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亮”脫貧致富路

——國網河北省電力公司助力脫貧攻堅紀實

2020年10月21日11:42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10月11日,邢台內丘公司員工在虎頭山對光伏發電設備進行檢查維護。宋森攝

人民網石家庄1 0月21日電 (祝龍超)行唐縣城寨鄉北郝峪村村民趙建新常年在大城市務工,今年雙節回家團圓,他對家鄉的變化伸出了大拇指,十幾戶村民們靠養殖走上了致富路,比在城裡打工掙得多了。“我不走了,我也要留在村裡搞養殖。”趙建新說。

四年前的北郝峪村還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全村185戶,132戶是建檔立卡的貧苦戶,耕地大部分是旱田,多年都靠天吃飯。如今的北郝峪村已經全村脫貧,人均純收入達到6200元。北郝峪村的變化和國網河北電力公司的扶貧工作息息相關。

國網河北電力公司供電區域內有19個國家級貧困縣、8個燕山—太行山扶貧片區縣、15個省級貧困縣、4595個貧困村。近年來,國網河北省電力公司始終把服務脫貧攻堅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充分發揮行業優勢,深入開展服務脫貧攻堅十大行動、陽光扶貧三年行動,在電網建設、產業扶貧、光伏扶貧、駐村幫扶、易地搬遷等多領域持續投入、全方位發力,用堅實的腳步詮釋了央企的責任和擔當,以電為媒,照亮百姓脫貧致富之路。

強勁電網是脫貧致富的底氣

“過去日子苦,煤氣罐都是我一罐一罐扛上山的,現在山上通了電,十一這幾天農家樂快把我忙壞了。”10月11日,十八盤村村民李合義在十八盤村“空中草原”馬場附近經營農家樂,電力擴容讓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十八盤村是保定市淶源縣山區的一個小村庄,村民大多飼養馬匹,靠拉馬送客為生。過去因為村集體沒有資金,馬場山高路遠,一直沒有接入電源,馬場周邊的小賣部、農家樂也苦於沒有電根本發展不起來。

2018年,淶源縣供電公司4名隊員組成的扶貧工作隊開始駐村幫扶,幫助十八盤村進行了電力擴容,還為馬舍和馬場架設了專用電力線路。得益於電網的有力支持,十八盤村民的生意越來越好了。

同樣富起來的還有石家庄市贊皇縣鬆會村的鄉親們。2016年3月,石家庄供電公司駐村工作隊入駐鬆會村,大力發展葡萄種植產業,實施農網改造項目,為村裡安裝2台100千伏安配電變壓器,新建及改造線路3千米,並在山上為村民新打了3眼機井,幫助村民把60余畝旱田轉成水澆田。

強勁電網是脫貧致富的底氣。國網河北電力發揮行業優勢,把加強電力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服務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十三五”以來,累計投資121億元,完成42個貧困縣電網建設改造任務。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813%,戶均年停電時間較“十二五”末下降16.1小時,戶均配變容量提升58%,貧困地區供電能力和服務質量顯著提升。實施農排機井“井井通電”,改造機井11.9萬眼,實現機井用電全覆蓋,受益基本農田面積768萬畝。

2016年6月17日,國網石家庄供電公司對平山縣孟家庄鄉進行電網升級改造,共更換線路60余公裡,新增10千伏變壓器3合電杆20余基,大大提升了太行山西部山區一帶的電網供電能力。馬千裡 攝

產業扶貧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

“哪想到滿山滿樹的酸棗葉,竟成了咱致富的‘金葉子’!”村民們感嘆,“駐村幫扶隊有眼光有頭腦,跟得上形勢。”平山縣東七裡河村,供電小哥和駐村第一書記為酸棗葉茶直播帶貨的視頻火了,不少人通過直播掃碼購買。

東七裡河村位於石家庄市平山縣西北部,是國網河北電力定點幫扶村。2017年底,該村脫貧摘帽,但進一步如何發展面臨嚴峻的形勢。

2018年3月,以韓天吉為第一書記的新一批駐村工作隊正式進駐東七裡河村。他們因地制宜,瞄准漫山遍野的酸棗樹發展致富項目。駐村工作隊和村民們一起採茶、炒茶、制茶,組成酸棗葉茶互助組,發展“七裡飄香合作社”,不僅將有“東方睡葉”美稱的酸棗葉做成“玉金香”品牌茶葉,還利用互聯網把茶葉銷到了全國各地,漫山遍野的酸棗葉成了村民們的“搖錢樹”。

在邢台市巨鹿縣甜水張庄村,“90后”駐村第一書記柴森偉引導全村群眾發展產業。他們在充分發揮當地金銀花種植優勢的同時,引入克瑞森葡萄、國槐、張雜谷等多個特色農業種植項目。目前,甜水張庄村已形成300畝金銀花、10畝克瑞森葡萄、150畝國槐、20余畝張雜谷的種植框架,村裡的貧困戶年戶均增收4000余元。12戶貧困群眾參加村公益性崗位,年戶均增收3600元。

在衡水市武強縣豆村,國網饒陽縣供電公司駐豆村第一書記劉月倫,帶領扶貧隊員將村裡原有的儀表加工小作坊擴建為5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並將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安排到扶貧車間就業。劉月倫還當起了“帶貨書記”,將扶貧產品遠銷湖南、吉林,為貧困戶增收20萬元。

“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產業潛能,‘造血式’精准扶貧,才是實現村民長期持續增收、脫貧致富的關鍵。”國網河北電力營銷部相關負責人說。

