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紀實

2020年08月06日08:39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生態之路

生態之路

——河北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紀實

石家庄市主城區西南部的環城水系,像一條玉帶圍繞城區。(本報資料圖)河北日報通訊員 張曉峰攝

讓天空湛藍清新,讓山川林木蔥郁,讓河湖魚翔淺底,讓草原牧歌歡唱……

這是建設美麗河北的美好藍圖,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在治理污染、修復生態中加快營造良好人居環境”“建設天藍、地綠、水秀的美麗河北”……習近平總書記來河北視察時,多次對我省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為美麗河北建設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干部群眾,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堅決打贏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美麗河北的生態底色日漸亮麗。

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強力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咔嚓”。7月27日8時,家住石家庄市石府小區的王汝春又用相機給當天的天空留了個影。

今年75歲的王汝春老人,從2014年起,每天上午8時左右,都會來到陽台上,用相機對准西南方向,拍一張“天空日記”。6年多來,他一共拍攝了2300多張照片,清晰地記錄著石家庄環境空氣質量的變化。

剛開始,王汝春的鏡頭裡多是灰蒙蒙的天空,霧霾嚴重時,近處的樓房都拍不清楚。漸漸地,照片從原來的灰色開始變藍了,特別是近兩年來,藍天白雲越來越常見,遠處的高樓也清晰可辨。

“天空日記”照片色彩的變化,折射出我省強力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奮斗歷程。

一直以來,偏重的產業結構、偏煤的能源結構、偏公路的交通運輸結構是我省產生污染的根源。

“要過結構調整的坎,爬轉型升級的坡。”“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挂紅花、當英雄!”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指出了河北的症結所在、出路所在。

讓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在河北加快落地,省委、省政府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持源頭防治,突出結構調整,強力實施治本攻堅,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反復強調,要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加強揚塵治理,強化區域聯動治理,深化聯防聯控聯治,堅決完成大氣污染防治目標任務。省委副書記、省長許勤也多次指出,要千方百計減少污染物排放,強力推進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實施企業分類管控,把各項減排措施落實到“最后一公裡”。

這是熾熱的民生情懷,也是堅定的歷史擔當。

強化頂層設計,進行全面部署,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2017年12月24日召開的省委九屆六次全會提出“打好六場硬仗”,“污染防治的硬仗”名列其中。

成立由省委書記、省長為“雙主任”的省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將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工作領導小組調整為省委書記、省長“雙組長”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省市縣領導干部包聯制度。

制定實施了《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關於強力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意見》以及《河北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方案》等一系列行動計劃和工作方案。

今年,京津冀誕生首部區域協同立法,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同一文本同步施行。全省污染防治政策體系日趨完善。

治本攻堅,重點突破,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我省打出壓能、減煤、治企、降塵、控車“組合拳”——

突出能源結構調整,重點實施散煤清潔替代,堅決啃下“硬骨頭”。764.38萬戶!這是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計完成清潔取暖改造的戶數。我省把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和張家口全部納入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范圍,實施氣代煤、電代煤,許多農村告別了煙熏火燎的傳統取暖方式。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堅定不移壓減產能,向積攢多年的家底“開刀”。2017至2019年,全省累計壓減退出粗鋼產能5187.4萬噸、生鐵4191萬噸、水泥908.9萬噸、平板玻璃1970萬重量箱、煤炭3407萬噸、焦炭1644.8萬噸,完成省定工業企業退城搬遷72家,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推動綠色發展。

強力推進工業污染深度治理,一個個“污染大戶”變身“治污先鋒”。在全國率先推進鋼鐵、焦化、燃煤電廠、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截至今年6月底,六大行業350家企業1022個項目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深度治理,完成率94.5%,剩余項目將於10月底全部完成。

發展多式聯運,積極推動公轉鐵,交通運輸結構“綠意”盎然。2017至2019年,累計完成地方鐵路貨運量12.55億噸、多式聯運集裝箱班列66.47萬標箱,推廣新能源汽車93811輛。

