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桂森:為鄉親們留下一個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林福盛

2021年03月01日09:33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編者按】經過8年持續奮斗,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准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書寫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數百萬扶貧干部傾力奉獻、苦干實干,將最美的年華無私奉獻給了脫貧事業,涌現出許多感人肺腑的先進事跡。

2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河北省共有71個先進個人,54個先進集體受到了表彰。他們是河北省廣大干部群眾的優秀代表,他們的事跡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廣大干部群眾,舉全省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動寫照。

人民網河北頻道推出河北省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系列報道,為大家講述他們的扶貧故事,讓榜樣的故事激勵我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向著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勇前進!

侯桂森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照片由本人提供

侯桂森,男,阜平縣食用菌專家組組長,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院長。退休前是廊坊職業技術學院一名教授。在食用菌領域奮斗30 余年,探索出一條食用菌產業扶貧新路徑。

多年扎根太行山區,侯桂森把100多項新技術、新成果引入阜平,通過制定科學規劃、創立發展新模式、解決技術瓶頸問題,幫助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從零起步,逐步發展壯大。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麼重要的表彰大會,親身經歷阜平扶貧事業,見証當地百姓生活變化是我的榮幸。” 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侯桂森說。

退休前侯桂森是廊坊職業技術學院食用菌專業領域的一名教授,第一次來到阜平,他發現老區群眾生活貧困,心裡久久不能平靜。“能為這裡的百姓做點貢獻我感到很光榮。”2014年退休后的侯桂森投身阜平扶貧工作,決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當地發展貢獻力量,這一干就是8年。

精心規劃讓食用菌扎根山區

在食用菌行業摸爬滾打了30多年,侯桂森指導過多地食用菌產業。“真正觸動靈魂、讓我甘願奉獻的地方是保定市阜平縣。” 侯桂森說, 地處太行山深處,阜平全縣 “九山半水半分田”,田地不是在溝底就是懸挂在半山腰,耕作層很淺,長得庄稼稀稀拉拉的。

在侯桂森看來,食用菌產業適合在阜平發展,科學的規劃加上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食用菌產業在阜平一定前景廣闊。

侯桂森主導編寫的食用菌發展規劃。照片由本人提供

侯桂森帶領專家組主動承擔起《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任務。在調查研究、分析認証、反復推敲的基礎上,歷時3個月高標准完成了規劃編制任務。明確構建現代化食用菌產業經營體系的發展目標,形成了整合優勢資源、依托新型實用科研成果、創新產業開發的發展思路。

“食用菌產業受發展時間短、原有基礎和經濟條件薄弱等因素制約,普遍存在從業人群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設施設備簡陋,集約化水平不高等問題。” 侯桂森說,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政府、專業人士、企業、菇農等共同努力。

為此,侯桂森與有關學者、企業、菇農、政府及各界人士研討,總結形成“政府+企業+金融+科技+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政府引導、扶持,食用菌企業抓產前技術密集型的菌棒生產和產后產品營銷,金融部門解決資金瓶頸問題,專家團隊在品種選擇、生產標准、茬口安排、栽培模式、科學管理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農戶分散經營的土地統一流轉,建成棚室和水電路設施配套環境優美的現代產業園基地,農戶發揮栽培主體作用,精細管理實現勤勞致富。一系列具體舉措,讓食用菌在當地的發展思路更明晰。

侯桂森和團隊還提出了統一建棚、統一採購原輔材料、統一引進並制備菌種、統一生產菌棒、統一技術指導與服務、統一產品回收與銷售,以農戶為單元獨立經營管理的管理模式。此舉,降低了生產成本和風險,減輕菇農負擔,解決賣菇難的同時實現了品牌營銷,增加了附加值。

有了食用菌總體致富框架,侯桂森對未來充滿信心。

科研攻關讓脫貧有底氣

“近些年,阜平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曾面臨過一系列重大瓶頸疑難問題。” 侯桂森說,為確保產業走入健康良性軌道,幫扶期間,他和專家組給阜平縣政府提出成立食用菌研究機構的建議,當地政府高度重視並採納建議,成立了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

侯桂森被聘為研究院院長,上任以來他組織團隊建立一系列規章制度,並成立學術委員會,幾年裡共與省內外16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關系,聘請全國同行業知名專家學者共計20位來阜平指導產業發展,科技助力為產業良性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侯桂森進行現場技術培訓。照片由本人提供

