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紀實

2020年08月08日08:18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創新之路

創新之路

——河北省貫徹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紀實

在保定·中關村創新基地,保定諾未科技有限公司干細胞儲存及細胞技術研發與生產項目技術人員正在配制實驗試劑。(本報資料圖)河北日報記者張 昊攝

歷史的關鍵節點上,總是激蕩著思想的偉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重大戰略抉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河北省委、省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扎實推進河北省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系列任務,堅持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全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殺手锏”技術,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創新之路步伐更加堅定。

看,這是河北向世界展示的雄心壯志——

著力辦好“三件大事”,科技創新是重中之重﹔從“雙創雙服”到“三深化三提升”,再到“三創四建”,從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到縣域科技創新躍升計劃,大力推動創新創業始終是不變的主題。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梳理全省重點產業領域148項關鍵核心技術清單,新機制、新模式的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台建設步伐加快,省級以上研發平台從2016年的409家增長到2020年的1211家,實現翻倍。

構建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多領域互動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全面落實減稅降費、財政補貼、金融支持等普惠政策,為企業減負的“紅包”越發越多﹔改革科技獎勵制度,為企業專設技術創新獎,創新主體的“精氣神”進一步激發。

看,這是燕趙向世人遞出的嶄新名片——

一粒降壓藥片,石藥“玄寧”見証中國創新藥的出海之路﹔

一片玻璃基板,東旭靠自主創新讓世界認識了“中國屏”﹔

一場收官發射,中國電科54所為“北斗”從出廠到入軌全程護航。

在創新這場沒有終點的馬拉鬆中,河北正以蓬勃昂揚的奮進姿態,為推動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點燃強勁引擎。

牢記囑托,堅定不移走好創新路

2020年5月15日上午,石家庄,河北會堂。

在熱烈的掌聲中,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將一本鮮紅的榮譽証書,頒給了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獲得者王新東。

當天,238項“河北創造”閃耀全省最高科技殿堂。

大到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熱電聯產機組,小到一片藥、一粒種,一項項切中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急需的科技成果,成為詮釋創新河北的最佳標志。

讓科技“千裡馬”跑出創新加速度,河北的“拼勁兒”,來自直面痛點、直擊難點的勇氣——

科技和經濟聯系不緊密,存在“兩張皮”現象﹔

自主創新能力與其他省市相比還有差距﹔

科技創新中仍有“孤島現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不夠順暢﹔

科技計劃、投入、管理分散,創新資源“碎片化”……

怎樣推動創新型河北建設邁出新步伐?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要抓好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

“要打好核心技術研發攻堅戰,不僅要把沖鋒號吹起來,而且要把集合號吹起來”﹔

“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

“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轉化孵化,推動河北盡快走上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以及對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為全省堅定不移走創新之路指明了方向。

“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建設”“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支持力度”“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王東峰連續兩年為河北創新“劃重點”,並一以貫之。

“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培育更多‘科技富翁’”“緊盯核心設備的研發制造,在關鍵技術上有所突破”……進高校、轉企業、入園區,從邯鄲、邢台到唐山、秦皇島,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看創新、問創新、說創新。

召開專題會、成立省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將科技創新納入市(縣)黨政領導班子考核指標體系……兩年多來,省委、省政府牢牢扭住科技創新不放鬆,以更廣視野、更高要求不斷開創創新發展新局面。

在河北,圍繞創新驅動的政策鼓點密集如雨——

完善頂層設計,《河北省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為全省科技創新提出總體思路、行動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

激發改革活力,關於深化科技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及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科研管理若干政策措施相繼出爐,為改革筑基引路﹔

調動創新熱情,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實施意見,讓科研人員的“腰包”合理合法鼓起來﹔發布縣域科技創新躍升計劃,讓創新觸角加速貫通“最后一公裡”﹔

……

春江水暖鴨先知。

作為河鋼集團首席技術官兼副總經理,王新東對創新氛圍的變化,感受尤為明顯,“2014年到2019年,河鋼高端產品提升425%,成為有史以來產品結構提升最快的時期,一個更具競爭力的鋼企已加速崛起。”

