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濕熱交蒸” 平安度夏重在“袪濕”

2020年07月23日17:53  來源:人民網-人民健康網
 
原標題:夏日“濕熱交蒸” 平安度夏重在“袪濕”

  編者按:炎炎夏日,天氣悶熱,氣候潮濕,稍不注意,就會給體內帶來過多濕氣。而體內濕氣如不及時祛除,人體則會出現一系列不舒服的症狀,如容易疲勞、困倦懶動,食欲減退,口中粘膩,甚至是大便粘膩不成形等。昨日大暑,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濕熱交蒸”也到達頂點,《說文解字》曰:“暑,熱也”。在這個濕熱交蒸的季節我們該如何度過?

  什麼是濕氣?

  濕是“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一,與燥相對應,是萬物生長的條件。但當濕氣超過人體所能調節的范圍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稱之為濕邪。濕邪引起的疾病往往起病隱匿,病程較長,變化較慢,可能反復發作或纏綿難愈,例如濕疹、關節炎、哮喘等。

  此外,濕邪往往不單打獨斗,而是和其他病邪聯合攻擊人體。既可以和“風”結合在一起形成“風濕”,可以和“寒”結合在一起形成“寒濕”,又可以和熱結合在一起形成“濕熱”,還可以和“暑”結合在一起形成“暑濕”,還可能會出現如風、寒、濕或風、濕、熱等三邪合病的情況。可見,濕邪真是個麻煩的家伙。

  為什麼現代人濕氣重?

  很多現代都市人濕氣重,主要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健康。夏季裡一邊喝冰鎮啤酒一邊吃燒烤的人隨處可見。還有的人飲食不規律,有時忙得吃不上飯,有時暴飲暴食。他們的脾胃運化功能都遭到了破壞,水液在體內久蘊成濕就會出現濕氣重的表現。此外,大量出汗后立即對著空調猛吹或淋浴,情緒抑郁、精神緊張等因素都會令體內津液運化失常,導致濕病的產生。

  因此,祛濕的首要任務就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適量、有規律。不要自以為體質虛弱就擅補大量肉類、人參、鹿茸等。其次,適當的體育運動如太極拳、八段錦、散步、交際舞、廣場舞、慢跑、騎車、登山等,都有助於氣血運行,化痰祛濕。同時還應保持居所空氣流通,溫度適中,保証充足的睡眠,及時舒緩不良情緒。最后,有一些祛濕效果較好的穴位,如陰陵泉、豐隆、足三裡、脾俞、三陰交、三焦俞、腎俞、水分等,可配合針刺、溫灸、推拿、按摩等方法,但因寒濕、濕熱、外濕、內濕等不同,建議到醫院就診辨証施治為宜。

  夏季祛濕宜吃“三豆”

  從中醫的角度講,豆類是植物的種子,吸濕性強,因此大多數豆子都具備健脾祛濕的特性。夏季祛濕,首選綠豆、赤豆和扁豆。

  1.綠豆:綠豆制品多有清暑利尿祛濕的功效,如綠豆湯、綠豆糕、綠豆粉等。《本草求真》有雲:“綠豆味甘性寒,據書備極稱善,有言能厚腸胃、潤皮膚、和五臟及資脾胃”。不過作為性寒之品,脾胃虛寒,容易大便滑泄者不宜服用。

  2.赤豆:也叫赤小豆,可做赤豆湯、赤豆粥或豆沙餡。單獨煮水喝就有不錯的祛濕功效。《本草綱目》稱之“能利水消腫”。

  3.扁豆:扁豆具有健脾清暑化濕的功效,還可治療急性、慢性腹瀉等多種疾病,可與山藥同煮,還可做扁豆粥、扁豆茶等料理,更可以炒后食用。很多著作對其不乏溢美之詞,如《藥性辨疑》中的“扁豆專清暑…消水濕”,《本草綱目》中的“止泄瀉,消暑,暖脾胃,除濕熱”。不過需要注意,在烹飪扁豆時要做熟,謹防食物中毒。

  五招有助祛除體內濕氣

  一、食療助除濕

  宜多食小米、薏苡仁、玉米、紅小豆、白蘿卜、紫菜、扁豆、海帶、木瓜、山藥、冬瓜、蓮子、芡實等健脾利濕的食物。少食甜食等肥甘厚膩、酸澀、寒涼之品。

  1.薏苡仁赤小豆粥 取等量薏苡仁、赤小豆,清洗干淨,加熱煮沸后轉小火煮,至薏苡仁赤小豆煮熟即可。

  2.荷葉粥 建議買些新鮮荷葉,在粥快煮開時放入,燜一會兒即可食用,取荷葉的清新之氣帶走體內的濕氣。

  3.冬瓜粥 冬瓜100克,粳米100克。文火熬煮至瓜爛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具有利尿祛濕的作用,同時也是消暑佳品。此粥可以減肥利濕,適用於肥胖同時濕氣大的人群,同時冬瓜仁駐顏悅色,祛斑增白,輕身減肥。

