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空心村"治理探訪:"臉上疤"變成"錦上花"

2020年07月17日08:24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臉上疤”變成“錦上花”

圖為聯村並建模式改造后的張北縣台路溝鄉后大營灘村。河北日報通訊員 王英軍攝

近日,走進張北縣公會新區1單元401室席衛琴家,清新的茉莉花花香扑鼻。近前一看,席衛琴家的陽台成了“小花園”,屋子裡生機盎然。

然而一年前,席衛琴一家4口還住在公會鎮開地房村的一間土坯房裡,院裡屋內滿是豬圈與雞飼料混雜的味道。

“那時候咋養花啊,既沒條件也沒心情。”席衛琴說,村裡多是小土房,道路也是土路,年輕人大多都出去打工,村子成了“空心村”。

過去,張北縣366個行政村、1107個自然村中,農宅空置率超過50%的就有188個,涉及565個自然村。這些“空心村”如同一片片“臉上疤”,散落在張北的大地上。如今,經過治理,目前全縣188個“空心村”已治理完成160個,安置農戶11248戶、29274人﹔復墾村庄137個,約9800畝。“臉上疤”變成了“錦上花”。

政府完成了群眾沒有能力完成的事

公會新區是張北縣易地扶貧搬遷和“空心村”治理的集中安置區之一,建設安置樓3.29萬平方米,安置搬遷人口共579戶1259人。今年33歲的席衛琴和母親就住在這裡。

由於懂計算機,又有近十年的北漂經歷,席衛琴被聘為公會新區幸福港灣養老院的院長助理。

誰能想到,過去的席衛琴卻扛著巨大的生活重負。2005年,席衛琴的哥哥突然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開始了漫長的住院治療,母親身體不好,父親又被查出癌症。接連的打擊,讓席衛琴喘不過氣來。

2018年6月,張北縣總投資23億元,利用易地新建、聯村並建和整治提升三種治理模式,開始綜合治理“空心村”。

席衛琴一家所在的開地房村被納入了易地新建安置的名單。2019年8月,在父親逝世前的兩個月,席衛琴一家搬進了100多平方米的新房。“政府給辦了我沒能力完成的事,讓爸爸離世前過上了一段好日子。”席衛琴說。

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如今,席衛琴63歲的母親溫秀蓮也在養老院裡謀到了洗衣工的工作,母女倆一起上下班,月收入近5000元。在公會新區開始了新生活,席衛琴感到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力爭讓搬遷群眾對政府的工作打100分

一個可以容納6239戶的小區意味著什麼?在張北縣,這意味著有16628人能夠夢圓新居,能從窮鄉僻壤搬進城鎮,過上更有質量的生活。

位於張北縣城東2.5公裡處的義合美新城,就是張北縣最大的“空心村”治理易地新建安置區,它承載著全縣12個鄉鎮、79個行政村的136個自然村的安置任務。目前,20多棟高層住宅拔地而起,加上在建的72棟樓體,這片林立在城郊的樓群甚為壯觀。

賀汝雲一家原先住在距離張北縣城35公裡的北房子村,不久前也搬進了新區。走進5號樓404室賀汝雲家,床頭擺放著一本看了一多半的書。“在老家時,就算有點舊報紙,都得用來點火生爐子,再添點爛柴火和臭馬糞,烏煙瘴氣,哪有興致讀書?”75歲的賀汝雲說。

賀汝雲所在的正是義合美新城先期啟用的27棟易地扶貧搬遷樓。今年底將陸續安排搬遷群眾入住的“空心村”治理安置區就位於它的旁邊。

義合美新城黨工委副書記韓志麟指著樓群中間一處氣派的辦公樓介紹,義合美管理中心大樓很快就要啟用,還配套建設了社區醫院和就業培訓中心,各鄉鎮設立的業務窗口將入駐這裡。

城鎮居民司空見慣的物業費,在這裡成了件新鮮事。盡管每平方米每月隻需0.9元,一年一交,但這筆費用對於常年生活在鄉村的搬遷群眾,是一筆從未接觸過的開支。

“我們都沒想到,在完全沒動員的情況下,2019年義合美新城的物業費主動交付率達到99.8%。”張北縣委書記郝富國說,“這何嘗不是群眾無形中打出的一個分數?我們都很欣慰,大家干勁更足了,我們的目標是讓搬遷群眾對我們的工作打100分。”

治理村庄,不是消滅村庄,而是有鄉有城,形成和諧生態

7月12日正午時分,走進台路溝鄉水泉村的泉水洞口,隻見洞內保留著一汪古泉,泉的中間是一隻龍首,扑面而來的神秘感與歷史感帶著洞內舒心的涼爽,瞬間逼退了身上的灼熱。

村裡老人介紹,水泉村已有800多年的歷史,這裡泉眼永不斷流的傳說和當地敬畏自然的文化氛圍被一起傳承下來。當水泉村村民聽說進行“空心村”治理讓他們進城的消息后,這裡的村民卻不願意搬遷。既然大多數群眾不願意搬遷,那就因地制宜,就地整治。對願意搬走的,進行妥善安置。

於是,一個全新的水泉村“破殼”了,配套完備的基礎設施,干淨整潔的村容村貌,加上原本深厚的文化底蘊,當這一切組合在一起時,碰撞出極具優勢的旅游資源,讓水泉村的未來值得期待。

“治理村庄,不是為了消滅村庄,鄉村文明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因此,在‘空心村’治理的過程中,如何融合家鄉民俗,保護民間文化,留住鄉愁,也是我們的重要課題。”郝富國說,有鄉有城,自由游走,才是真正的和諧生態,才是張北精准的時代定位。

雖然沒住縣城樓房,但該村村民王秀花站在自家門前依舊笑得合不攏嘴。因為她被安置到的大西灣鄉閆家坡村聯建點,基本保留了傳統農村院落的建筑風格,這裡還為搬遷群眾統一加蓋了偏房小屋用來堆放雜物。“你給我一套別墅我都不換,現在的日子是越過越舒心。”王秀花說。

如今,張北縣已對64個行政村進行了就地整治,總投資2000萬元,通過拆舊建新、農宅置換等方式,極大地保留本地特色,為未來發展新鄉村旅游打下了基礎。

對搬遷到安置點的群眾,張北縣規定,其原有的耕地、林地、草地等承包經營權不變,退耕還林、種糧補貼、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不變,農業生產、精准脫貧的后續政策不變。此外,安置點周圍配套的產業也已成型,公會新區的服裝加工廠、西瓜產業園,義合美新城的蔬菜種植園區、西瓜大棚以及各個安置點特設的公益崗位,讓搬遷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對剩余的28個村,張北縣將緊盯時間節點,搶抓進度,全力做好治理收尾工作,高分遞交“空心村”治理答卷。(記者高振發 通訊員侯鴻儒、王英軍)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