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風雲記》熱播背后:探尋一代“口商”的家國大義

2020年07月27日11:04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探尋一代“口商”的家國大義

聚焦張庫大道歷史的大型年代傳奇勵志電視劇《塞上風雲記》不久前在央視播出圓滿收官。這部由河北省委宣傳部、省廣播電視局、張家口市委市政府等單位聯合攝制的精彩電視劇一經推出,便得到各方關注和觀眾喜愛。據CSM實時收視數據顯示,該劇自6月12日登陸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黃金強檔以來,實時收視頻頻破1,並連續數次登上CSM實時收視TOP1﹔在愛奇藝、騰訊、優酷等網站同步播出時,豆瓣評分達到8.3分,獲得大眾和行業的雙重認可。

一部年代大劇,為何得到廣泛關注和好評?電視劇背后又有著哪些精彩的故事?

講好“口商”故事

傳承“口商”精神

《塞上風雲記》是張家口市於2017年開始籌備的大型年代傳奇勵志電視劇,旨在藝術化再現張庫大道的悠久歷史、風土人情和繁華過往,全面展示張家口人民的人文風貌、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

張庫大道,百年繁華。這簡單的八個字,卻承載著無盡歷史。

“擁有‘北方絲綢之路’之稱的張庫大道是‘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連通著亞歐的大陸橋。”該劇出品人、總制片人王子囡說,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張庫大道是一條從張家口出發,通往蒙古草原腹地城市——烏蘭巴托(古稱庫倫),並延伸到俄羅斯恰克圖的貿易運輸線,全長1400多公裡。張庫大道歷史悠久,始於明,盛於清,衰於民國,被譽為“草原絲綢之路”和“草原茶葉之路”,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在中國對外貿易歷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以及歷史地位。

如何通過藝術的形式再現張庫大道的歷史,是擺在主創人員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為了更真實貼近歷史,張家口市委市政府多次組織各方人士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相關工作,同時邀請國家廣電總局、中央電視台、優秀影視劇制作單位負責人、專家學者等為該劇的創編提供嚴謹理性的歷史咨詢。而完整記錄張庫大道發展歷程的張庫大道歷史博物館,也為創作提供了客觀詳實的文獻資料參考。

“基於對歷史的了解,我在編輯劇本的時候,本著‘家國同構’‘打造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採用了史詩性敘事與個體性敘事相結合的方式,寫出了個人的榮辱得失,家族的興衰更替,時代的歷史變遷,博大的家國情懷﹔更寫出了張家口人民推崇道義、堅守底線,以及勇於擔當的精神。”編劇劉雪飛說。

再現張垣歷史

體味城市風俗

電視劇播出后,很多人都在問,劇中人物呂俊杰、孫鵲喜等是不是有真實的人物原型?

“其實這部劇的人物都是虛構的,但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參考了當年張家口許多巨賈之家的生活經歷,比如著名的茶商常家等。我們把傳奇的人物和故事放在了真實的歷史背景之下,比如甲午海戰后劇中商會商人們對國家的捐助、呂俊杰參與京張鐵路的修建、呂家資助長城抗戰和幫助洋務運動等都是取材於真實的歷史,加以藝術的改編。這樣我們的人物和故事就有了真實鮮活的一面,也能有更加厚重的歷史感。”劉雪飛談到人物塑造時說,無論是主人公呂俊杰、孫鵲喜,還是孫綺雲、裕大人、常三爺、王大娘等小人物都體現出張家口人民真實淳朴的一面。“我們想要折射出的就是‘口商’這一群體誠信、務實、包容、創新的美德,以及中國商人不畏艱難、以德報怨、憂國憂民、海納百川的大局觀。我們也想通過這些人物的塑造向觀眾傳達我們想要倡導什麼、批判什麼、堅守什麼。”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這部劇的創作過程中,還特別注入了張家口濃郁的地域風俗、特色地標,讓觀眾特別是熟悉張家口歷史的觀眾倍感親切。張家口地標張北草原、赤城溫泉、沽源天鵝湖﹔張家口特色產品剪紙、貢米、熏肉﹔還有張家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拜燈山、打鐵花……讓人久久不能忘記。“我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以故事說風光,以風光說文化’,向觀眾展示張家口的文化內涵。”劉雪飛說。

還原歷史風貌

創建影視之城

王子囡不僅想拍一部劇,更想建一座影視城。

拍劇就好好拍劇,怎麼還要大搞土木工程?於公於私,王子囡都有說法。

一是張家口的人文風貌比較特殊,介於內蒙古與山西之間。尤其是一道大境門,更是成了隔開關內外的“人塹”,國內少有符合其氣質的場景。

二是從影視人自身的敏銳度來說,王子囡對張家口有著深厚的感情。她既想拍一部反映張家口文化的劇,又想為張家口留下一塊可以持續生產文藝作品的“沃土”。

只是,想法雖好,做起來實則頗費功夫。

想要建設一個影視基地,要有錢,更要有地。幸運的是,這一想法得到了張家口市的鼎力支持。於是,連同政府人員在內,主創團隊踏上了“選地”之路。

“幾乎走遍張家口各處,經過多地多次探尋、反復勘察,最終發現橋西區清河村的東溝很符合我們當初的構想,也符合我們戲中對外景地的各方面需求。巧合的是,橋西區的大境門歷史上就是張庫大道這條古商道的起點。橋西是張家口的發祥地,最后在橋西搭建影視城也就順理成章了。”王子囡說。

選定了地址,還得抓緊時間建造,開機迫在眉睫。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影視城剛剛動土,劇組便踏上了內蒙古取景之路。民國劇不像都市劇,場景中的外景佔有很大的比例,光靠后期綠幕終歸欠妥。

於是,都向東將美術團隊一分為三:一在內蒙古正藍旗跟組,一在北京構景,一在張家口建造影視城。至於他自己,則三地輪流跑。

挖去了多余的山頭,填平了溝溝壑壑,平整好了三萬多平方米的土地,集齊四百多人的施工隊伍黑白顛倒日夜搶工,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奮戰,具有張家口地域特色的民國建筑群從無到有、陸續地呈現了出來……

如今,這座影視城被命名為清河影視基地,它與冬奧滑雪基地、草原天路一起構成了清河影視文旅景區的旅游圈。

“該劇對於張家口既是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也是一個鮮明的‘精神標簽’。它的熱播令張庫大道這條歷史悠久卻沉寂百年的古商道重新迸發生機,是張家口市以優質影視劇為載體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成功案例,有利於助推影視產業發展、延長影視產業鏈條,對提升張家口的對外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張家口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王志剛說。(記者劉雅靜 通訊員馬海明)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