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縣以“群眾需求”為“文明標尺”,從小處著眼、細節入手,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有溫度 人民更幸福
今年,文安縣新建了兩個便民市場,干淨整潔的環境讓群眾贊不絕口。圖為居民在縣中心便民市場買菜。 文安縣創城辦供圖
菜市場干淨整潔,“菜籃子”拎得更舒心﹔背街小巷亮化提升,出行更順心﹔老舊小區換新顏,生活更幸福……遇見美好,溫暖同行。對百姓而言,創城的幸福感來自身邊的美好變化。
在爭創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工作中,文安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城理念,把“群眾需求”作為“文明標尺”,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告別“臟亂差”,“菜籃子”拎得更舒心
“位於縣城西側的‘西關菜市場’拆了,堵塞交通的攤點沒了,遍地的垃圾和橫流的污水也不見了。”近日,文安縣西關菜市場附近的居民欣喜地發現,困擾他們多年的“臟亂差”市場被取締了,周邊環境越來越好了。
“西關菜市場地處城區繁華地帶,人流物流車流量大,但之前市場裡大多是私搭亂建的商鋪,違法佔道經營,不僅影響市容市貌,還長期堵塞消防安全通道。”文安縣城管局局長張立強介紹,以爭創全國縣級文明城市為契機,該縣開展了西關菜市場整體拆遷行動,不斷提升市場衛生環境和經營秩序,讓市民買菜更舒心。
有“堵”還要有“疏”。“根治菜市場問題,不能一拆了之,拆的同時,我們還新建了縣城規模最大的億民綜合農貿市場。”張立強說,新建的市場佔地110畝,建筑面積6萬多平方米。設有兩個封閉大棚,一個半封閉大棚,一個露天市場,固定攤位380余個,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時,也為拆掉的西關菜市場的攤販提供了新的‘歸宿’。”
除了一個大型的綜合農貿市場,文安還新建了兩個便民市場——中心便民市場和西城便民市場。兩個市場的攤位都是免費的,居民既可以來買菜,也可以販賣自種的蔬菜。
農貿市場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
“商品擺放整齊,過道暢通安全,菜品種類齊全,環境更好了,買菜的心情也舒暢了”“市場建設得這麼好,顧客多了,生意也好了”……新建的農貿市場得到居民和商販的一致稱贊。
提升城市顏值,生活更幸福
坑窪、狹窄、秩序混亂、衛生環境差是不少人對背街小巷的固有印象。“我在這裡住了十幾年,以前門口的路很不好走,尤其下雨天,坑坑窪窪的。現在可好了,小道通大道,一樣平坦,去哪兒都方便了。”家住康樂路附近的居民王阿姨高興地說,如今的小巷潔淨、美觀、有序,路面平整了,停車規范了,環境也變美了。
為整體提升背街小巷環境質量,今年以來,文安縣圍繞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加大對背街小巷的改造整治力度,路面挖補,修復便道,更換樹池、側石,檢查井蓋……經過綜合整治和鞏固完善,66條背街小巷煥然一新。
不僅僅是背街小巷,在文安,不少老舊小區也煥發出新的生機。
日前,走進文安縣中盛大廈小區,映入眼帘的是平坦的道路,嶄新的牆面,整齊的車位,生機勃勃的綠植,老人們在小區裡悠然地散步。
“以前小區可不是這樣,養羊的,養雞的,養鴨子的,一進小區就聞到一股味兒。創城以來,小區變化很大,不但把養的那些動物全清理了,還給我們粉刷了樓道,更換了單元門,新添了垃圾桶,增補了綠植,環境變得不比新小區差。”說起小區的改變,在這裡住了8年的李阿姨打開了話匣子。
創城工作開展以來,文安將全縣214個老舊小區與88個縣直機關單位結對共建,通過整合資源,構建全面覆蓋、各方參與的常態化創建管理模式,讓老舊小區實現“顏值”“內涵”雙提升。
增設停車位,破解城市“停車難”
“我們家在城中心位置,車位尤其緊張,以前家裡來客人,停車都是個問題。”近日,家住文安縣永安小區的劉女士感慨,“最近,小區對面新建了停車場,多了不少停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車沒地方停了。”
為解決“停車難”問題,文安在去年建設了中心停車場和西城停車場,今年又新建了森林公園、鹽業公司、崇文街3個停車場,均已投入使用。“5個停車場共增加車位近500個,全部免費對公眾開放,極大緩解了城區停車壓力。”文安縣公安局交警大隊大隊長寇瑞說。
除了新建的停車場,該縣還在城區“見縫插針”施劃停車線。在城區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兩側人行道,開放性小區、公園廣場、市場等周邊較為寬敞的區域,施劃停車線,最大限度擴充車位,增加有序停放空間。目前,城區共施劃機動車位2萬多個,非機動車停車線41625米。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文明創建的過程就是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過程。”文安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程剛說,要瞄准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做好身邊事、芝麻事,將一件件得民心、順民意的實事好事落到實處。
創城為民,創城惠民。如今的文安,街道整潔漂亮,車輛秩序井然,居民生活和出行方便快捷。人們在創城中感受著文安日新月異的變化,享受著創城帶來的成果,收獲著滿滿的幸福感。(記者劉冰洋 通訊員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