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全力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

2020年12月20日08:25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綠色引領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綠色引領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承德全力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

冬日塞罕壩,大地被白雪覆蓋,天空卻屬於落葉鬆、樟子鬆和雲杉,茫茫林海遮蔽了連綿白雪,盡顯生態之美。這是承德舉全市之力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有力見証。

為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將打造一批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樣板。

2019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養功能區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

“承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河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承德市委書記周仲明表示。該市聚焦“水源涵養功能不穩固、精准穩定脫貧難度大”兩大瓶頸問題,實施“水源涵養能力提升、綠色產業培育、精准扶貧脫貧、創新能力提升”四大行動,探索獨具特色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路子,力爭到2030年全面建成“涵水產流、阻沙保土、永續利用”的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綠色發展先行區、著名國際旅游城市。

堅持生態優先,全面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寒冬時節,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哈裡哈鄉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現場樹木排成行、連成片,幾名工人正忙著給景觀樹穿“御寒衣”。

“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灘,春起風沙、夏發洪水。”哈裡哈鄉黨委書記張永成介紹。2016年起,該縣堅持生態修復與綠色產業培育緊密結合,實施了淨化水質、疏浚河道、防洪治洪、觀光休閑“四位一體”的濕地保護模式,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共贏。

哈裡哈鄉的生態變遷,見証了承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扎實步伐。多年來,承德持續實施造林增綠提質、流域水生態改善、風沙源綜合治理、污水垃圾處理等工程。每年營造林70萬畝以上,有林地面積已達3521.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9.45%﹔全市草原面積達到1199.6萬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提高到73.6%,構筑起京津生態屏障。

去年以來,承德編制實施了《承德市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規劃(2019-2025年)》,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16617平方公裡,佔全市國土面積的42.06%。持續深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強力實施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生態修復工程,完成退化草地治理768萬畝,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95平方公裡,治理河道總長294.5公裡。

該市健全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組建生態環境綜合執法隊伍,建立了生態環境司法與執法聯動機制。把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工作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目標考核體系,建立差異化績效考核、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著力推動生態環保責任落實到位。

承德地處灤河、潮河、遼河、大凌河“四河之源”,全市每年產水量37.6億立方米,是“華北水塔”。為護好京津“兩盆清水”,該市把河湖長制上升為河湖長責任制,設市縣鄉三級總河長391名,分級分段設四級河長5229人,並建立聯合督查巡查執法制度,配備河湖管理員5699人。

深入實施“涵水、保水、治水”“三年百項重點工程”“800裡灤河百項水質保護工程”等,全流域建設了可視化監控體系,實現了全域1500條河流全覆蓋。全域19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水質達到或好於Ⅲ類比例保持100%,水環境質量全省領先。

加速產業蝶變,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

登上承德縣三溝鎮二溝村正北溝山坡,放眼望去,一排排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裡原來是4000畝的閑置荒山。”國家電投正北溝100兆瓦光伏電站負責人蒙井秋說,目前該電站年發電量約1.2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准煤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66萬噸。

綠色生態,不僅是承德的“燙金”名片,也催生出更多綠色產業。

“大風刮黃金、河水淌白銀、陽光洒珍珠、溫泉似寶盆”,好生態催生承德清潔能源項目全面開花,清潔能源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該市按照適度發展風電,重點發展光電,深度挖潛水電,積極開發生物質、地熱等清潔能源,加快發展能源裝備制造,強力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生產應用產業基地。

持續推進總規模360萬千瓦的豐寧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有序推進百萬千瓦風電基地三期工程,清潔能源電力裝機已達到627.48萬千瓦,年發電109.19億千瓦時。同時,全力支持遠景能源、特變電工、金風科技等裝備生產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在青山綠水間書寫發展優勢,該市以生態為基、文化為魂、旅游為體,深入推動生態、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大力引進京津優質醫療服務資源、健康養生養老服務企業,打造國際醫療康養休閑基地。

文化旅游產業,深入實施“旅游+”戰略,國家“一號風景大道”、武烈河百裡休閑旅游帶、皇家文化體驗旅游帶等7條精品示范帶建成﹔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蟠龍湖特色小鎮群、怡達山楂小鎮等總投資940億元的40個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建設強力推進﹔旅游大數據、“一部手機游承德”等智慧旅游平台日趨完善。

醫療康養產業,以全國中西醫結合腫瘤防治基地為龍頭,以“六位一體抗癌模式”為核心,集中打造將醫療與森林康養、溫泉療養等結合起來、融合發展的京郊醫養基地和中國北方高端康養中心。

大力發展大數據的核心產業、關聯產業和衍生產業,加快建設阿裡雲承德大數據可視化研究院,全力建設5個“互聯網+”和8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項目,大數據企業發展到26家。承德先后被列為國家新型工業化大數據產業示范基地、京津冀旅游大數據示范區、“京津冀大數據走廊”核心支撐城市。

“生態似水,發展如舟。”一年多來,承德堅持轉變發展方式,追求綠色增長,走出了一條將生態資源持續不斷轉化為綠色經濟的特色之路。僅2019年,承德就實施億元以上綠色產業項目281個、完成投資405億元,綠色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

發展綠色農業,用生態建設推動增收脫貧

平泉市臥龍鎮八家村貧困戶劉彥龍一家7口人中有6個病號,他每年農閑外出打工,卻掙不了幾個錢,外債越來越多。

一籌莫展之際,綠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文秀主動找上門來,告訴他可以免費到綠河現代食用菌園區領種兩個菌棚。

“菌棚是園區建好的,菌棒是園區賒的,配套設施是園區提供的,銷售是園區兜底的。”有了好政策,劉彥龍終於靠種植食用菌脫了貧、致了富。

“實施可持續發展示范區議程創新,根本落腳點是為了改善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而對於承德這個河北最大貧困地區來說,實現精准穩定脫貧是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承德市市長常麗虹說。

為破解這一難題,該市依托良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綠色農業,帶動脫貧攻堅。按照“一環六帶”農業產業布局,加快建設食用菌扶貧產業環和蔬菜、中藥材、馬鈴薯、肉類、奶牛、干鮮果品六大特色扶貧產業帶,實現產業扶貧項目對貧困村和貧困戶“兩個全覆蓋”,形成以產業帶動脫貧致富的發展新格局。

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原則,在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鄉村,因地制宜實施特色種養業扶貧、特色林果業扶貧、光伏扶貧、旅游扶貧、電商扶貧和家庭手工業扶貧,拓寬脫貧增收渠道。

突出綠色食品、現代中醫藥、醫療康養三大特色,加快發展綠色食品及生物制藥產業,大力推動“食、藥、醫、健、游”五位一體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全國知名的綠色食品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基地。

綠色食品方面,以“承德山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為龍頭,整合全域優質農產品資源打品牌、拓市場,形成了獨具特色與市場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優勢產業鏈,建設供應京津冀高端消費市場、輻射全國的綠色有機產品加工和集散基地。

生物醫藥方面,加快推動百萬畝中草藥基地建設,深化頸復康、天原藥業等重點企業與中藥材科研院所合作,打造中國北方最大的道地藥材種植加工基地。

截至目前,該市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龍頭企業462家、醫藥制造企業20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71.2%,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8.6萬畝。

以綠色農業為依托,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扶貧產業特色化、規模化、園區化。累計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62家,成立農村合作社1.3萬家,貧困人口產業收入佔比達40%。

目前,該市所有貧困縣、貧困村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記者李建成)

(責編:李哲、祝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