷優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推進城鄉統籌,打造城鄉一體化協同發展范例。五是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高地,真刀真槍抓改革,真心真意抓服務,舉一反三抓清理,為各類市場主體投資興業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良好環境。六是全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高地,加強白洋澱上游流域綜合治理,高標准規劃實施太行山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重大工程,全面抓好“雙代”等大氣污染治理措施,讓保定的水更清、山更綠、天更藍,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范例。七是全力打造文化精神傳承高地,大力弘揚新時代保定精神,傳承創新新時代保定文化,全面提升新時代保定形象,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傳承保護利用范例。八是全力打造法治建設高地,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平安保定、法治保定建設,堅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堅決當好首都堅不可摧的政治“護城河”。

當前,保定市正在經歷“五個深刻變化”:一是理念之變。更加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人民至上理念。二是協同之變。更加突出服務北京,加快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三是城市之變。更加突出品質引導,加快打造品質生活之城。四是產業之變。更加突出需求引導,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轉化為發展新動力。五是作風之變。更加突出基層基礎,抓好優秀年輕干部培養和使用,年輕干部興則保定興,年輕干部強則保定強,努力實現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城鄉區域更加協調,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持續進步,社會治理效能明顯改善。

人民網:保定市委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構建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新格局,精心打造品質生活之城,加快建設品質為先、宜居宜業新保定”,這個目標與人民至上的理念有何關聯?如何在人民至上理念之下落實推進?

閆繼紅:保定人口規模居全國地級市前列,尤其是面對著京津冀區域1.2億人口的廣闊市場和近4000萬的高收入群體,新需求帶來新發展的潛力巨大。我們注重供給側與需求側結構性改革同步推進,以新需求催生新供給,以新供給引領新需求,不斷將需求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作出“11258”總體要求,這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的“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要求是高度契合的。推動京雄保一體化,是保定落實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生動實踐,是堅持人民至上理念、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與“11258”總體要求相輔相成、相互支撐。“五個保定”是發展目標,是品質生活之城的應有之意,“八個高地”是打造品質生活之城的實現路徑。京雄保一體化發展是保定作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中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戰略方向,打造“五個保定”“八個高地”就是為了補齊京津保“金三角”中保定這一短板,最終實現京雄保一體聯動、共建共享。

按照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七有”要求和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便利性、宜居性、多樣性、公正性、安全性的“五性”需求,我們圍繞北京各類優質資源,全力做好“五個聚焦”:一是聚焦北京優質醫療資源。總結北京兒童醫院托管保定兒童醫院等成功模式,推動醫療產業與北京深度對接,目前全市47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與佑安醫院、兒童醫院、協和醫院等京津85家醫療機構開展合作,其中3家醫院正式托管,2家計劃托管,9家正在開展深度對接。借鑒深圳市做法,扎實推進名醫、名院、名診所“三名”工程,加快推進安國中藥都等有關項目建設,積極謀劃推動京雄石保生命健康廊道以及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同時,在此基礎上,學習美國梅奧中心經驗,以疏解進京就診群體為目標,以治療疑難雜症為核心,帶動生物技術、干細胞、再生醫學、基因治療等生物技術發展,帶動康復器具、高端醫療器械、中醫藥等產業發展,以此帶動保定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全力建設國際醫療基地。二是聚焦北京優質教育資源。我們實施基礎教育振興計劃,進一步加大對接北京力度,引進北京優質教育資源,吸引清華附中、人大附中等優質教育資源向保定疏解。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目標,制定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實施校長能力提升和教師水平提升工程,讓保定的孩子在家門口上名校,上好學校,上滿意的學校。同時,聚焦京津冀地區職業教育需求,打造特色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市域試點,為融入北京產業鏈提供更多實用型技術人才支撐。三是聚焦“軌道上的京津冀”建設。加強與北京和雄安新區交通路網對接,加快推進雄忻高鐵、京雄商高鐵、石雄城際和京雄保城際等工程建設,著眼骨干交通支撐、城鄉聯系暢通、“毛細血管”融通,統籌推進配套銜接的縣鄉路網建設,形成鐵路、城際、高速、快速路、城鄉道路等互聯互通、融合銜接的一體化網絡格局。主城區范圍內,大力開展城市交通大提升行動,建設一批城市快速路、立交橋、高架路、人行天橋、地下通道,打通一批斷頭路,開通一批覆蓋主城區重要節點鎮和工業園區的城郊公交線路,統籌推進市區南環、西環等主干道,構建市區大外環,規劃並適時啟動城市地鐵、郊縣輕軌等軌道交通項目建設,建設貫通五區的中心城區路網。通過交通的無差異、無障礙、一體化對接北京和雄安,加速京雄保空間無縫融合,使保定駛上環京津核心功能區建設的“高速路”。四是聚焦城市更新改造行動。我們樹立城市有機更新的理念,大力推進城中村、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改造,首期啟動的17個村一炮打響、順利簽約,后續25+10個村正壓茬推進。同時開展馬路市場專項整治,取締規范各類市場85個。統籌低碳城市、數字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建設,加強小綠地、小游園等口袋公園建設,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生活環境品質,打造一批兼具新時代保定城市個性和強大惠民利民功能的地標性建筑和工程設施。五是聚焦新時代文化需求。加快推進非遺小鎮、中國古動物博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等重大項目,圍繞中國音樂學院世界音樂大賽、淶源冰雪運動會等文體活動,大力提升城市品位。加強古城保護開發,精心抓好文物展示利用,讓直隸總督署、古蓮花池等古城文物“活”起來,支持名人故居、地方會館等不可移動文物活化利用,鼓勵各類文博單位推出更多“網紅”文創產品,讓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再現光輝,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傳承保護利用范例。