有創新,才有成長。從神舟五號到港珠澳大橋,從奔馳、寶馬到海爾、美的,河鋼的高端客戶“朋友圈”不斷擴大。

“長城汽車能挺過明年嗎?”前不久,董事長魏建軍的這句“自我拷問”,在同行間掀起一陣熱議。

答案很快明了。

7月20日,長城汽車重磅發布“檸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術品牌,涵蓋汽車研發、設計、生產以及汽車生活的全產業鏈價值創新體系,正式宣告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轉型。

政策雨、組合拳喚出河北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局面——

創新主體更多了。2019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2000家以上,總數是3年前歷史總和的3.5倍﹔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1萬家。

創新投入更大了。全省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由2016年的383.43億元提高到2018年的499.7億元,年均增長14.2%。

創新實力更強了。2017年以來,我省共有40項科研成果登上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的領獎台,特別是2018年、2019年,我省主持完成項目連續兩年摘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實現歷史性突破。

以創新加速,促增長提質,河北正匯聚起發展的澎湃動力。

攻堅主戰場,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

市場主體有活力,經濟才有動力。

長期以來,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偏少、服務不優、地區不平衡,是困擾我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突出問題。“老大難”如何破?

河北的回答清晰而有力:對外抓機遇,對內挖潛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

推動協同發展,根本要靠創新。機會千載難逢。

7月初,保定市高新區中關村創新基地,中創燕園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一期擴建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

產品展廳裡,公司負責人、北京大學半導體材料研究專家孫永健指著一個邊長約10厘米、厚度比指甲蓋還薄的正方形陶瓷說:“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高散熱氮化鋁陶瓷基板,主要用於5G、高鐵等大功率的高頻封裝器件。”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企業尚未走出生存困境。“但我們現在最著急的,卻是抓緊工期擴大產能。”孫永健說,“雖然創立才3年時間,公司年產值已達2000萬元,等新廠建成后,這一數字預計可突破10億元。”

如中創燕園一般,現如今,370余家入駐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的科技型企業累計研發投入已超1億元,個個兒發展后勁兒十足。

讓“孫永健們”踏實留下的信心打哪兒來?

“從場地、資金、設備的‘硬件安裝’,到政策、資源、制度的‘軟件升級’,黨的十九大以來,我省全方位助推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三地區域科技協同效應呈幾何式增長。”省科技廳廳長馬宇駿說。

看得見的變化就在身邊——

科技園區建起來了。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中關村海澱園秦皇島分園……曾經激蕩在京津人潮中的創新創業夢想,有了新的實現平台。

創新基地多起來了。聚焦產業發展急需,三地企業、高校、科研單位攜手打造“試驗田”,122家省級以上研發平台被注入京津創新“基因”。

轉化基金活起來了。總規模10億元的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創業投資基金全部到位,河北5個項目被注入1.55億元資金“活血”。

創新聯盟串起來了。跟隨市場的“手”,三地整合人、財、物和行業上下游共筑創新高地,95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為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油”。

技術市場火起來了。依托清華大學、中科院等設立的10余家技術轉移分支機構或研究推廣機構,更多京津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尖端技術在我省結出累累果實。

數字是解讀發展最好的窗口。

2019年,我省吸納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214億元,較2016年的98.7億元增長116.8%。在今年評出的232個省科技獎項目中,京津冀協同創新佔與外省合作項目的60.2%,為河北邁向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活力。

本土的“孫永健們”也在加速“長高”“長大”。

就在幾年前,石家庄金士頓軸承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紅還在為“活著”發愁,“砸了2000多萬元搞研發,也沒聽見個響兒,真快扛不住了。”

如今,站在企業的創新歷程展廳,他話語裡滿是驕傲,“憑借自主研發的箔片動壓空氣軸承技術,我們生產的氫燃料電池空壓機實現了無油潤滑,轉速可達10萬轉/分。目前,國際上僅有三四家企業擁有這樣的技術。”