  二、藥茶健脾利濕,神清氣爽

  1.藿香荷葉茶 藿香10克,荷葉6克,開水沖泡半個小時后即可飲用。這道茶飲在夏天喝起來會感到非常清爽,並且能幫助祛除體內的濕氣。

  2.陳皮白術茶 陳皮10克,白術10克,水煎后代茶飲用。此茶可以健脾化濕,適用於體內有濕氣,感覺倦怠乏力、頭身困重者。

  三、居住環境要避免潮濕

  《黃帝內經》提出:“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其意思是濕邪傷人,最容易傷人下部。這是因為濕的形成往往與地的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因此,在夏季,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濕,盡可能做到空氣流通、清爽、干燥。

  四、適當運動

  運動能振奮、激發體內的陽氣,運動后人體內的陽氣就如同夏季的太陽消除地面的濕氣一樣,能很快消除體內的濕氣。

  五、經絡調養

  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壓水分、豐隆穴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以穴位感到酸脹為度,按揉2∼3分鐘。

  水分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1寸,具有化痰祛濕、通調水道的作用。

  豐隆穴在是足陽明胃經的絡穴,垂足取穴,在外踝尖前緣與外膝眼作一連線,在此連線中點處即為豐隆穴。按摩此穴可以增強脾胃對痰濕的運化能力。

  五款茶飲消暑祛濕

  1.玄麥甘桔茶

  【材料】:玄參10、麥冬10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上述藥切粗末,開水沖泡后代茶飲。

  該茶飲具有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玄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的功效﹔麥冬可生津解渴、潤肺止咳﹔甘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桔梗有助止咳祛痰、宣肺、排膿。適合喉痒干咳無痰、口渴咽干的人群。

  2.蓮子西瓜茶

  【材料】:西瓜翠衣1g、蓮子心3~5個

  【用法】:用熱水沖泡,稍涼后飲用。

  該茶飲具有清熱,解暑,除煩的功效。西瓜翠衣有助緩解暑熱煩渴、水腫、口舌生瘡、中暑和秋冬因氣候干燥引起的咽喉干痛、煩咳不止﹔蓮子心可清心,去熱,止血,澀精等。適合津傷,口腔潰瘍者。

  3.菊花龍井茶

  【材料】:菊花10克,龍井茶10克。

  【用法】:開水沖泡,泡10分鐘后即可飲用。

  該茶飲具有舒風散熱、清肝明目的功效。菊花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龍井生津止渴,提神益思,消食化膩,消炎解毒。適合早期高血壓、頭痛、結膜炎等患者。

  4.藿香佩蘭茶

  【材料】:藿香、佩蘭各10克。

  【用法】:清水洗淨,切碎,沖入開水泡10分鐘。

  該茶飲具有解毒去暑濕的功效。藿香、佩蘭均可化濕醒脾,辟穢和中,解暑,發表。適合夏季胸悶不舒、暑濕人群。

  5.人參枸杞茶

  【材料】:西洋參、枸杞各5克。

  【用法】:沖入開水泡10分鐘。

  該茶飲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人參可補氣,固脫,生津,安神﹔枸杞有助補虛益精。適合氣陰兩虛的患者。

  熱水泡腳也能祛除濕氣

  冬季熱水泡腳已成為尋常百姓家推崇的一種養生方法,能夠暖身體補中氣。其實,在炎炎夏日,通過熱水泡腳能祛除濕氣,同樣也能達到養生的效果。伏天陽氣最盛,熱水泡腳可以通過刺激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等足部的六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濕、通經、利水的作用。

  人體很多重要經脈都起源於足部,一直往上走,通遍全身。中醫養生講究順應自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天天氣悶熱,常常會讓人感到疲勞困乏,特別是上班族,工作壓力非常大,睡前可適當用溫熱水泡腳,讓經絡通暢,調節人體機能,既方便簡單,也能消除疲勞、緩解壓力,還能改善睡眠。

  在夏天,天氣一熱,人們就很喜歡選擇吃些生冷的食物,或者經常待在空調房中,這樣就會導致濕邪入侵身體。這時候可以選擇中藥泡腳來排除體內的濕邪,從而達到祛濕保健的功效。可以用藿香10克,蘇梗10克,薏仁12克,茯苓10克,法半夏6克,白術10克,豬苓10克,花椒10克,甘草6克,以上這些藥用水先泡半小時,然后大火煮開,再改成小火煮15分鐘,然后連中藥一起倒入泡腳水中,保持水溫在45度左右。泡腳盆最好深一點,水多一點,沒過腳踝最好。腳盆裡的水涼了及時續水以保持水溫,時間以身上微微出汗為止。

  伏天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就可以。對於出現四肢乏力、發困、食欲減退的人,可以在熱水中加上威靈仙(祛濕)20克、蒼術(通經)15克、白術(健脾)15克,效果會更好。(人民健康網綜合自原創、北京日報、廣州日報)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