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廣大共產黨員在奪取“雙勝利”一線拼搏競進奮勇爭先

2020年07月01日08:27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大戰大考彰顯先鋒本色

大戰大考彰顯先鋒本色

——河北省廣大共產黨員在奪取“雙勝利”一線拼搏競進奮勇爭先

不凡之年,有砥柱中流而無懼風雨。關山萬重,因初心不改而勇往直前。

“我是黨員,我先上。”當疫情襲來,共產黨員“越是艱險越向前”。

“小康路上,不落一個。”在戰貧一線,共產黨員“不破樓蘭終不還”。

今年以來,在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的大戰大考中,全省20余萬個基層黨組織、492.7萬名共產黨員,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牢記初心使命,帶頭拼搏競進,堅守在基層,奮戰在一線,努力實現全年目標任務、確保“三個圓滿收官”,讓鮮紅的黨旗在河北大地高高飄揚。

火線淬初心

6月15日,58歲的袁雅冬再次出現在疫情防控最前線。安新縣、雄縣、容城縣、保定市……4天時間裡,她深入各地醫院,馬不停蹄會診病患、督導疫情防控工作、培訓醫務人員。

“沒什麼可說的,作為一名黨員,關鍵時刻就得沖在前。”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二科主任袁雅冬話語簡短有力。

2003年抗非典,她沖在前﹔2009年斗甲流,她沖在前﹔今年大年初二馳援武漢,她作為河北支援湖北醫療隊隊長,再一次沖在最前方。那背影,和前幾次奔赴戰場一樣堅定。

至暗時刻,病毒肆虐,袁雅冬從不驚慌。用生命守護生命,平日裡可能只是口號,但危情時卻是必須踐行的承諾。在她帶領下,第一批醫療隊重症救治成功率在武漢排名前三,累計收治病人429人次,全體醫療隊員零感染。

不懼生死、不畏艱難,無數黨員干部向著最危險的地方奔去!

這是一種堅如磐石的信仰。

6月25日,農歷端午節,省胸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王曉靜仍然堅守在發熱門診。這是她第二次上一線,緊張的工作狀態時常讓她想起那次驚心動魄的救治。

2月10日,一名患者肺部病變突然加重。立即氣管插管!王曉靜帶領“敢死隊”迅疾趕到。“57、65、93……”隨著氣管導管插入氣道,患者呼吸指標逐漸恢復正常。

有人問她:那可是離死神最近的地方,怕嗎?

“說不害怕是假的。”王曉靜答得坦蕩,“奮不顧身,隻為挽救生命,這是初心,更是使命。”

這是一種矢志不渝的擔當。

已是23時,滄州市運河區四合社區黨支部書記甄洪月辦公室的燈仍然亮著。自打戰斗打響,他就夜以繼日扑到工作上。

可誰又知道,眼前這位“拼命三郎”去年做過兩次直腸癌手術,每天穿著紙尿褲忍痛堅守在一線。妻子心疼他,偷偷給他單位領導打電話,請求把他換下來。甄洪月卻說:“我是共產黨員,正是需要我的時候,怎能當逃兵?”

這是一種舍己為人的奉獻。

定州市西念自疃村黨支部副書記賈立軍值班時突發心臟病不幸離世。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一個筆記本中寫道:“我們要把對黨和人民的深情融入平淡瑣碎的日常工作中,關鍵時候就要勇挑重擔,沖鋒在前。”

黨員干部沉下去,戰斗堡壘建起來。全省共有172.28萬名基層黨員直接投身疫情防控,33名黨員干部倒在防控一線。

這是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

“平日裡,你也許認不出誰是共產黨員,但是在危難之際,站在最前面的一定是共產黨員。”深深被身邊黨員感動,省中醫院護士肖思孟在火線遞交了一份滿含真情的入黨申請書。

據統計,今年全省在抗疫一線發展黨員1149人,遞交入黨申請書或提出入黨申請5.2萬人。一代代新生力量加入,讓黨的隊伍生生不息,永遠年輕。

戰貧擔使命

遠山如黛、綠荷搖曳。端午小長假,平山縣南文都村的荷塘爆紅朋友圈,成為周邊游客必來的“打卡地”。

可在以前,盡管它和游人如織的西柏坡隻隔一座山,就是發展不起來。村裡200多戶,三分之一是貧困戶。

村庄之變要歸功於石家庄市工商聯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張端樹。整治村容村貌,他起早貪黑拆豬圈、清垃圾,一刻也停不下來﹔找項目引產業,他風裡來雨裡去,再難都沒提過一句要求。

很快,村裡建起農業生態觀光園,流轉土地、入股分紅、到園區打工,村民們腰包越來越鼓。

駐村期滿要走,鄉親們聯名寫信把他留下來,成為村裡第688名村民。如今,他正鉚足了勁帶領大家發展現代農業,搞起旅游產業,加速奔向鄉村振興!