從求關注到受重視,這幾年,企業自身的成長經歷,讓王紅明顯感到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政府心裡的分量越來越重了——

啟動兩輪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憑借苗圃、雛鷹、小巨人和上市四大工程,梯度培育、差異化扶持,河北大地上的創業小伙伴兒越來越多﹔

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后備培育工程,通過發展重點服務機構、獎勵性后補助等手段,企業“缺什麼補什麼”,有了一對一“家教”﹔

特別是今年疫情發生以來,推行高新技術企業在線申報、建立網格化服務體系、加大資金支持……政府成了企業的“貼心人”。

“黨的十九大以來,隨著一系列政策舉措綜合發力,我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加速駛入快車道。”在馬宇駿看來,這些集中在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領域的“小巨人”“潛力股”,已成為全省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有什麼樣的企業,就有什麼樣的產業。

2019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與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均同比增長10%左右,數字經濟、氫能源、電子紙、大健康……一個個新興項目加速落地,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快於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4.7個百分點。

日漸長高長大的創新主體,正在為全省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謀創新贏未來,釋放河北科技創新潛能

拿出手機,掃描無人駕駛停靠站站牌上二維碼約車,3分鐘后,外形酷似太空艙的無人駕駛“阿波龍”巴士停靠在雄安新區“企業辦公區”站點。

今天,當人們把目光投向雄安新區,會發現這裡正全力朝著“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前進,以打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

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把創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全力建設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雄安已走在全球創新探索的前沿。

持續深化財政、金融、科技管理、“房地人”管理等體制改革,目前,已有阿裡、騰訊、百度等超百家高端高新企業和駐京大型央企在這裡開疆拓土。

瞄准發展大勢,觸摸科技脈動。隻有奪得先機,才能贏得未來。

河北,拿什麼搶佔未來創新制高點?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擲地有聲。

讓改革和創新兩個輪子一起轉,構建多主體協同、多要素聯動、多領域互動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河北正成為創新的藍海、創業的熱土、創客的樂園。

打掉“攔路虎”,為創新創業開辟大道通途——

“証明不開了”“費用少交了”“手續好辦了”,黨的十九大以來,我省大力推行簡政放權,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政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覆蓋所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虧損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到10年,對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征收所得稅……創新主體肩上的“擔子”越來越輕。

創新創業的活力因此得到充分釋放:截至目前,全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723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8.08萬家,東旭集團、中車唐車公司、君樂寶乳業等一批科技型領軍企業快速成長。

鋪設“快速路”,讓創新因子充分活躍起來——

科研設備“醒”過來了。過去許多科研儀器被閑置在高校牆裡“睡大覺”,企業需求旺盛卻買不起、用不上。如今,我省組建大型科研儀器設備資源開放共享服務平台,5612台/套原值20萬元以上科研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並與京津資源信息互聯互通,解決了創新主體儀器設備不足的難題。

科研成果“轉”起來了。一邊是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束之高閣,一邊是企業苦苦尋覓高新技術。打破轉化“玻璃牆”,河北下放科技成果處置權、使用權、收益權給項目承擔單位,明確可將成果轉化收益的70%獎勵成果完成人和成果轉化人,激勵效果立竿見影。

科研人員“動”起來了。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我省允許轉制院所和事業單位管理人員、科研人員以“技術股+現金股”形式持有股權,創新的積極性被充分激發﹔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允許失敗、包容錯誤,更加寬鬆的氛圍讓他們放開手腳、自由探索。

高端人才“涌”進來了。人才是創新的根基,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我省打造“全譜系”科技人才隊伍,引進高層次產業創新創業團隊373個,支持85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引進、培育1349名創新英才,有效推動企業“長高”“長大”。

積跬步以至千裡,匯涓滴以成江河。

從對創新驅動發展的長遠謀劃到深化改革、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的堅定決心,從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系列實招到形成目標一致、協同聯動的科技工作“一盤棋”,我省科技創新潛能不斷釋放,創新能力全面提升。

號角聲聲,戰鼓陣陣。

創新河北,未來可期。(記者張懷琛)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