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溝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二標段)土方及景觀造型作業現場。建設單位供圖
目前正值河北省主汛期,也是雄安新區防汛備汛的關鍵期。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雄安新區所在的海河流域發生超標准洪水的幾率明顯增大。當前雄安新區已轉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大量工程正在開工建設,必須保障地勢相對低窪的雄安新區安全平穩度過汛期。
白溝引河是雄安新區境內的一條重要河流,位於雄安新區起步區東側,也是少數幾條常年有水注入白洋澱的河流之一。位於白溝引河右側的白溝引河右堤,是雄安新區環起步區生態防洪堤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堤段一起形成環新區起步區的防洪圈,保障汛期新區內部安全。按照計劃,在今年主汛期前,白溝引河右堤將具備20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
土筑大堤,20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
7月30日,記者來到白溝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二標段)項目施工現場,雖然距離項目正式開展施工才過去三個多月,但10.5公裡長的防洪堤主堤填筑工作已經全部完成,據施工方介紹,主堤現已具備20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目前正在開展生態堤填筑和景觀地形塑造工作。
一個土筑大堤,是如何具備20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的?
“大堤的防洪能力,和它的高程相關。”白溝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二標段)項目副經理、來自中電建市政公司的朱良值解釋道,所謂的多少年一遇,是根據該河流史上最大洪峰流量來計算的,通過對白溝引河既往水文資料的分析,該河流20年一遇洪水的水位是8.6米,200年一遇洪水的水位是10.47米,目前新修筑的防洪堤主堤頂高12.5米左右,因此完全具備抵御20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
白溝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二標段)項目安全總監馮本軍告訴記者,雖然大堤的材質是泥土,但是卻不是一般的泥土,首先要選用防滲性好的壤土,另外還要歷經20多層填筑,並且每一層填筑壓實后都要經過多方取樣檢測,確保每層壓實度達到96%以上,才能進入下一層的填筑環節,從而具備了20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
“就目前來說,我們是兩堤並用的一個模式,汛期結束前依舊保留舊堤的防洪能力。”馮本軍介紹,白溝引河原有舊堤最高點高程17.91米,最低點高程11.88米,具備150年一遇的防洪能力。今年汛期前,他們又根據舊堤的堤頂高程與新堤的設計頂高進行對比分析,發現受白洋澱回水影響,原有舊堤有兩處風險較大的段落,為了確保汛期安全,目前已經對這兩處進行了加高加寬處理,確保達到200年一遇的防洪要求。
安裝智能感應終端,生態防洪堤將實現堤防智能化
從業以來朱良值沒少干水利項目,但是像雄安新區生態防洪堤這樣高標准的項目還是很少見。因為白溝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除了一條主堤(堤防填筑區)外,還有兩側的生態堤(生態填筑區)。
朱良值告訴記者,常見的大堤一般都是直坡,坡頂與坡底的比例大致是1比1.5,但是雄安新區的生態防洪堤坡底與坡頂的比例介於1比4到1比6之間,並且生態防洪堤堤頂的設計寬度有16米,這樣的比例,使得整個大堤的坡度非常緩。
大堤越寬,坡度越緩,汛期行洪的能力也就越強,越讓人心安。不過這遠不能讓朱良值和他的團隊放心,畢竟工程還沒有全部完工,一切可能的風險都需要考慮。
“我們把主堤又填高了25厘米,並且做了坡度,主堤上每隔25米就有一個臨時排水溝,閘口等地勢比較低的位置還挖了截留溝,以預防強降雨對大堤的沖刷,以及大堤可能的沉降。”朱良值介紹,為了應對今年的主汛期,在全長10.5公裡的生態防洪堤上,他們還設置了三個臨時觀測點,每天兩次觀測記錄水位,並且准備了足夠的土方石料,用於險情封堵。
“等到大堤全部完工,就不用這麼麻煩了。”朱良值說,工程后期生態防洪堤還會安裝智能感應終端,配合管理部門對壩體和水文狀況進行實時監測,所採集的數據也會匯入雄安的城市大腦,實現堤防的智能化,有效提高精准性。
依據雄安新區的要求,在設計環節,環起步區生態防洪堤工程項目就建立了三維實景模型,通過創建建筑、結構、機電等工程專業BIM模型,進行碰撞檢查、仿真施工以及工程量核算,幫助優化方案,實現工程建設的可視化,避免設計缺陷、減少設計變更。
項目業主方相關負責人表示,精細化管理、數字化設計的要求貫穿環起步區生態防洪堤各個項目設計、建設、運維的全過程。和其他項目一樣,白溝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的所有數據信息都納入到雄安新區城市信息模型(CIM)管理平台中,開展全生命周期的大數據資產管理。通過工程數據信息的數字化,讓整個工程建筑活起來,為雄安的數字城市建設打下基礎。
防洪功能與生態景觀相結合,大堤與自然景觀和諧交融
與以往功能單一的防洪大堤不同,白溝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將防洪功能與生態景觀相結合,在防洪治理上強調綠色發展、園林生態,力求將大堤與新區自然景觀和諧交融。白溝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二標段)工程部技術員安伯平告訴記者,待到工程全部完工后,除了堤頂路及結構物,工程其余部分將被148.99萬平方米的植被覆蓋。
“三段多點,五線串珠”,正是對白溝引河右堤防洪治理工程(二標段)項目整體設計結構的精煉概括。
所謂“三段”,指的是整個項目由北向南分為智慧涵養林段、休閑風景林段以及都市休憩林段。所謂“多點”,指的是由北向南除了長河水韻(生態科普功能)、花開錦繡(城市門戶功能)、旭日晨曲(濱水游憩功能)三大特色景點之外,還會依據不同環境設置多個游憩小節點,豐富白溝引河沿線游覽內容。
而“五線串珠”則是車行道、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探索道五類道路在白溝引河右堤綠地內實現貫通,串聯起沿線各個大小節點。
安伯平告訴記者,這也是起步區生態防洪堤要修成緩坡的原因之一,緩坡上的植被容易存活,在平時,這些綠地可以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在汛期,植被的根系可以有效保護堤壩,減少流水侵蝕,起到護岸的作用。
“按照工期安排,10月份我們將開始鋪設堤頂路,並進行綠化工作,那時的大堤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安伯平說。(記者吳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