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盛開幸福花!邯鄲市肥鄉區:交通扶貧助力脫貧攻堅

2020年09月18日16:10  來源:人民網-河北頻道
 

人民網石家庄9月18日電 九月秋高氣爽,行走在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的綠野鄉間,便捷、暢通、安全、舒適的農村公路縱橫交錯,一條條十裡果香路、農業園區富民路、美麗鄉村觀光路令人目不暇接。該區推出的“公路+產業扶貧”“公路+旅游扶貧”“公路+電商扶貧”等模式,不僅改變了農村面貌,更架起了農村與外界聯系的橋梁,成為廣大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強力引擎。

“公路+產業扶貧”深度融合筑富路

七彩觀光路兩側的千畝綠化苗木基地。 河北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屯庄營鄉劉寨營村位於肥鄉城區東部,是一個傳統林果專業村。近年來,通過發展以甜心蘋果為主的果品種植業,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劉寨營村蘋果種植面積達1500余畝,以前道路坑坑窪窪,泥濘不堪,成熟的蘋果要人挑肩扛到村外,價格也上不去。”屯庄營鄉黨委書記趙艷平介紹,如今“四好農村路”修到了田間地頭,不僅方便蘋果運出去,村裡還連續舉辦了兩屆蘋果採摘節,吸引了不少城裡人到村裡採摘游玩,僅採摘一項每戶就年增收近萬元。

像劉寨營村一樣,因路而興、帶動產業發展的村庄在肥鄉區還有很多。肥鄉區沿農村公路打造了集產業發展、群眾便捷出行於一體的“公路+產業”模式,將全區農村公路與產業發展布局深度融合,打通農村公路與高速、國道及各類企業、農業園區、林果基地、苗木基地、採摘基地等運輸通道,全面助推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現在的肥鄉,一座座現代農業園區臨路而建,一棟棟溫室大棚鱗次櫛比,一個個千畝萬畝基地瓜果飄香,產業支撐更加有力。同時,肥鄉區因地制宜持續壯大優勢產業,做強特色產業,多模式、多渠道引導有條件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持續加快貧困戶增收致富步伐,提升了全區產業扶貧整體水平。

位於豆漳線中段的肥鄉鎮趙寨村,一排排整齊的大棚成為田間的一道道風景。大棚內,一株株青翠欲滴的枝頭上挂滿西紅柿和羊角蜜等蔬菜瓜果,到處是一派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位於曹前線上的肥鄉乳旺奶牛養殖基地,一座座標准化牛舍整齊劃一,飼養近兩千頭優質奶牛,日產鮮奶達30噸。74歲的貧困戶劉增良,每天早上都按時來這裡上班,給牛喂草料、打掃牛舍等,每個月可以掙到近3000元工資,年底還有入股分紅。像劉增良一樣,乳旺奶牛場帶動周邊村庄600余戶貧困戶入股,而且在奶牛場就業的貧困戶就有50余人,成為產業幫扶的“領頭羊”企業。

基地負責人楊志安說:“以前道路坑窪不平,不敢擴大規模。這兩年路好走了,牛奶再也不愁運不出去了,下一步牛場還要擴大規模。”

沿著鄉道賈南線一路向北,奶牛產業園、優質蘋果採摘園、葡萄種植基地、家具加工產業……如一串明珠熠熠生輝。因賈南線的改造升級,以及當地優惠的招商政策,專業生產飼料的全國性大型企業集團——雙胞胎集團在賈南線的北端投資建廠,吸收110多名貧困群眾就業。

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詮釋著路網連通為扶貧產業發展跑出致富“加速度”。在肥鄉,通過加大產業扶貧力度,番茄、羊角蜜、菊花、奶牛養殖業等特色扶貧產業成為貧困群眾致富的“金鑰匙”,培育帶動30多家龍頭企業,解決了2000多貧困戶實現家門口就業,而這一切都得益於肥鄉區農村公路建設的快速發展,它正在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強力引擎。

“公路+旅游扶貧”串珠成鏈助增收

近年來,肥鄉區依托優質的農村路網和“節慶肥鄉”系列文旅活動,將景觀節點、美麗鄉村串珠成鏈,打造“公路+旅游、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發展新模式,將農村公路建設與全域旅游發展相融合,建成了以邯鄲郊野公園為核心的天台山片區、以濱河公園為核心的辛安鎮片區和以現代農業園區為核心的屯庄營片區。

同時,打造了葡萄小鎮田寨、酒香小鎮西南庄、菊花小鎮南趙村、多彩索家寨、桃花島東劉家寨等一批美麗鄉村旅游景區,通過景區帶村、能人帶戶、產旅融合等多種形式,先后舉辦了“桃花節”“梨花節”“粽子節”“騎行節”等眾多節慶活動以及貫穿全年的“採摘節”,每年吸引游客達30萬余人次,有力促進了群眾持續增收。

