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世園會:促進綠色發展“很好的作品”

2020年10月26日08:39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唐山世園會:促進綠色發展“很好的作品”

▼唐山南湖公園。(本報資料圖) 河北日報記者 趙 杰攝

倘若花兒有記憶,唐山南湖的每一朵郁金香、每一株矢車菊,都會記得4年前那一季熱烈的綻放——2016年4月29日至10月16日,唐山世園會成功舉辦,全世界都聽到了南湖花開的聲音。

一季花的盛開,一座城的精彩。

唐山世園會會址,自百年採煤沉降地脫胎而來,挖湖造山,變廢為寶,終化腐朽為神奇﹔世園會閉幕后,場館永續利用,吸引人氣,帶活經濟,打造出“城市會客廳”,成為世界工業城市轉型發展的“中國范例”。

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時來到世園會園區。他說:“這是一個很好的作品,可以積極促進唐山綠色發展,提高唐山市建設管理水平。”

化腐朽為神奇,“神來之筆”驚艷世界

“唐山,一個有故事的城市!”10年前,時任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主席的杜克·法博先生的這句話,唐山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冀桂梅至今記憶猶新。

2010年10月6日,在韓國順天市舉辦的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第62屆年會上,唐山以全票獲得了2016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承辦權。

冀桂梅記得,投票的前一天,代表團召開了一個小型推介會,播放了特意制作的紀錄短片《鳳凰涅槃的城市》,展示唐山大地震后恢復重建的成就。“看片子的時候,很多外國朋友落淚了。他們說,這座城市了不起,應該讓世界看到她。”冀桂梅說。

讓世界看到唐山!作為我國第一個承辦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地級城市,唐山市提出,要以全新的形式對世界打開一扇城市之窗!

此前國內城市舉辦的歷屆世園會、園博會等,會址大都選在遠離城市、自然景觀較好的區域,而唐山卻將會址選在了城市南部距市中心僅兩公裡的南湖區域。

在唐山,南湖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區域,這裡最早是因煤礦開採而形成地表凹凸不平、水窪遍布的沉降區。后來大地震的破壞,又加劇了沉降區的塌陷。由於不適宜居住,隻能閑置廢棄,最終變成垃圾成山、污水橫流、雜草叢生、蚊蠅肆虐的地方。

多年來,唐山市對南湖採煤沉降區進行綜合治理,因坡植樹,依水擴湖,過去的“工業瘡疤”逐步變身為碧波蕩漾、草木蔥蘢、鷗鷺翔集的“城市綠肺”。

利用採煤沉降地,在不佔用一分耕地的情況下舉辦展會,這一選址理念即刻成為吸引世界目光的“神來之筆”。

2015年6月3日,國際園藝生產者協會秘書長提姆先生到唐山市考察,在對唐山世園會籌備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的同時特別提到,唐山世園會選址南湖,正契合了本屆世園會“時尚園藝、綠色環保、低碳生活、都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絕好地詮釋了“都市與自然·鳳凰涅槃”的主題,並預言“唐山世園會將會成為歷屆世園會的典范”。

演繹速度與激情,“唐山創意”獨具匠心

驅車行駛在世園會核心會址區域寬闊的道路上,窗外閃過的是一幢幢現代風格場館組成的公共建筑群。很難想象,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破敗不堪的工業廢棄地。

唐山世園會園區規劃總面積22.6平方公裡,其中5.4平方公裡的核心區總體布局為“一軸八園”。主景觀軸上,11處主要景觀節點依次排列﹔8個分園各有特色,異彩紛呈。17.2平方公裡體驗區則在盡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基礎上,形成濕地體驗、農業觀光、森林游憩和綠地運動等功能區域。

事實上,這樣龐大的工程,大規模建設不足兩年。

2016年1月20日,世園會倒計時100天。當晚22時許,唐山市氣溫低至零下14℃。而世園會主場館南湖國際會展中心工地上,依舊是燈火通明。工人們挑燈夜戰,正對外裝玻璃幕牆進行最后的安裝。

時間緊,任務重,倒排工期,挂圖作戰。對於建設者來說,這樣的日夜趕工已是常態。

短暫一年多時間,建設者在22.6平方公裡會址內,累計完成園區場館、公共服務、市政設施、景觀綠化4大類重點項目55個,綠化總面積140萬平方米,打造景觀節點133處,建設世園會主場館和配套場館11座。

“園區建設不僅需要人力,更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時任唐山市南湖投資公司董事長,現為唐山市文旅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的韓鐵梅告訴記者,根據預測,世園會場館及附屬設施投資要30多億元,且需要在短時間內融資建設,壓力著實不小。

為突破資金瓶頸,唐山世園會在全省率先採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通過政府採購引入社會資本,共同成立唐山世園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將招商、票務、廣告、旅游等經營權全部授予公司,由公司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貸款,用最少的財政資金撬動最大的社會投入,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成效。唐山世園會也因此成為我省最早採用PPP模式運作的公共服務項目之一,並入選財政部PPP項目試點。

2016年4月29日,唐山世園會盛裝啟幕。

此后171天,世園會共舉辦包括10個參展國、31個參展城市的“世園文化主題日”活動及國際精品月季、國際花境景觀、國際插花花藝、國際精品蘭花和國際菊花等專業展賽,為500多萬人次的國內外游客提供了一場花卉主題盛宴﹔期間還舉辦了中國·河北國際經濟貿易洽談會、第25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第19屆唐山中國陶瓷博覽會等國家級重大活動,以及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第10屆中國—拉美企業家高峰會等對外交流活動,通過展示震后40年新唐山發展成果,向世界遞上了這座資源型城市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的“綠色名片”。

釋放“后世園”效應,綠色引擎助推綠色發展

深秋的世園會園區,層林盡染,風光旖旎。作為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唐山市規劃展覽館點綴在園區北側。

“為避免重復建設,市規劃展覽館與世園會主題展館是共用的。”韓鐵梅介紹,世園會籌備之初,唐山市便將園區建設與城市發展規劃、功能定位相銜接。世園會閉幕后,唐山市以惠民服務為抓手,統籌使用園區的展館、場地,將展會功能迅速向服務功能轉換,讓更多市民共享世園會資源。

2017年2月,由世園會場館改造而成的唐山市民服務中心敞開大門,為市民提供集行政審批、陽光政務、便民服務為一體的“一站式服務”,目前已有42個部門(單位)進駐辦公,涉及200多個審批服務事項,累計接待服務對象超百萬人次。

以舉辦世園會為契機,唐山市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培育新興業態,注入文化元素,著力把南湖區域建設成為“城市會客廳”。

如今,大劇院、國際會展中心、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唐山檔案館……一座座造型別致的建筑場館,像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南湖世園會核心會址周邊,為城市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

2016年世園會舉辦期間,南湖區域便打造了丹鳳朝陽廣場、龍山閣等一批有文化印記的建筑群、單體建筑、雕塑等景觀﹔世園會閉幕后,唐山市又開展了唐山南湖(唐山世園會)16景命名征集活動,梳理出南湖16處標志性景觀,逐一命名,將更多的“世園符號”融入城市文化中。

深耕南湖腹地,打造助推城市轉型的綠色引擎,唐山市積極發展會展經濟,成功策劃舉辦了首屆南湖春節燈會、首屆華北風箏風車節、樂杜鵑電子音樂節等活動,有效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旅游服務業發展。2019年,南湖世園會景區共接待游客640萬人次,今年以來已接待游客超過220萬人次。(記者湯潤清)

(責編:李哲、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