用法治的力量護衛藍天,我省堅持鐵腕執法,環保長出了“鋼牙利齒”。每月通報全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排名,對大氣污染防治存在問題的市、縣(市、區)進行預警提示、通報批評,甚至進行公開約談。全省初步形成環境空氣質量“國家考市、省考縣(市、區)、市考鄉鎮”的完整考核體系,有效地將大氣治理的壓力傳導到各級政府。

堅持一天一天努力,一微克一微克爭取,曾經的高頻詞“霧霾”出現得越來越少,藍天白雲成為常態。

今年1至6月,我省PM2.5平均濃度為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5%。全省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平均為5.31,同比下降14.5%。優良天數為119天,同比增加15天,空氣質量達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保護,京津生態屏障更加牢固

炎炎夏日,張北草原天路,天高雲淡,綠意正濃,一年中最美的時節到了。

王志青的天鹿大本營景區就坐落在草原天路腳下的阿不太溝村,青山綠林間,不斷有車從天路駛向這裡。騎馬、射箭,滑草、漂流,烤全羊、篝火晚會……20多個游樂項目讓游客盡享大草原的獨特風情。

“是綠色生態給我們帶來了經濟紅利。”王志青說。2015年,王志青兄弟返鄉創業,靠著草原天路,搞起了旅游開發。去年,景區實現盈利1500多萬元,帶動村內貧困人口80余人就業,人均增收萬余元。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

繼國家公布相關規劃后,去年12月13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規劃(2019-2035年)〉實施意見》,到2035年,張家口要全面建成首都“兩區”。

撐起環境“生態傘”,打造首都“后花園”。近年來,張家口持續推進重點區域和重要廊道造林綠化、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清潔能源替代等建設任務。今年將完成營造林130萬畝,退耕還草種草180萬畝,退減灌溉面積20萬畝。風景秀美的張家口,正成為更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美麗河北的題中之義。

讓山更綠、水更清、地更淨、湖海更美,我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京津生態屏障更加牢固。

碧水清流美景再現——

鳑鲏魚重回白洋澱!2019年以來,安新縣漁民張四喜格外開心:“鳑鲏魚肉質鮮美,過去澱裡污染,十多年撈不著了。現在澱的水干淨了,這不,它又回來了。”

白洋澱澱區水質改善效果明顯,流入白洋澱的三條河流摘掉了過去劣五類水質的“帽子”,湖心區水質達到了Ⅳ類標准,主要污染物總磷、氨氮濃度持續下降。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我省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省委書記、省長任雙總河長。全省5萬余名河長、湖長“上崗”,河湖健康有了守護人。突出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大力實施白洋澱、衡水湖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統籌實施工業污水達標整治、渤海綜合治理、水源地保護等專項行動,深化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全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

今年上半年,我省優良水體比例和劣Ⅴ類水體比例均達到“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74個國考斷面中,達到或優於Ⅲ類(優良)斷面比例64.9%,優於“十三五”終期目標16.2個百分點﹔劣Ⅴ類斷面比例2.7%,優於“十三五”終期目標23.0個百分點。近岸海域國考監測點位海水水質優良比例達100%。

青山如黛令人向往——

夏日的崇禮,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綠:白樺林綠得蓊郁,樟子鬆綠得青翠,高山草甸綠毯般秀美。

71歲的楊成是土生土長的崇禮人,他清晰地記得,自己小時候,家鄉沒多少人工林,風沙干旱、水土流失是常事。“一些鄉親覺得環境差沒希望,舉家外遷了!”楊成不堪回首。

現在,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洲。圍繞北京冬奧會申辦籌辦,崇禮進一步加大綠化造林力度,全區森林覆蓋率達67%,冬奧核心區更是達到了80%。

大力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太行山綠化、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和沿海防護林建設等國土綠化重點工程。截至2019年底,全省森林面積達985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5%。礦山生態修復持續推進,2019年全省共修復綠化責任主體滅失露天礦山跡地1024處、6.55萬畝,超額完成原計劃5.2萬畝的治理任務目標。

