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鄉村教育的“紅荊條”

——記2020年度河北省教書育人楷模、黃驊市南排河鎮中心學校校長王金湖

2020年09月11日08:34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扎根鄉村教育的“紅荊條”

在大辛堡幼兒園,王金湖與幼兒互動。河北日報記者 桑 珊攝

南排河鎮是黃驊市沿渤海海岸線而建的一個狹長鄉鎮,陸地平均寬度不足2公裡。這裡的土地自古是鹽鹼荒灘,種不活庄稼。有一個人卻在這裡扎根33年,定要“把教育做成名片,讓校園成為最美的風景”,他就是2020年度河北省教書育人楷模、南排河鎮中心學校校長王金湖。

“我是漁民的兒子,就是要讓教育惠及漁村的每一個孩子。”今年52歲的王金湖個頭不高,皮膚黝黑,像個老漁民,記者採訪過程中,每每講到他的學生、學校,他堅毅的眼神中都會透出溫柔。

老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

南排河鎮政府大院的東北角有7間平房,是中心學校的辦公地點,王金湖的辦公室就在最邊上。

一米寬的單人床、兩張辦公桌,還有床頭被批注了三回的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著作……簡單卻一應俱全,一周五個工作日王金湖幾乎都住在這裡。

“有事,處理起來方便。”王金湖習慣吃住在單位,30多年前便是如此。

1987年9月,從滄州第二師范學校畢業的王金湖第一次登上講台。

初為人師,王金湖深知教好書必須要有硬本領。他從備課開始,別的老師寫1000字的教案,他要求自己至少准備2000字。為了提高業務能力、積累教學經驗,他主動申請給初三年級學生上輔導課,每天2小時的晚自習,都在幫學生解決問題。當年全縣統考,他教的班數學成績全縣第一。

1990年,王金湖到大辛堡中學任教並擔任班主任。

班上有一個學生叫杜國斌,初中三年成績一直很好,還是班上的數學課代表和班長。畢業兩年后,不少學生回校看王金湖,卻一直沒有杜國斌。

一打聽,才知道已經上高中的杜國斌一度因為貪玩,導致成績下滑,不願見王金湖。

“國斌你過來,老師跟你說個事。”從六裡地外騎車趕過來的杜國斌,直接被王金湖領去了海邊。

正值中午,海邊無風燥熱,明晃晃的海面有些刺眼。

“這樣下去,就沒有上學的希望了……”

短短幾句話,直戳杜國斌的心。

“老師你這麼說,我知道了。”

一年后高考,杜國斌順利考入一所師范類院校。

“老師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這是王金湖的信條,也深深影響了杜國斌此后的人生選擇。大學畢業后,杜國斌回到大辛堡中學成為一名鄉村教師。曾經也有機會調離鄉鎮學校,但他沒有選擇離開,“王老師一直是我的榜樣,我希望和他一樣,用心去改變學生,引領學生。”

“我第一年教書的學生裡現在有4個當了老師,大辛堡中學帶出來應該有10個……”王金湖掰著手指頭,數著這些年他教過的學生,一臉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少說也有20多個學生從事教育工作。

我們干教育的也要有紅荊條這股頑強勁兒

南排河鎮凡是干教育的,沒有人不知道“虎哥”是誰。

王金湖名字裡雖然是“湖水”的“湖”,但相熟的人都習慣叫他“虎哥”。

“小老虎似的,模樣憨態可掬,干起事來有計劃,那是一個快,肯定能整成。”說這話的是歧口中學現任校長吳玉來,和王金湖認識將近20年。

歧口中學校門口曾是一段下坡路,一下雨,雨水就會倒灌進學校,有時上課,師生還要擼起褲腿,拿盆舀水。“下雨來歧口中學看‘海’”一度成為當地人的笑談。

2010年,王金湖成為歧口中學校長。來了第一件事,就是把校門口這段71.7米的路墊高鋪好,讓老師學生從此安心上課。

改變校貌,校風也不能落下。

王金湖發現歧口中學學生主要來自周邊三個村,因小學來自不同地域,班級學習和生活上都不團結,有時還打群架,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對此,他提出“大歧口”概念,組織編輯校本教材《大歧口》,從地理變遷、歷史文化到民俗遺風,引導學生加強認同感。同時,號召全校師生學習紅荊條樹蓬勃向上精神,“鹽鹼灘種不活庄稼,卻活了這紅荊條。我們干教育的也要有紅荊條這股頑強勁兒,扎在荒灘也能開出花來。”