肥鄉區濱河路依團結渠而建,著力打造生態、綠化道路,形成了宜居宜業宜游的鄉村特色公路。 河北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濱河路是肥鄉區沿團結渠打造的一條精品旅游路線,被評為省美麗農村精品示范路,昔日破爛不堪的鄉村道路變成了如今寬闊平坦的柏油路。這條鄉間道路全長15.6公裡,路面寬度7米,路基寬度10米,縱跨三個鄉鎮,桃花島、葛仙湖、邯鄲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和濱河公園沿路而建,沿途連接東西劉家寨、大康堡、西杜堡等20多個村庄和3萬畝林果基地,已成為肥鄉西部縱貫南北的一條重要生態景觀走廊。它似一串珍珠項鏈,串聯起一個個美麗鄉村,一座座濱水公園,帶來了火爆的人氣,一年三季游人不斷,帶動了周邊二十幾個村的經濟發展。

位於濱河路南端的東劉家寨圍繞“養生福地,陌上桃源”,集中打造觀光旅游、新興農業、休閑度假、拓展體驗於一體的桃文化田園綜合體。每年春秋舉辦的“桃花節”“採摘節”,吸引10多萬游客前來賞花旅游採摘觀光。東劉家寨村三家貧困戶聯合開設的“農家樂”最高一天售出“大鍋菜”1000多碗,扶貧微工廠生產的書包10天左右就賣出了50000余元。

濱河路北部與肥鄉區的另一條東西鄉道西瓜線相連,形成了一個環形路,連接了肥鄉西部村庄和北部、東部的70多個村庄。毛演堡鄉黨建示范帶以及食用菌基地、苗木基地、葡萄基地、西瓜基地、秀林現代農業庄園,讓來這裡旅游的人們有的玩、有的看、有的吃,快樂行程,流連忘返。

走進豆漳線傍的七彩園林苗木花卉基地,2000余個國內外玫瑰品種競相綻放,吸引了周邊10余萬人前來觀光賞花。七彩園林基地每天用工達到300多人,其中一半多都是周邊村庄貧困戶。

當前,一個全域景區化、景區公園化、生態經濟化的肥鄉區每年吸引國內外游客200余萬,實現旅游收入近10億,帶動52個貧困村3000多戶貧困群眾實現增收致富。鄉村旅游,正在成為這個傳統農業縣域新的經濟增長點,讓更多貧困群眾分享到鄉村旅游帶來的實惠,也成為脫貧攻堅的“金字招牌”。

“公路+電商扶貧”織密網絡激活力

賈南線鄉道,全長16.8公裡服務周邊15個村庄。 河北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現在路好走了,每天打個電話快遞員就會過來收發貨物,再也不用每天跑十多公裡寄快遞了,不僅節省了時間,也讓我更專心地制作產品,維護淘寶店鋪。”言語之間,辛安鎮鎮東賈北堡村王紅莎流露出對鄉村道路的贊譽。

王紅莎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三年前,沒有啥文化的她做起了電商,專門銷售自制的各式菜墩,產品銷往全國各地,一天銷售20多個,每天能掙二三百元。去年她家裡剛蓋了二層樓房,由原來的貧困戶華麗轉身,成為鄉親們眼中的致富能人。

像王紅莎一樣,在肥鄉區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做電商致富的就有100多人,在扶貧政策的指引下,他們通過自己的勤奮,實現了致富的夢想。

近年來,隨著農村路網的迅猛發展,肥鄉區著力完善“公路+物流”模式,充分利用農村公路路網資源建立了9個鄉鎮物流點、530多個農村電子商務、農村淘寶服務站,培育壯大了平原電商、菜鳥物流等一批知名農村物流示范企業,全面增強了農村與城市的物流對接功能,織密了農村物流網絡,實現了各類物資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打通了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最后一公裡”。

如今,肥鄉區的東賈北堡村手工板凳、中行村的汽車座墊、等農村土特產品紛紛搭上了電商快車,成為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全區農村電商每天交易額就達到20多萬,每天交易量1500多單,每天服務群眾3000余人次,解決1000多人就業創業,由此帶動了商貿物流、軟件開發、金融保險、包裝等相關產業從業人員3000多人,實現年交易額2億多元。

特別是今年,肥鄉區針對疫情給全區10萬畝農副產品帶來的滯銷難題,通過聯姻電商平台,“點對點”開展網上銷售、直播帶貨,有效破解了農產品“銷售難”,激發了特色產業活力,幫助貧困群眾實現了疫情期間持續增收、穩定增收。

路路相連結成網,心心相連奔小康。驅車行駛在肥鄉的鄉村道路,一條條寬闊平直、花香四溢、綠樹映襯的“四好農村路”連著田間地頭,串起千家萬戶,引領肥鄉農村跨越發展、彎道趕超,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楊文娟、邢默冉、楊書霞、李付民)

(責編:李哲、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