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叢台區朝陽路11號院。 劉學維攝
人民網石家庄12月12日電 (楊文娟)走進邯鄲市滏山花園小區,路面干淨整潔,樓體外牆粉刷一新,健身器材、文化長廊、智能充電車棚一應俱全,很難想象它之前是“隻見小房不見人、垃圾舊貨滿院擺、道路坑窪積土塵”的景象。這個建於1998年的老小區,經過邯鄲市統一開展的老舊小區改造,面貌煥然一新,小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品質顯著提升。
據了解,從2018年開始,邯鄲市用三年時間,投入資金30多億元,完成了1064個老舊小區改造,惠及群眾上百萬人。
“9+X”改造 讓小區舊貌換新顏
位於邯鄲市中華大街滏華巷的中華南四號院內雖然隻有12棟住宅樓,卻包含3家產權單位,居住人員較雜,物業管理不統一,過去小區路面無人清掃、垃圾無法日產日清、車輛停放無序、小商販隨意佔道經營等情況時有發生,居民們怨聲載道。
“看看現在的小區,整潔又漂亮,我們都快想不起來以前小區啥樣了!”居民張女士高興地說。
中華南四號院在改造中以影響居民生活環境的問題為切入點,高標准對內外牆體、雨水管道和供水閥門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小區的舒適性、安全性顯著提升。與此同時,為了提升居民的精神文化水平,小區還在樓道口、樓體等處設置了家風家訓楹聯,宣傳傳承中華民族孝老敬親的傳統美德。“我們在這個院住了二十多年,從沒想過它會變得這麼好,住在這裡真的很舒心。”居民們紛紛表示。
據邯鄲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副局長李中華介紹,在推進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邯鄲市按照“精准、科學、可操作、易復制”的原則,把群眾意見最大、現實問題最突出、最急需解決的拆除違建、樓頂防水、牆體粉刷、電線整理、下水管道、鋪設路面、環境治理、安全改造、文化內涵等9項共性內容,作為全市統一的規定動作固定下來,然后再把不同小區群眾的不同需求列入改造內容,稱之為“9+X”改造方案,差異化滿足不同小區的需求,受到了群眾的歡迎。
“三個80%” 讓居民滿意度真正提升
邯鄲市復興區518小區開辟的居民花草自養區。 劉學維攝
老舊小區改不改、需要怎麼改,居民是最有發言權的。因此,邯鄲市建立“基層主體機制”,將改造實施主體下放至基層街道,在老舊小區改造的前、中、后三個階段,尊重居民的需求,充分體現居民的意願。
該市規定,改造前,必須先征求小區居民意見,80%以上的小區居民同意方可納入改造,並按80%以上的居民意願制定具體改造方案﹔改造過程中,邀請老干部、老黨員、業委會成員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施工全過程進行監督﹔改造后,由街道(鄉鎮)開展居民滿意度調查,80%以上的居民滿意后才能組織竣工驗收。
“小區改什麼、如何改、改到什麼程度,要通過召開居民代表會、入戶走訪,充分征求居民意見建議后再制定改造方案。”邯鄲市復興區百家街道黨工委書記孔德峰說。百家街道518社區在改造中通過問卷、座談會、入戶調查摸底等形式征求居民意見建議100多條。其中,由於社區老年人居多,上下樓存在諸多不便,根據群眾意願,目前已加裝電梯2部,解決了老年人上下樓難題,第3部電梯也即將啟用。
“基層街道最了解群眾的所思所盼,最容易動員和組織群眾,最方便解決改造中出現的問題。”李中華表示,將改造實施主體下放至基層街道,實現由上到下轉變,確保了改造的都是群眾最急需、最期盼的項目,從而使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更加接地氣、得民心。
實施“紅色物業” 理順關系解決管理難題
邯鄲市復興區北崗小區。 劉學維攝
“自從實施了‘紅色物業’管理模式,在社區的帶領下,許多問題得到解決,物業與居民的管理理順了,小區文化生活更加豐富,鄰裡關系也和諧,生活有滋有味。”邯鄲市邯峰小區居民牛尚榮說。她所在的小區原是邯峰電廠家屬院,自“三供一業”改造項目啟動以來,小區劃歸邯峰社區管轄。為解決居民反映強烈的物業懶得管、業委會管得鬆、社區不好管等問題,邯峰社區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物業服務舉措,2019年年初打造了“紅色物業”新模式。
“區別於普通物業的性質,‘紅色物業’是以滿足居民需求為出發點的,更加注重服務質量、服務形式,讓居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該社區黨支部書記張紅娟說。
“下大力氣對老舊小區實施改造后,如果沒有長期維護和運營管理機制,改造效果將難以保持。”李中華說,有的老舊小區長期招不來物業,由社區代管,管理專業化水平不夠,服務質量不高。為此,邯鄲市探索推廣“紅色物業”管理模式,推動實現老舊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
據介紹,邯鄲市一方面對沒有物業的小區,由社區黨組織主導建立“紅色物業服務站”,服務站由社區黨員干部或小區樓院黨支部書記負責管理,小區樓長、黨員群眾代表、黨員志願者等共同參與,同時從本社區招聘物業服務人員,實現企業化運營,提升老舊小區物業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對有物業的小區,通過社區黨組織介入、交叉任職等方式,監督、協助物業公司做好服務工作,提高居民滿意度。目前,邯鄲全市已有560余個小區推行“紅色物業”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