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得出 穩得住 有就業 能致富
張家口易地搬遷讓“一方水土養好一方人”
12月6日,張家口市康保縣照陽河鎮二郝記溝村,一夜大雪,染白了原野。村民馬利平指著不遠處大片田地說:“看那兒,我的家成耕地了,現在我們和村裡的鄉親們一起住在城裡。”
在康保縣城西北部,一塊寫有“康保縣易地扶貧安置小區”的巨石格外醒目。小區整潔干淨,一幢幢高層樓房錯落有致,馬利平的新家就在這裡。同樣搬來的還有其他93個村7161戶20110人,其中安置建檔立卡貧困戶1984戶4701人,是河北省規模最大的縣城集中安置區。
當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發,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時,人口的外遷成為破局“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唯一出路。自2016年全面啟動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以來,張家口市共投資58億元,實施119個集中安置項目,建成了92個集中安置區,總面積175萬平方米,安置人口7690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2819人,同步搬遷人口44090人。此外,該市還通過搬遷群眾自建、自購、投親靠友等方式落實住房保障,共安置了2608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368人。全市搬遷人口將近10.3萬人,佔全省的三分之一,成為河北省搬遷人口最多的市。
為讓貧困地區群眾搬得出、住得好、穩得住,張家口市、縣兩級均成立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領導小組,並先后制定出台《張家口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施方案》《張家口市易地扶貧搬遷配套產業園區及教育醫療公共服務設施工程推進計劃》《張家口市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配套產業園區或項目評價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專項文件,保証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有序推進。
張家口把4.2萬建檔立卡搬遷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核心目標,通過合理建設集中安置點,將易地扶貧搬遷與推進城鎮化、“首都兩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各縣區優先選擇在縣城、鄉鎮所在地及周邊地區布局建設集中安置區,為搬遷群眾共享城鎮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及城鎮公共基礎設施提供了便利。
據統計,全市92個集中安置區,依托附近現有小學74所,新建小學6所,改擴建1所。依托附近現有幼兒園64所,新建幼兒園11所,改擴建7所。依托附近現有醫院或衛生室52所,新建衛生室39所。新建活動室48個,新建其他附屬設施49個。搬遷群眾享受到了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有數據顯示,張家口市99個深度貧困村,涉及搬遷村34個,其中14個村通過整村搬遷徹底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搬得出,住得好,穩得住,重要的是有就業,能致富。
馬利平家的牆上貼著一張建檔立卡戶家庭人均年純收入測算表:土地流轉收入900元,生態補償4443.9元,低保4435元,公益崗工資收入3504元……為了解決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康保縣設置保潔員、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並將一定比例的光伏收益和企業合作經營收益用於工資支出。目前,全縣共設公益崗位2.2萬個,貧困群眾每月可掙300元至500元工資,昔日等著領慰問品的貧困群眾變成穿黃馬甲的“工薪族”。
不僅是在康保,張家口全市92個集中安置區共配套推進了137個產業園區或項目,吸納搬遷群眾就業或季節性用工靈活就業,同時在易地搬遷安置區周邊大力發展旅游、種養殖、入股分紅、扶貧微工廠、開發公益崗位等,不斷完善帶貧益貧機制。目前全市貧困搬遷人口幫扶覆蓋率達到100%,保証了每名搬遷貧困人口至少享受一項幫扶措施。據統計,全市搬遷貧困人口中,16-60歲的就業人數達到18201人,勞動力就業率達到71%。61歲以上的就業人數達到20916人,勞動力就業率達到30%。61歲以上人口安排公益崗人數達到3151人,佔就業人數的比例達到50%,就業幫扶成效十分明顯。
尚義縣大銀堤村,北京農業公司流轉土地種植的1100畝歐李喜獲豐收,這個村民們連名字都叫不上來的新鮮水果,帶動附近上百人就業。而在沽源、張北等地,昔日貧瘠的村庄,變成了一望無際的草原和飼場。
今年以來,張家口壩上地區各縣優先在搬遷村實施休耕種草種植結構調整項目,共流轉土地26萬畝種植飼料、燕麥和中草藥,涉及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461個自然村48478人。人口的搬遷,改變了傳統生產生活方式,促進了規模化種養業的發展,進一步減輕了原居住區的生態環境壓力,為壩上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從村庄到社區,安置區如何管理,是易地搬遷面臨的新問題。目前,張家口市正在謀劃進一步完善安置區管理服務。小的安置區將依托遷入地進行管理,較大安置區成立管理服務機構,實行一體化管理,並將探索多種方式讓搬遷群眾參與社區管理,融入當地經濟文化生活,切實增強搬遷群眾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日,張家口市對1235戶貧困戶進行抽樣調查顯示,預計2020年貧困搬遷群眾人均收入為8815元,比搬遷前的2015年增加了4659元。全部搬遷貧困群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脫貧,成為“五個一批”中脫貧質量最高和效果最為顯著的一批。(記者王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