教育是改變、成長,不只是學生,老師同樣需要。

教英語的老馮教學能力有,就因管理學生方法不太好,學生不服、家長不認可,一度十分消沉。

怎麼讓老馮發光,王金湖直接讓老馮來當班主任。

“可不是要光管住人,要管出情來,學生才會聽你、服你。”在王金湖指導下,他發現學生服了,老馮也變了。

一年后,這所亂得出名的學校,教學成績顯著提高,2011年獲得南排河鎮中考特別獎,2012年成為黃驊市教學進步單位。

“總有新想法”“特別能堅持”,這是別人口中王金湖的標簽。在歧口中學教務主任張廣艷看來,王金湖就是鄉村教育戰線上一台永遠充滿動力的“小型戰斗機”。

讓漁村的孩子也能上好學

南排河鎮以南排河為界,北邊八堡、南邊六堡,全鎮的教學成績曾在黃驊市排名平平,沒有亮點。

2013年,王金湖任南排河鎮中心學校校長后,一直在思考“鄉村教育怎樣才能做出特色來”“讓漁村的孩子也能上好學”。

他提出“五步走”鄉村教育布局,制定了“愛、實、活、精、新”的五字教改法,在全鎮各學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著力打造高效課堂,建設特色校園。

在李家堡小學設立《滄浪》詩刊編輯部,為孩子心裡種下文學的夢﹔把剪紙搬進歧口中學課堂,讓學生感受非遺魅力……很快,南排河成為黃驊教改的新窗口。

2017年,王金湖又主動兼任李家堡小學校長,實施“精准教育源計劃”,給不同個性、不同成長需求的學生設計學習計劃,曾讓一度隻有父母的陪伴才能上課,患有自閉症的學生,慢慢融入集體生活。

行為習慣的養成從小學開始,學生素質也要從幼兒階段抓起來。

南六堡曾經每個村都建有一所幼兒園,每個園僅幾十名幼兒,老師不是隔壁的鄰居就是誰家孩子嬸嬸。王金湖一針見血地指出:“就是把孩子找個人看著,根本沒有幼兒教育的概念,何談教育質量?”

2018年,王金湖曾經工作18年的大辛堡中學被撤並,原校址改建為大辛堡幼兒園,集中接收南六堡的適齡兒童。

“為什麼要把孩子送過來,憑什麼相信你能教好?”村裡人嫌路遠折騰、花錢多,三五成群到鎮上要討說法。

工作人員隻好拉來王金湖,“幼兒園不只是看孩子,還要學知識,必須要有專業的老師。我王金湖生在這兒,長在這兒,還能騙你們不成?”

正如王金湖所說,通過相對集中優質幼教資源,后來大辛堡幼兒園越辦越好,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

走進大辛堡幼兒園,體育場、起居室、活動室設施齊備,彩繪牆生動活潑。校園裡,一棵兩米多高的紅荊條樹更是格外引人注目。

這裡的紅荊條樹隨處可見,但因生長緩慢,大多長成了低矮的灌木叢,毫不起眼。“這樹長成這樣高,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王金湖指著大辛堡幼兒園裡的這棵紅荊條樹說,“這棵樹是我當年在大辛堡中學教書時種下的。紅荊條樹,不會直著長,你看它彎彎曲曲,每一個彎都艱難著呢。”

2019年,王金湖設立“紅荊條精神獎”,頒發給全鎮那些堅守奉獻在這片鹽鹼荒灘的鄉村教育工作者。

“其實,他就是我們心目中的‘紅荊條’。”杜國斌說。(記者桑珊)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