人民網:請問,保定如何做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

閆繼紅: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合理安排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走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路子,努力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良好環境,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為人民創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我們保定聚焦“品質”,精心打造品質生活之城,加快建設品質為先、宜居宜業新保定,具體是抓好“五個保定”的建設:一是打造新時代的創新保定。堅持把創新作為保定之源,全面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構筑具有保定特色的創新生態體系,推進形成“北京研發保定轉化、雄安創新保定先行”新格局,吸引京雄科技成果優先在保定轉化,讓創新之風涌動古城,使創新發展成為保定最閃亮的名片。二是打造新時代的智造保定。堅持把產業作為保定之本,推動先進制造、信息智能、生命健康等“3+3”現代產業體系不斷發展壯大,提升長城、奧潤順達、立中、凌雲、四方三伊等領軍企業國際影響力,推動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賦能現代制造業,實現由保定制造到保定智造、保定創造的轉變,加快推動保定經濟高質量發展。三是打造新時代的山水保定。堅持把山水作為保定之脈,倍加珍惜保定的青山綠水,重新發現太行山之美,聚合野三坡、白石山、天生橋、易水湖、古北岳等自然資源,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再現“群山西峙、眾水東瀛”之美景,當好京津雄生態屏障,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休閑度假“后花園”,建設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四是打造新時代的人才保定。堅持把人才作為保定之基,充分發揮保定17所大學的科研和人才優勢,加快推進大學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傾力建設教育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市域試點項目,實施“大學生留保就業創業工程”,出台“人才十條”政策,力爭更多優秀人才留在保定創事業、創生活、創未來。五是打造新時代的文化保定。堅持把文化作為保定之魂,以文潤城,實現全齡友好,踐行綠色生活新方式。不斷豐富新時代善美保定的精神內涵,全面開展“保定楷模”“道德模范”“保定好人”評選活動。加快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推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雙擁模范城、大學城、冠軍城等融會貫通,實現保定之“古城”與雄安之“新區”相得益彰,進一步增強保定的城市美譽度、影響力。

人民網: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倍受外界關注,請問,保定在這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閆繼紅: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極大增強了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徹底改變了貧困地區的面貌,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群眾生活質量,“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

近年來,我們想方設法,持續發力,9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我們主要抓了三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抓產業支撐,為群眾增收致富找到金鑰匙。我們堅持把產業支撐作為最重要的著力點:一是狠抓脫貧致富產業。以推進鎮域產業聚焦為目標,以縣域統籌、以鎮帶村、村鎮聯動為途徑,重點打造特色農林、綠色能源、旅游休閑、家庭手工業等四大特色扶貧產業帶,引導農業企業與農業合作社、農戶聯合建立原料基地、加工車間,圍繞“長短結合,多點支撐”,做到加工在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都實現2個以上的扶貧產業覆蓋。二是狠抓興農立縣產業。完善農村產業鏈增值分享機制,推動要素跨界配置、產業跨界重組、主體跨界聯合,推動形成了淶源養雞、曲陽石雕、唐縣肉羊、望都辣椒等一批興農立縣的主導產業。淶水縣“雙帶四起來”旅游扶貧列入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案例﹔阜平縣香菇和硒鴿、職教扶貧、京保扶貧協作等創新做法成為全國典型。尤其是與河北農業大學合作,發揚李保國精神,建成50個太行山農業創新驛站,400多名專家教授走進大山為35個特色產業提供科技支撐,直接帶動7萬戶農民增收,推動傳統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重大變革,這一做法在全省推廣。三是狠抓引領全市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接120多家央企京企和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展戰略合作,構建“3+3”現代產業體系,實施6個產業倍增計劃,全力融入以北京為主導的產業鏈和大市場,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的新倍增。

其次,抓城鄉融合,為群眾徹底脫貧拔窮根。主要是堅持補短板、強支撐、增動力三步銜接、統籌推進。一是補短板。聚焦“兩不愁三保障”,通過產業支撐加社保兜底,徹底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二是強支撐。就是做強貧困地區的教育、衛生、就業、養老、文化等公共服務支撐,從根本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三是增動力。打破制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壁壘,通過開展“千企幫千村”活動,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企業家等精准幫扶,促進人才、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保定市9個貧困縣鄉村道路全部硬化,完成了1088所學校標准化建設,高標准建成65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實現住房安全、飲水安全、義務教育、文化建設等全覆蓋。