沃野千裡生機盎然——

我省大力實施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扎實推進淨土保衛戰。全面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實現土壤監測點位所有縣(市、區)全覆蓋。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174個縣(市、區)已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全面推進耕地科學分類管理。全省135家涉重金屬企業列入整治清單,年底前全部完成綜合整治,切斷重金屬污染物進入農田的鏈條。到2019年底,農業廢棄農膜回收率達到86.57%,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5.8%。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正在變得越來越“健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8月,“美麗的高嶺”塞罕壩草木蔥蘢,秀麗如畫。中國林科院評估結果顯示,塞罕壩森林的生態價值,是木材價值的39.5倍。森林生態系統每年產生超百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塞罕壩森林資源的總價值,目前已經達到約200億元。習近平總書記稱贊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

一湖秀水美了一座城。萬畝生態林海猶如綠帶纏繞,荷花園、園博園、植物園遍布湖畔。品湖鮮美食、賞濕地園林、品儒家文化……如今,美麗的衡水湖,已經成為京津冀游客的熱門打卡地,每年慕名而來的游客達到270多萬人次。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持續深化改革攻堅,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日益豐滿

重污染天氣不停產!邢台三廈鑄鐵有限公司銷售經理張軍祥再也不用擔心訂單到期交不了貨了。

以往每到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三廈鑄鐵都要按照一定比例限產或停產,影響訂單按時交付,前年就因此損失了1億元訂單。

從去年10月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先后將包括三廈鑄鐵在內的4463個項目(企業)列入清單,對納入正面清單的企業和項目加大服務保障力度,推行“非現場”執法手段,減少現場執法檢查頻次。

堅持保藍天、保民生、保發展並舉,我省實施生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制度等差異化管控措施,鼓勵先進,限制后進,支持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全面提升。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河北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更是將差異化管控的成熟經驗上升為法律制度,形成長效機制。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日臻完善。

政績考核,去除“GDP緊箍咒”。

任期內所在區域自然資源資產是多還是少了、好還是壞了,離任時都要算清“責任賬”。今年,承德將進一步探索領導干部綠色GDP考核體系,完善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要求,一步步成為硬約束、真激勵。

加強監管,匯聚環境保護監督強大合力。

在全國率先建立大氣污染防治調度令制度、率先組建環保警察隊伍、率先啟動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初步建立條塊結合、各司其職、權責明確、保障有力、權威高效的環境保護管理新體制。加強基層生態環境監管力量,全省2200多個鄉(鎮、街道)全部設立環保所,在全國率先實現鄉(鎮、街道)環保所全覆蓋。一張生態保護大網越織越密。

嚴守紅線,形成“帶電的高壓線”。

出台《河北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全省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4.05萬平方公裡。生態保護紅線保護成效,將成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今年3月22日起實施的《河北省河湖保護和治理條例》,更是為我省河湖生態建設筑牢了“法治之牆”。

生態補償,跨界河流從“各自管”變成“一家管”。

在全國率先建立全省主要河流跨界斷面水質扣繳生態補償金機制,獲得“第六屆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厘清了河流斷面上下游地方責任,“上游弄臟了下游的水,上游要補償下游”。“十三五”以來省本級共扣繳生態補償金7.25億元,全部用於水污染防治,有力推動了水環境質量改善。

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截至去年底,我省環境保護稅納稅人共享受環保稅減免16.34億元。環保稅的正向減排激勵機制,倒逼企業履行環保責任、達標或減少排放。不論是算經濟賬還是算環保賬,加大治污投入,企業都不吃虧。

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全省初步形成賠償到位、修復有效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辦案機制,提升辦案質量和水平,對重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實現應立盡立、應賠盡賠。

……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我省正蹄疾步穩地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健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的制度體系。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河北,燕趙大地“氣質”更美了、“顏值”更高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生活舒適度、幸福感越來越強烈。一個充滿希望、信心滿懷的美麗河北新畫卷,正在徐徐鋪展。(記者賈楠)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