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安:鋼城水韻見証轉變

2020年08月05日08:37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遷安:鋼城水韻見証轉變

水天一色,大湖美景,美麗遷安風光如畫。 河北日報通訊員 李 彬攝

鋼的堅韌,水的靈韻,構成遷安獨有的城市性格。

這裡是聞名遐邇的“魅力鋼城”,因礦而起,因鋼而興,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創造了綜合實力全國百強、全省首強的城市輝煌。

這裡又是令人神往的“北方水城”,清水環繞,綠島棋布,滋養著城市生態,展現出“行盡池城皆是景,一城山水滿城詩”的美麗畫卷。

近年來,遷安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打破“一鋼獨大”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依托灤河水資源,構筑“沿河布局、跨河發展”城市框架,理水興城,以水聚產,以水促轉,實現了從鋼鐵大市到“北方水城,美麗遷安”的綠色嬗變。

2019年,遷安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2%,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8%﹔完成全部財政收入144.8億元,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3億元,在全國中小城市百強評比中,綜合實力列第17位,投資潛力列第5位。

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變產業之“憂”為產業之“優”

在遷安市東南部市標廣場,高18米、重16噸,用不鏽鋼打造的“鐵原子結構”城市雕塑靜默聳立。

“市標廣場,顧名思義,鋼鐵元素曾是遷安的城市標志。”遷安市發改局副局長王樹滿介紹說,市標廣場落成於1999年10月,寓意“鐵遷安”崛起。

遷安擁有亞洲最大露天鐵礦床,境內鐵礦石資源總儲量達27.2億噸。但在改革開放之前,遷安一直是“站在搖錢樹下沒錢花、捧著金碗要飯吃”。上世紀80年代初,遷安綜合經濟實力在全省139個縣區中排在第126位,是省內有名的貧困縣。

窮則思變。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依托豐富的鐵礦資源,遷安走上資源型經濟發展之路。進入新世紀,隨著首鋼原料基地在遷安建設,憑借首鋼技術優勢和本地資源優勢,遷安鋼鐵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鐵遷安”快速壯大為“十裡鋼城”。

鋼鐵產業的迅猛發展,帶來的是縣域經濟實力裂變式增長。自2002年起,遷安綜合經濟實力始終位居全省首位,並躋身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

然而,鋼鐵產業在創造了遷安城市輝煌的同時,也使其深陷“一鋼獨大”產業結構困局。“十二五”期間,遷安經濟發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增長緩慢甚至止步不前。

面對如何破題“不轉則亡,慢轉則退”的嚴酷城市之問,遷安給出的答案是:一手抓淘汰過剩產能,一手抓產業升級,本著“依托鋼、延伸鋼、不唯鋼”的思路,重構產業發展新格局,走清新、精深、新興的轉型發展之路。

英諾特(唐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個集研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三類體外診斷試劑(含檢測儀器)高新生物技術企業。今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英諾特第一時間研發生產出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產品,並因鐘南山院士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點名表揚而聲名遠播。

英諾特的成功,首先源自企業創始人、公司黨支部書記葉金保跨界轉型的選擇。1999年,葉金保建起遷安第一家民營鋼鐵企業——金豐鋼鐵廠。然而,就在鋼鐵行業最紅火的年代,他卻出人意料地熄滅了自家鋼爐的窯火,賣掉鋼鐵廠改做生物制藥行業。“鋼廠越開越多,環保越查越嚴,早轉型早受益。”決意轉型,葉金保的理由朴實而簡單。

數字顯示,自2014年以來,遷安累計壓減1000萬噸鐵、1000萬噸鋼產能,提前三年完成“十三五”目標。

變產業之“憂”為產業之“優”。做“減法”的同時,遷安注重做好“加法”。近年來,該市累計投資160多億元,先后實施了鑫達220萬噸H型鋼、首鋼特種電機硅鋼等多項精品工程。今年,又投資建設了首鋼新能源汽車材料、燕陽冷軋基地等精品鋼鐵項目。

“壓減產能不等於談鋼色變”。遷安市工信局局長郝愛東表示,對於鋼鐵,遷安歷來的態度是,不拋棄,要揚棄。

“如今,燕山鋼鐵集團生產的IF鋼、首鋼遷鋼公司的取向硅鋼等,都是去產能后延伸產業鏈開發的新產品。”郝愛東算了一筆賬:“以取向硅鋼為例,市場價一噸利潤是普通鋼材的3到5倍。”他告訴筆者,今年,遷安市鋼鐵產業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已達到35%。

遺痕修復,資源反哺,城市“瘡疤”上繡出生態之花

7月30日傍晚,首鋼遷鋼工人張波習慣性帶上女兒到廠區北側的西沙河岸邊玩耍。“以前這就是一條臭水溝,誰來都得繞著走。”張波笑著說,如今,水清岸朗,孩子天天鬧著要來看魚、看花。

西沙河沿岸的變化,是遷安十年理水興城的成果。

“城市因水而靈動,水,是滋養生態最寶貴的資源。”遷安市水利局局長魏建國對水有著特殊的感情。據介紹,地處灤河流域的遷安,境內有大小河流16條。其中灤河縱貫遷安全境54公裡,自西北至東南貫穿主城區。

“以前河底被淤泥和尾礦砂糊住,汛期河水洶涌流過難以下滲,旱季河道干涸,雨季澇災不斷。”魏建國介紹說,面對環境破壞與水患並存的困境,遷安市自十多年前便開始對灤河流域進行生態修復。

