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河北邯鄲:馮學成的“小確幸”

2020年07月05日08:59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馮學成的“小確幸”

馮學成的“小確幸”

——易地扶貧搬遷之后②

搬進新家的馮學成和妻子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河北日報記者 張 晶攝

轉動鑰匙,開足馬力,“修理工”馮學成騎著電動三輪車又出發了。

6月13日9時許,住在大名縣金鄉水岸社區的馮學成剛閑下來,就接到社區物業的電話,54號樓車庫門鎖壞了。他趕到現場,仔細查看,隨后打開三輪車后面的大木箱,拿出修理工具,一會兒,門鎖就被修好了。

這是馮學成現在的工作日常,雖然忙碌,卻很滿足。他用從孩子那裡學來的一句時髦話來形容現在的生活,“每天都充滿‘小確幸’”。

可這些微小而確實的幸福,擱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馮學成的家原在漳河左岸的大名縣黃金堤鄉東趙庄村。過去,他常年在外打工,妻子趙愛青在家照顧年邁的父母和三個孩子,種著家裡的四畝薄田,日子過得不算寬裕,但勉強能過得去。

2014年,馮學成的父母相繼患了癌症。為給老人看病,他不能外出打工掙錢,還欠了20多萬元的外債,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老人看病,孩子上學,生活維系……眼看家裡的日子越過越緊,馮學成天天愁容滿面、唉聲嘆氣:這窮日子何時能到頭?

沒想到,馮學成很快就看到了希望。

為了不讓一個貧困戶在奔小康的路上掉隊,2017年,大名縣正式啟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對漳河河堤內飽受水患威脅的黃金堤鄉、萬堤鎮、鋪上鎮、大名鎮的32個村庄實施搬遷,搬遷人口共計31381人,其中像馮學成一樣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有4168人。

更讓馮學成想不到的是,他不僅可以“挪窮窩”,還能“換窮業”。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馮學成在安置區建設項目工地找到了工作,給工人們做飯,每月工資3000多元。也就在那個時候,馮學成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方便上下班和照顧家庭。生活逐漸有了起色,馮學成臉上又重新露出久違的笑容。

令馮學成自豪的是,利用他在安置區建設項目工地上班的便利條件,村裡讓他作為村民監督小組代表,和其他村的代表全程參與安置社區的工程建設質量監督任務,並把每天建設進度反饋給村民,讓搬遷群眾及時了解工程進度和質量。

105棟淺黃色居民樓、村民活動中心、社區服務站、小學、衛生院……馮學成親眼看著自己未來的生活家園一點點建成,各種配套設施樣樣齊全,心裡不斷憧憬著即將到來的美好生活。

2018年9月底,馮學成拿到新房鑰匙,分到了金鄉水岸社區一套三室兩廳、125平方米的單元房。第二年底,他就迫不及待地搬進了新居,成了這個社區首批入住的居民。為徹底告別過去的窮日子,他還帶頭拆掉了老家的房子。

新生活帶來了新氣象。

閑不住的馮學成,利用空余時間跟工地的修理師傅學了修門修鎖的手藝,現在成了社區裡的大忙人。社區誰家門鎖壞了都找他,他的月收入也增長到了4000多元。在社區黨總支的幫扶下,趙愛青也到社區物業公司保潔部上班,月收入3000多元,一家人順利地脫了貧。

日子越過越好,馮學成的眼界也越來越寬,他還想多學點室內裝修的技術。金鄉水岸社區北側的工業園區、東側1000畝的養殖園區和商業一條街正在建設中,投資1億多元的農業產業項目也正在規劃設計。

“這麼多的就業機會,隻要不懶,奔小康的夢想就在腳下。”馮學成的話,道出了大名縣31381名搬遷群眾的心聲。

大名縣重點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對搬遷群眾產業、就業、幫扶、培訓全程跟蹤服務。在黃金堤安置點建設了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商貿園區等,吸納就業2450人﹔萬堤安置點依托縣裝備制造園區,可讓800余人實現家門口就業﹔鋪上安置點附近的城西工業園區,能提供1200余人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多的搬遷群眾,也將擁有像馮學成一樣的“小確幸”。(記者賈楠 通訊員郭旗)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