“共產黨不就是為人民服務?”張端樹憨厚一笑,“看著鄉親們日子越過越紅火,我每天夢裡都能笑醒。”

當前,全省共有2.3萬余名駐村干部駐守在脫貧攻堅一線。一大批像張端樹這樣的共產黨員走在前、作表率,誓與貧困作斗爭,鼓足干勁奔小康。

他們壯志如鐵——

“種植前景真不錯。”6月26日,史彥昌專程趕到種植戶宗紀寬的金銀花示范田考察,聽說一畝地能收入近1萬元,他謀劃著明年開始在村裡推廣。

史彥昌是邯鄲廣播電視台駐大名縣前楊村第一書記,如今已連續駐村3輪、第8個年頭。2018年工作隊輪換,他又主動要求留下來:“村裡面貌不徹底改變,我不能走。”

可是,百姓眼裡的大能人,在家人眼中卻“不靠譜”。為了學校如期開工,他把准備借給姐姐買農用車的錢墊付地皮費﹔媳婦生孩子這麼大的事,他也不在身邊。

有人問:以犧牲家庭為代價,值得嗎?

他說:“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比一個小家的幸福,更值。”

他們帶頭致富——

書畫院、水宴山賓館、沿河觀賞步道,生態旅游度假區規模初具﹔獼猴桃、山桃、茶樹,山坡上種滿“搖錢樹”﹔帶電梯的居民樓建設迅速,村民即將喬遷新居……探訪靈壽縣車谷砣村,很難想象這裡幾年前還是人均收入不到800元的貧困村。

車谷砣的變化,離不開一個“自己富了,還想帶著鄉親一起富”的能人——村黨支部書記陳春芳。他毅然放棄年收入40萬元的生意,回到大山溝,劈山修路、發展旅游,讓車谷砣村順利實現整村脫貧,人均收入過萬元。

“傻不傻,放著好好的生意不做,干這操心的營生?”

他卻說:“一個人干好了,就富俺一家,把村子搞好了,鄉親們都能受益。”

他們攻堅克難——

6月25日,保定市競秀區江城鄉大激店村。一場雞蛋大小的雹災過后,村民慈會生望著被砸成篩子的兩個葡萄大棚,雙手顫抖、老淚縱橫。

一籌莫展之時,村黨支部書記張東河來了,“老慈,別發愁,咱們一塊干,很快就能再把大棚建起來。”

雨一停,他就挨家挨戶查看災情,第一時間統計受損情況,籌劃統一採購大棚膜。“再苦再難,有黨員幫咱頂著,咱就有主心骨了。”這是慈會生掏心窩子的話。

大考勇作為

運輸管制、上下游復工延期、銷售市場受阻……疫情突如其來,擺在晨光面前的,是前所未有的市場“嚴冬”。

這一次無疑是晨光生物科技集團公司技術總監高偉職業生涯中“最難的挑戰”。是守著老路,捱一天算一天?還是拓一條新路,置之死地而后生?

“敢為人先、勇於創新,才能化危為機,危中尋機。”高偉深知創新對於企業發展的意義。

然而,想要叩開一扇新大門談何容易。為了提高番茄紅素回收率,他們已經探索了兩年多,光實驗就做了六七百次。但高偉和同事們不退縮、不放棄,失敗了,再來!這種方法不行,再試另一種!

逆境突圍,浴火重生。近日,中試結果揭曉:提取回收率可提高8%,這意味著一年可增加純利潤1000萬元。多項核心技術加持,今年晨光銷售收入逆勢上揚,比去年同期增兩成。

沒有艱難跋涉,哪有一舉登頂?回首這段披荊斬棘的激情歲月,高偉笑了,這笑容幸福而驕傲。

——以最有力的擔當化解難題。

終於為防護服找到新銷路,李劍深深鬆了一口氣。

近日,眼看著防護服庫存漸多,際華三五零二職業裝有限公司愁起了銷路。接到求助信息,李劍立刻幫忙找渠道、定流程、敲時間,最終確定通過總裁直播帶貨,幫企業開拓雲端銷售新空間。

李劍是省工信廳一名駐企特派員。疫情初期,際華三五零二接到命令轉產防護服。他住進廠裡,沒日沒夜幫企業解燃眉之急:原材料有缺口,協調調配相關資源﹔產品運輸有困難,協調辦理通行証……從“一套不產”到“火速轉產”再到“生產主力”,最高時日產量達5.5萬套。

——以最細致的工作千方百計保就業。

40.9萬,這是今年河北省高校畢業生人數。受新冠疫情、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影響,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可在河北化工醫藥職業技術學院制藥工程系,就業簽約率卻高達99%。為啥他們能這麼好?源自一名輔導員的“就業保衛戰”。289個畢業生,張娜娜每天都要一個不落地聯系一遍,密切追蹤學生就業動向。手機24小時在線,網羅各種崗位信息,隨時為同學答疑解惑,保姆式貼心服務。

——以最強的舉措端穩飯碗。

“三夏”時節,麥田裡麥浪翻滾,一派豐收景象。抓起一把金黃的麥粒,柏鄉縣金谷源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常清心裡說不上的踏實。合作社4萬多畝優質強筋麥喜獲豐收,平均畝產500多公斤。

今春農業生產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可農時不等人,常清專門組織專家組建微信群,對17個村、2萬多戶農民進行線上指導。墒情怎樣?苗情如何?關鍵時期精准開下藥方,成功幫農戶邁過“倒春寒”、病虫害等好幾個坎。

先鋒戰歌,一路嘹亮。

哪裡有困難,哪裡就有共產黨員。支部筑堡壘,黨員做先鋒,河北定將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奪取“雙勝利”,全面奔小康。(記者周潔、劉冰洋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