“通過疏浚、挖湖、治污等方法,提高土壤滲透性,使表層水與地下水暢通。”讓魏建國倍感欣慰的是,如今,水面面積達8000畝的人工湖“黃台湖”的建成,不僅使汛期的灤河有了“解壓神器”,還在中心城區形成了風光旖旎的“水景觀”。

2018年,遷安市啟動“全域治水,清水潤城”工程,對境內16條河流進行“一河一策”治理。清淤河道,筑壩蓄水,如今主城區已形成水域24平方公裡、生態綠地和濕地15平方公裡,城市蓄水能力達到4000萬立方米。

還城市一泓碧水,給百姓一片藍天。近年來,遷安市著力推進資源反哺生態,累計投入300多億元,深度治氣、全域治水、全域礦山修復,償還生態歷史欠賬。2019年,該市PM2.5平均濃度4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9%,比2013年下降約56%。

沿鋼城大橋,跨灤河水域,出主城區一路向西,便能看到一個獨特景觀——“礦山傳奇”。

這裡是蔡園鎮金嶺鐵礦的廢棄礦址,如今,鐵礦的開採者正親手對其進行生態修復,目標是打造世界級礦山遺址生態公園。

“我們這個金嶺鐵礦生態綜合修復項目,規劃修復建設面積10140畝,總投資8.5億元。”順著項目業主、投資者李民手指的方向望去,修復治理前后的景觀形成強烈對比——一邊是裸露的山體和深不見底的礦坑,一邊是雛形初現的古堡和一望無際的花海……“2.8億元投進去,終於見了點模樣。”話語間,李民頗多感慨。

“像金嶺這樣待治理的礦山全市有800多處,共15.3萬畝。”遷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朱廣久介紹說,本著“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游則游”原則,遷安市正在積極推進“礦山修復+”模式,目前已經完成礦山綠化、復墾近3萬畝。

撫平城市表面“瘡疤”的同時,做足城市“肌理”工程。

7月28日,一場大雨襲擊遷安,降水過程達9小時,城區降水量達到24.4毫米。

“經過海綿化改造的各小區、公園綠地、市政道路、公建區排水效果良好,我們的海綿城市建設再次經受住了考驗。”看著雨中的車水馬龍,遷安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張小彬頗有成就感。

據介紹,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海綿城市縣級建設試點和河北省唯一一個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自2015年起,遷安市運用“海綿+”理念,在21.5平方公裡范圍內,以“滲、滯、蓄、淨、用、排”六字方針為指導,實施了城市低影響開發、內澇防治、水質改善、供水保障與能力建設五大類共189項工程。“目前,城區86%的區域實現了海綿化改造,城市排水防澇達到20年一遇暴雨不成災的水平。”張小彬說。

以水聚產,以水促轉,讓綠水青山“再造”金山銀山

盛夏的遷安,綠樹成蔭,花團錦簇。

7月30日,來自唐山市區的“背包客”韓芳再次將休閑目的地鎖定遷安。

作為一名攝影師,她一路走走停停,將黃台湖面棲息的白鷺、三裡河岸拂風的金柳悉數收入鏡頭。

“明天去亞灤灣農業公園體驗採摘游。”韓芳說,體驗農耕文化的同時,還能品嘗生態美食,想來便樂在其中。

位於灤河岸邊的遷安市亞灤灣農業公園是黃台湖水利風景區的一部分。

“沿河搞開發,政府支持咱!”遷安亞灤灣國家農業產業創新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國有曾經也是一位“鋼老板”,如今,他把灤河岸邊這片曾經的沙土荒地改造成百畝花海、千畝桃園,成為“全國五星級休閑農業園區”。

“今天周末,受疫情影響,進園游客得控制人數,那也能上千。”陳國有說,園區生意興隆,不僅為全市旅游及服務業發展貢獻了產值,還帶動了周邊村庄農民增收。

“加油,加油!”在與亞灤灣農業公園隔河相望的遷安市偉華青少年足球訓練活動中心,綠茵場上,一場親子足球賽正在火熱進行。

“現在周末能有1500到2000人次來球場踢球,待疫情緩解,這個數字還會增加,我們承辦全國性比賽的計劃有望盡快實施。”兩年前,遷安人張曉江從北京回鄉,開辦了這個足球訓練活動中心。“足球是個‘燒錢’的項目,但我看好遷安經濟實力和產業政策!”

以場地建設引來賽事承辦,以賽事承辦拉動會展產業,近年來,遷安各類體育賽事活動貫穿全年,萬人徒步大會、越野馬拉鬆賽、京津冀龍舟賽等品牌賽事活動享譽京津冀。僅去年一年,就舉辦各類賽事活動近200場,場均吸引外地參賽者及觀賽游客12000余人次。

以水聚產,以水促轉,以灤河文化產業區為龍頭,遷安市大力發展教育培訓、健康養老、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科技研發、總部經濟等現代高端服務業。2019年,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319.6億元,同比增長5.1%﹔旅游業總收入85.4億元,同比增長34.3%。

“當年,遷安沒有為金山銀山犧牲綠水青山﹔而今,綠水青山又為遷安‘再造’了金山銀山。”遷安市委書記韓國強深有感觸地說。(記者湯潤清 通訊員彭月娟、張曉悅)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