最后,抓長效機制,筑牢穩定脫貧防止返貧的防火牆。我們堅持按規律辦事,靠制度保障,堅決防止出現老百姓擔心的“過山車”問題。著力打好防返貧“五位一體”機制建設組合拳:一是兜底保障機制,確保一戶不落﹔二是持續投入機制,整合各項財政及社會資金,確保力度不減﹔三是利益聯結機制,推廣“政銀企戶保”做法,確保穩定增收﹔四是動態監測預警機制,確保隨時發現、及時幫扶﹔五是黨建引領機制,五級書記抓扶貧,深化“抓黨建、促脫貧、防疫情、保小康”活動。我們積極推進37個人口達標的鄉改鎮,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模式。市委專門出台了解決重點民生問題量化考核辦法,探索建立縣委書記動態考核月點評制度。下大力用好85后、90后年輕干部,落實第一書記常態化,構建以黨支部為核心的“5+3+N”村級治理體系,打造堅強的戰斗堡壘。像駱駝灣村,已經發展成為農家樂民俗生態旅游村,全市這類旅游村發展到670多個,僅阜平縣就有5000多名外出務工的年輕人返鄉創業,脫貧攻堅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而實現兩者有效銜接的關鍵就在於要打好四大攻堅戰:一是持續打好產業振興攻堅戰。特別是抓好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關鍵,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推進傳統種植向科技引領轉變、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家庭分散生產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一產獨秀向一二三產融合轉變、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農村治理向數字鄉村轉變。二是持續打好人居環境整治攻堅戰。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域規劃、全域提升,推進美麗庭院、精品村、風景線、示范縣建設,構建“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線一風景、一縣一品牌”的生態宜居美麗鄉村。三是持續打好文化振興攻堅戰。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傳承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四是持續打好內生動力攻堅戰。深化農村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堅決打贏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場攻堅硬仗。

人民網:要想各項工作更符合群眾意願、體現群眾需求,就要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基層了解群眾痛點和呼聲。在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方面,保定市委將會做哪些工作,有什麼樣的計劃和安排?

閆繼紅:有利於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我們要求各級干部要把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准,真心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讓人民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收獲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這方面,我們重點聚焦“三個導向”:一是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基層了解群眾呼聲。圍繞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我們學習借鑒北京市“接訴即辦”改革工作,提升12345政府服務熱線功能,開通社情民意“直通車”,讓老百姓反映問題有渠道、解決問題有辦法。在編制“十四五”規劃《建議》的過程中,我們把科學決策、依法決策、民主決策貫穿全過程,分兩批確定了50個“十四五”規劃專題研究課題,開展了一系列專題調研。市委先后5次召開全國頂尖專家座談會,衛生、教育、農業農村、文化旅游界人士和基層代表座談會,黨外人士、僑界人士、新經濟組織人士座談會,退休老干部、兩代表一委員、企業界人士、開發區干部、創新人才代表座談會。面向全市開展為“十四五”規劃獻計獻策活動,吸納各方面意見建議289條,真正做到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讓各項工作更符合群眾意願、體現群眾需求,以實績實效取信於民。

二是堅持目標導向,集中辦成一批群眾期盼的惠民實事。我們計劃用三年左右時間,努力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倍增。加大公共服務和民生保障投入力度,提升民生實事辦理效能,促進城鎮人口穩步增長。我們重點聚焦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著力推動十項“惠民工程”:一是打通一批斷頭路,緩解城市擁堵,解決老百姓出行難問題。二是修建一批連接路,特別是主城區與新三區之間要建設謀劃好連接路,加快六區融合,破除發展梗阻。三是引進一批三級醫院,打造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解決看病難問題。四是新改擴建一批公辦中小學、幼兒園,解決“大班額”及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五是新建一批便民市場,規范城市管理,增加就業崗位,方便市民生活,解決馬路市場佔道經營、堵塞道路和普遍存在的臟亂差問題。六是改造提升一批鄉鎮衛生院,加強城鄉統籌,縮小城鄉差距,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七是建設一批湖泊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口袋公園,高標准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要求,讓市民在家門口享受大自然。八是改造提升一批老舊小區,完善養老、衛生、托育等基礎設施,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升人民群眾生活品質。九是建設一批保障性住房,強化基本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應,解決低收入戶籍家庭的住房困難。十是落地一批高質量養老院,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解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問題,減輕獨生子女一代生活壓力。

三要堅持結果導向,加強堅持人民至上的專項考核。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領導干部的本分和職責。我們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政績,市委十一屆九次全會審議通過關於堅持人民至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的《意見》,並出台了《考核辦法》。2020年10月份,保定市成立了人民至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領導小組,每個月梳理匯總出亟需解決的10件民生實事,在下個月的縣(市、區)委書記動態考核月點評會上通報解決整改進度,進一步用好群眾評議等有效方法,倒逼干部作風轉變,真正將為群眾辦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考核、評價、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更好地發揮考核指揮棒、風向標、助推器的作用。

(責編:李哲、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