種植管理技術可行不可行?食用菌能不能做成產業?老百姓會不會賠錢?回想推廣食用菌種植面對的質疑和困難,侯桂森記憶猶新。

針對這些問題,侯桂森帶領團隊制定了引進和培養提升方案,擇優篩選組建了技術隊伍,形成了專家組總體指導,龍頭企業配備技術總監,專家分片指導,園區設置1-3名技術員的體系架構,定期集中和下鄉入棚入戶分類講座、培訓指導,把先進經驗和阜平生產模式結合,為栽培生產提供有力保証。

在食用菌栽培過程中,菇農經常遇到各種問題,技術員、企業、菇農和鄉鎮人員都盼望專家拍板定調,給出具體問題原因及解決方案。

2016年史家寨鄉下庄村菇農王衛青貸款10萬購買了菌棒,菌棒入棚后部分感染鏈孢霉菌。“我聽別人說這會造成絕產絕收,我父親急得眼淚都掉了,我們把部分菌棒扔到了溝裡。當時侯教授和專家告訴我菌棒還有救,我不信,攔著車不讓走,要他們立下字據保証我不會賠錢。”如今,王衛青還記得當時遇到技術難題時的焦急心情。侯桂森對王衛青的菌棒進行了細致的技術指導,隔幾天就來王衛青家了解種植情況。通過精細管理,王衛青家的菌棒種植步入正軌。“侯教授經常來我家耐心指導,當年掙了3萬多元。”說到實實在在的收入,王衛青笑得合不攏嘴。

這樣的實例還有很多,多年來,侯桂森行程10多萬公裡,常年深入企業、園區、和農戶出菇棚室進行現場指導,開展了各類培訓班近200次,培訓各級技術人員和菇農達15000多人次。在他的指導下,阜平縣涌現出了一大批致富能手,辛勤汗水換來了廣大農戶增收致富的笑臉。

立足創新 提升產業化水平

“培育優質蘑菇,必須有優質的菌棒。菌棒生產是一項技術密集型的工作,有幾十道工序,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重復性投資大,設備使用效率低,生產標准化程度低,稍有不慎一個環節出問題就會造成虧本損失慘重。”侯桂森說,克服食用菌產業發展弊端,提升產業化水平才是出路。

在侯桂森的推動下,阜平食用菌產業引進各地菌棒生產的最新成果和技術,建成現代菌棒生產廠,為菇農提供質優價廉的菌棒。同時,改進菌棒滅菌工藝,提高了滅菌效率,節省能源消耗。並實現滅菌能源煤改氣提升工程,採用燃氣滅菌,解決污染環境的生產難題。此外,阜平食用菌產業採用智能化養菌車間進行培養,使用恆溫黑暗自動換氣裝置為菌絲生長縮短培養時間,為食用菌栽培打下良好基礎。

“設施簡陋,管理粗放,優質菇產出比率低,不能周年出菇,收入不穩等問題,這些是各地香菇栽培普遍存在的問題。”為此,侯桂森帶領團隊結合實際歷時1年多的時間,攻關研發建成並投入使用了專用栽培棚,為阜平實現香菇高效栽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科學管理,合理安排勞動力,產品均衡上市。侯教授幫助指導,我們阜平優質高檔菇的產出比率不斷提高,通過精細管理香菇質量明顯高於其他產區,產品賣價高收益好。”阜平縣食用菌辦公室副主任馬剛說。

在侯桂森的努力下,食用菌產業為阜平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發揮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10月,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已覆蓋全縣140個行政村,流轉土地2萬畝,高標准產業園102個,出菇棚室4610棟,年栽培香菇黑木耳7500萬棒,年產鮮菇耳5.5萬噸,實現產值10億元,群眾增收3億元。產業直接帶動1.5萬戶,其中貧困戶8620戶實現脫貧致富,食用菌已成為阜平百姓脫貧的支柱產業。

“工作中還存在各種不足,需要加強精細化管理,引進新技術,提高種植管理水平。”侯桂森說,下一步,將圍繞鄉村振興,在提質增效上做文章,促進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均衡發展。 

(責編:田巧梅、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