深深扎根幫扶的土地

“沒有想到,付出的一點一滴都被鄉親們記挂著。鄉親們信任我,我沒有別的,好好干。”2018年2月22日。保定市淶水縣供電公司駐村幫扶組第一書記張子成在《駐村日記》裡寫到。

2018年2月22日,淶水縣供電公司收到了龍門鄉店上村全體村民的一封按滿紅手印的請願書,請求任期將滿的張子成繼續留任。請願書上一個個手寫簽名、一個個紅紅的指印讓張子成震撼又感動。面對鄉親的挽留,張子成經過慎重考慮並征求組織意見,主動選擇留任,任期3年。張子成說,要和鄉親們一起繼續開拓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在脫貧的道路上,黨員是群眾的“暖心人”。今年春天,受疫情影響,在保定易縣東亢各庄村,貧困戶大棚種植的蔬菜及草莓的銷售成了大難題。如果不能立即解決問題,不僅掙不到錢,農戶連每個大棚6000元的承包費也沒了著落。

為了確保村民不返貧,第一書記肖亞寧成為了“帶貨書記”。他跑到縣城聯系蔬果批發商拓展銷路,同時依托的微信群、朋友圈做線上零售,還到大棚幫助鄉親採摘、包裝,自己開車到縣城各小區送貨上門。在交通極為不便的日子裡,肖亞寧的“帶貨行動”,硬是挽回損失80000余元。

自2016年以來,國網河北電力陸續選派393名政治素質高、基層經驗豐富的黨員干部扎根農村、服務村民。他們大力發展脫貧致富項目,共建立產業扶貧項目202個,幫助1319名貧困人口就業,為1137人培訓養殖、農產品培育等技術,讓1.6萬貧困人口脫貧。國網河北電力營銷部農電處、國網石家庄公司、國網滄州公司、國網邯鄲公司駐魏縣西野馬村工作隊獲得“全省脫貧攻堅獎先進集體”稱號﹔張子成、韓天吉、席紅喜等人獲得“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貢獻獎”稱號。

易地搬遷 電力先行

“以前俺們住的是磚瓦房,吃水要去村口挑,電器也不敢用,就怕不穩當。沒想到如今也住進了樓房,過上了好日子!”保定市淶源縣白石山鎮雀兒林村的曹艷飛高興地說。

2018年7月18日,曹艷飛一家3口搬遷到了易地扶貧安置區新建的樓房裡。在白石山安置區,一排排整齊的新房格外漂亮,閱覽室、衛生室、超市、電商平台、健身設施一應俱全,水、電、暖、道路、街道綠化等全面完善。喬遷新居的村民,紛紛將眼光投向農家樂產業,為致富而奔忙。

2017年以來,淶源縣公司全力配合縣委、縣政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建設,扎實推進安置區電力設施配套工作,陸續完成了縣城、白石山等19個安置區電力設施配套工作,保障了搬遷居民的日常生產、生活用電。

邯鄲市大名縣王乍村坐落在漳河下游的蓄滯洪區,豐水期有被河水淹沒的危險,水、電等配套設施也都跟不上。2017年,大名縣政府實施易地搬遷項目,大名縣供電公司主動對接,兩年內累計投資400萬元實施配套電力設施改造,新增10千伏線路1448.25千米、10千伏電纜線路26.9千米,實現搬遷居民入住一戶、通電一戶。如今,在大名縣黃金堤鄉易地搬遷金鄉水岸安置區,一幢幢樓房矗立在道路兩旁,一根根銀線延伸向遠方,村民們安安心心過上了好日子。

近年來,國網河北電力全力保障扶貧重點項目用電需求,先后投入1.4億元,完成了石家庄、邯鄲、邢台等71個易地扶貧搬遷項目配套電網工程同步建設,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目標超額完成,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鑄就脫貧“鐵飯碗”

“作為沿海地區,鹽鹼地是當地群眾致富路上的一道坎。供電公司幫忙建成光伏項目后,村民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國家的惠民政策,光伏發電除自用外,還可把多余的電賣出去,每個貧困戶一年能增加3000元收入。”9月22日,滄州市海興縣趙毛陶鄉董庄子村村支部書記李旭征介紹。

在董庄子村,村子北面的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深藍色的光伏面板反射著耀眼的光芒。用電不花錢,還能賺錢,光伏扶貧項目的落地給貧困戶帶來實實在在的福利。

在魏縣西野馬村,一排排藍色的光伏板下不僅種植了紅薯,還飼養了大鵝。今年,國網魏縣供電公司利用光伏電站之間的空地種植蔬菜、養殖家禽等,實施“農光互補”立體農業生產模式,上面發電,下面兼顧農牧業生產,一地兩用,讓單位面積的土地實現最大產出。

“獲得的發電收益我們用來設置村內公益崗位,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農戶進行補助。”保定市曲陽縣孝墓鄉柳樹溝村的村干部介紹說,保定市曲陽縣也充分利用村集體閑置的土地和村“兩室”和學校屋頂,建設了35-3600千瓦的小型光伏電站,享受村級扶貧電站帶來的好處。

為了讓廣大貧困農民真正得到光伏帶來的實惠,國網河北電力積極落實國家電網公司“2018∼2020年國網陽光扶貧行動計劃”,累計完成138萬千瓦的42個集中式和1330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接網。到目前,共實現發電量13.4億千瓦時,扶貧收益14.5億元,為近11.6萬貧困群眾帶來每年每戶不低於3000元的收益。

脫貧攻堅,電力先行。從普遍服務到精准扶貧、從基礎扶貧到產業扶貧、從“輸血”到“造血”……國網河北電力將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要求,持續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果,全力以赴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電網力量。 

(責編:何雪薇、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