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湖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鄂西渝东、湘北豫南区域发挥着重要影响,承担着区域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他们以社会服务为己任,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对接不同行业和部门,在党建工作提升,党建形式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体制机制联动,提高活动实效
高校与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区、农村具有不同的属性,拥有和掌握不同的党建资源,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共享资源沟通联络。近年来,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动对接相关单位,分别与宜昌市档案馆、宜都市、远安县、秭归县相关部门和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挂牌建立党建联动基地。同时,他们也结合各自领域党建的具体要求交流协调,共同推进党建质量提升。
近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胡孝红带队来到宜昌市委党校,与常务副校长王大发商讨共同举办党建理论研讨会事宜。他们准备发挥大学和党校的理论优势,将宜昌周边的企业、社区、农村等不同领域的支部书记邀请在一起研讨后疫情时代的基层党建工作。
校内校外联动,实现领域覆盖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校内与机关各部门、各学院都建立了常态化的联动机制。尤其在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密切互动,交流研讨,共同促进了育人大格局和协同效应的形成。在校外,学院依托“工地党校”“理论热点面对面”等平台和品牌,不断的拓展服务的领域。继2019年与宜昌周边企业开展“互学共建工地党校”活动后,学院今年将课堂拓展到政府机关、社区和农村。
学院在组织教师走进企业、农村开展理论宣讲和调研的同时,社区、农村的党员干部也走进大学讲堂交流经验心得。2019年,学院邀请秭归县茅坪镇陈家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傅先新来院与师生交流国庆观礼的感受,为师生讲述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的感受。市委党校的学员也走进三峡大学,与学院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线上线下联动,创新活动形式
2020年新冠肺炎出现后,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省委宣传部的要求,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开展理论宣讲工作。
2020年7月,他们主动与秭归县对接,选派宣讲人员为秭归县干部群众宣讲理论和实务。骆东平博士宣讲《民法典》、校医院刘红讲授《后疫情时代的健康生活》……。这些专业人士的宣讲,极大的满足了基层的理论需求,也为双方的深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学院教师已宣讲200余,直接听众达10000余人次。
同时,为共享理论学习资源,及时解答干部群众的思想困惑,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理论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信群,把党务干部、专家学者组织在一起,展播学院教师教学和理论宣讲的精彩视频,使普通民众通过公众号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
党建业务联动,实现协同发展
党建是抓手,最终的目的是引领事业发展。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联动的过程中,并不限于党建,而是在党建的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通过双方的深度合作,既推动和促进了联建单位的发展,也推动了学院的事业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宜昌市档案馆建立“三峡大学宜都特色档案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到宜都调研,围绕三线建设、抗战、宜都工业、交通、水电等开展档案研究与开发,目前双方在特色档案资源研究与利用,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合作。学院安排柳作林博士、王聪博士在宜都企业挂职,助推企业发展。宜都市委常委胡卫东说: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人才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要以党建联动为契机,实现双方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助推宜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在了焦柳铁路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与秭归县的联动中,主动承担了陈家坝村的乡村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争取10万元经费在村前广场安装电子显示屏,使村前广场真正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宣传平台,此举受到秭归县的大力称赞。(时胜利、胡孝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