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在俺村

“為老鄉們辦實事,再苦再累都高興”

——記邯鄲廣播電視台駐大名縣前楊村第一書記史彥昌

2020年10月06日09:15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為老鄉們辦實事,再苦再累都高興”

近日,史彥昌在前楊村小學了解學生們的學習情況。河北日報記者 史晟全攝

“今天找兩戶有閑置宅基的村民聊聊,服裝扶貧微工廠要擴大規模,得選個合適的地方。”9月17日一大早,邯鄲廣播電視台副台長、駐大名縣西付集鄉前楊村第一書記史彥昌,就直奔村民家中。

在駐村工作隊的精准幫扶下,前楊村摘掉了“窮帽”、煥發了生機,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

“為老鄉們辦實事,再苦再累都高興。”今年是史彥昌駐村扶貧的第8個年頭,從30歲到38歲,他與鄉親們並肩戰斗,在扶貧戰場綻放著青春力量。

解疑慮

——村民最盼啥,工作隊就先干啥

前楊村距大名縣城約25公裡,相對偏遠。多年來,村集體沒收入,還欠著四五萬元外債,村庄環境臟亂差,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村干部也沒啥精氣神。

“主街道不僅坑窪不平,還有4座垃圾山,臭氣熏天。”盡管有思想准備,但2016年2月剛駐村時,史彥昌還是大吃一驚:殘垣斷壁隨處可見,村委會院內枯草有半米多高,屋裡霉味刺鼻,塵土有兩指厚。

“別不是來做做樣子的吧。”對工作隊的到來,村民態度冷漠,就連老支書宗麥藏也說,“把被子放下回去吧,上級檢查時給你們打電話。”

打掃房間,鋪好被褥,起火做飯。在村民驚訝的目光中,工作隊當天就把“家”安在村裡。當晚,史彥昌召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談,一直聊到次日凌晨,梳理出村民最盼望解決的三件事——清垃圾、義診、修路。

“先不搞入戶走訪,村民不信任,咱很難摸准情況。”史彥昌和兩名隊員商量后決定:村民最盼啥,工作隊就先干啥,隻有打消村民的顧慮,駐村幫扶才能打開局面。

第二天一大早,史彥昌帶領干部群眾開始清理垃圾。“整整干了3天,光垃圾就運了70多車,村裡一下子干淨了許多。”搬掉多年的垃圾山,村民對工作隊的態度也有了改變。

趁熱打鐵!史彥昌邀請大名縣人民醫院醫生來村裡義診。被史彥昌的熱情所打動,工作隊駐村第7天,大名縣人民醫院院長親自帶領20多名醫生來到前楊村進行義診。

道路不暢,是制約前楊村發展的一大瓶頸。由於路況差,小商販都很少來村裡。工作隊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爭取項目。駐村第12天,筑路施工隊開進村。一個月后,一條長1000多米、寬4米的水泥路修好了。

“工作隊不玩虛的,真辦實事。”“他們把這當家了,不容易。”……漸漸地,村民們打消了疑慮,開始信任工作隊了。

樹信心

——培育產業,讓鄉親們穩定脫貧

9月17日上午,館陶縣金鳳農貿市場的一輛雞蛋運輸車,開進前楊村村民王紅勇的養雞場。金鳳農貿市場是全國最大的禽蛋交易市場,工作隊到來前,由於村裡路不平、養殖規模小,該市場的運輸車從不到這裡來。

“以前單打獨斗,全村的蛋雞存欄量隻有2000多隻。現在全村有蛋雞養殖場3家、肉雞養殖場3家,規模擴大到20多萬隻。”從小打小鬧無人問津,到規模養殖客商上門收購,王紅勇嘗到了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的甜頭。

可當初,史彥昌建議規模養殖時,王紅勇還是顧慮重重:“咱自己有養雞場,小日子過得不錯,帶著別人一起干,萬一賠了咋辦?”

“擴大規模可以降低雞苗、飼料等養殖成本,還能共同分擔技術服務費用,提升蛋品質量,市場更有保障。”史彥昌幫著王紅勇細算節支賬、增收賬,堅定了他帶動群眾規模養殖的信心。如今,養雞戶年均增收5萬元以上,還吸納4戶貧困戶在養雞場務工,每人每月平均增收近千元。

壯大養殖業的同時,工作隊還幫助建立扶貧微工廠,讓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業。

“每月掙2000來塊錢,還不耽誤照顧老人和孩子。”前楊村箱包扶貧微工廠內,貧困戶張翠平在縫紉機前忙碌。微工廠建立后,張翠平成為村裡首批上班族,有了收入,她徹底擺脫了貧困。

微工廠負責人王曉龍今年30歲,曾在保定白溝打工多年。“史書記動員我返鄉創業,當時有些猶豫,但看到工作隊給村裡帶來的變化,我決定帶著鄉親們一起干。”目前,前楊村建起服裝、箱包、塑料花3家扶貧微工廠,帶動就業70多人,其中貧困人口9人。

“以前村民心氣不足,村干部也有等靠要思想,現在大伙都甩開膀子朝前奔,好日子還在后頭呢。”村黨支部書記宗國政說,工作隊帶領村“兩委”干部到涉縣后池村等地參觀,山區百姓不等不靠脫貧攻堅的故事,讓大家堅定了脫貧致富信心。

培育產業,增加就業,拓寬增收門路,讓鄉親們穩定脫貧。去年,前楊村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近5000元,村集體收入達5萬元。村庄變化吸引了一批青年返鄉創業,曾經沉寂的前楊村如今充滿了活力。

用真心

——把村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干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9月17日下午,前楊村小學傳來朗朗讀書聲。

“前幾年孩子們隻能到外村上學,現在這裡成了周邊村最好的學校。”駐村工作隊隊員閆一鳴動情地說,學校是史書記一天天盯著建起來的,為了建學校,他還得罪了老家的姐姐。

駐村第一年,為翻建學校,史彥昌多次跑教育、財政等部門申請立項,好不容易把手續辦妥,可建學校需佔用一戶村民閑置的宅基地,這需要村委會買下來。但村集體沒有一分錢,史彥昌就想到了准備借給老家姐姐買農用車的錢。當晚,他就返回市裡,第二天把錢交到了那位村民手中。為此,姐姐對他好一頓埋怨。

2012年,到魏縣車往鎮郝中村扶貧。2016年2月,到大名縣西付集鄉前楊村駐村扶貧。2018年初,扶貧工作隊進行輪換調整時,考慮到有些扶貧項目還要建設,史彥昌主動申請繼續留下。

把群眾當親人,把村裡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干。真心付出,換來群眾真心認可。

2016年初,史彥昌結束在魏縣郝中村的幫扶。幫扶期滿組織考核時,考核組原計劃與20名村民座談,可鄉親們聽說史彥昌要走,呼啦啦來了200多人,有的送雞蛋,有的送小米。70多歲的陳大娘拉著史彥昌的手,硬要讓他到家裡吃碗手擀面才能走。

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河北省扶貧先進個人、河北省優秀駐村第一書記……駐村8年來,史彥昌獲得多項榮譽。

“這些年村裡雖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但要實現穩定脫貧,推進鄉村振興,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也必須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隊。”史彥昌說,這幾年,工作隊幫助村黨支部培養了7名優秀青年和致富帶頭人加入黨組織,現任村“兩委”班子人員平均年齡不到40歲,他們思路活、干勁足,未來村子發展大有希望。(記者劉劍英)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