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行唐警方摧毁多条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业链

2020年06月01日20:00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今年以来,河北行唐警方打击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捷报频传,共成功预警止付26人次、冻结嫌疑账号29个;相继捣毁3条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业链”,抓获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15名,共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

据悉,为应对电信诈骗新型犯罪快速上升趋势,河北行唐警方创新思路举措,依托合成作战,合理调配警力资源,于今年3月份挂牌成立了集“宣传防范、预警阻断、分析研判、打击治理”等职能为一体的“行唐县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反电诈中心),针对性提升反电诈工作质量效率,力争打造“行唐特色”反电诈作战新模式。

行唐警方反电诈中心成立近两个月来,已成功预警阻断电信诈骗24人次,其中冒充公检法办案诈骗3起,医保冻结类诈骗2起;共冻结个人银行卡账户24个、对公银行账户1个,冻结银行账户资金共计15万余元;冻结对公第三方账户4个,冻结三方账户资金7000余元。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多发高发,有人会问,骗子诈骗过程用的是实名制的电话卡和银行卡,这些是怎么来的?

“绝大多数的电信诈骗案件周边,都存在一个黑灰色产业链”。行唐警方民警介绍说,随意买卖手机卡、营业执照、对公帐户、银行卡为各种电信网络犯罪提供便利,就是最常见、最典型的“黑灰产业”。

“亮剑2020”打击整治行动中,行唐警方发挥职能和资源优势,在做好侦查打击、预警劝阻、宣传防范的同时,按照“堵源斩首”工作思路,建立“涉案线索快速落查”机制,严厉打击非法开贩对公账户、银行卡、手机卡电信诈骗帮凶犯罪,相继捣毁3条电信网络诈骗“黑灰产业链”,抓获涉案人员14名,抓获外省上网追逃电信诈骗逃犯1名,收到明显工作成效。

“斩断”一买卖对公账户 电诈黑灰产业链

今年4月份,行唐警方成功破获郑某(男,29岁,灵寿人)、卢某(男,27岁,行唐人)等人买卖国家公文证件案,“斩断”一买卖对公账户电诈黑灰产业链。

根据市局下发核查线索,行唐警方迅速组建专班开展精准研判。民警发现犯罪嫌疑人卢某、刘某(男,29岁,灵寿人)等注册有多家“空壳”公司,分别在银行开立对公账户,涉嫌用于电信网络犯罪。原来,郑某以自己个体工商户的对公账户需要倒资金,想要避税为由,让卢某帮忙办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和对公账户。卢某为赚得更多非法利润,除自己办理了多套外,还找到刘某夫妇一同办理了多套营业执照和对公账户,并以每套1000元价格进行收购。后卢某将办理和“购买”的证件及账户以每套赚取利润差价后卖给了郑某。在掌握相关情况后,行唐警方组织抓捕警力,及时收网。4月11日、13日、15日,犯罪嫌疑人卢某、刘某夫妇、郑某等分别在行唐、灵寿和井陉矿区落网。目前,郑某等4人被行唐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起底隐蔽链条:

开设账户:有人以中间人、或者“法人头子”身份,召集社会闲散人员或以给钱让他人帮忙的名义,注册企业、开设企业对公账户。

转手贩卖:买家以每套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的价格收购包含工商营业执照在内的银行对公账户,再以每套5000至6000元的价格,转手卖给他人或直接销往境外。

用来洗钱:据悉,这些对公账户实际成为了电信诈骗团伙,以及境外赌博团伙的洗钱账户,这些账面流转的资金实际上正是这些犯罪团伙的犯罪所得。

那么,为什么犯罪人员要贩卖对公账户呢?在办案过程中,如果嫌疑人使用的账户是个人账户的话,警方则可以直接实施冻结,时效非常快。而对公账户,银行有规定,公安机关的查封、扣押、冻结必须要到柜面办理。办案民警介绍,“这就增加了我们的工作难度,而让嫌疑人能快速而容易地把钱转走”。

“斩断”一买卖银行卡 电诈黑灰产业链

在积极侦办案件的同时,行唐警方反电诈中心积极与中、农、工、建、交、邮、信等银行建立线索通报、源头管控等常态化治理机制,及时对违规开办银行账户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打击惩戒。

今年4月份,行唐警方接到线索通报称,某公司客户杨某名下的银行账户在2019年10月10日至12月19日存在异常交易。通过拨打银行预留电话无人接听,疑似为出租、出借、出售银行卡。行唐警方立即组织警力进行分析研判,发现杨某涉嫌帮助网络信息犯罪。后民警在控制杨某的同时,一路顺藤摸瓜,于4月17日在石家庄市长安区将杨某的“上家”左某(女,38岁,石家庄市人)抓获。目前,行唐警方依法对杨某和左某分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起底隐蔽链条:

据办案民警介绍,这些电信诈骗中的银行卡“身份”大都是真的,一般都是“买主”以每张几十元的价格购买他人身份证进行开卡,或直接低价购买他人开好的银行卡。“买主”买到这些银行卡后,一般会转手加价卖出,最终流入诈骗分子手中。

骗子诈骗得手后,会立即在最短时间内,将骗取的钱款层层转账,给涉案资金后续查控增加难度。“我们最多追查到五级转账,有的涉案钱款早已被取现,有的再往下追查,发现涉案资金经汇入境外账户。”行唐警方民警介绍说。

这意味着,要完成赃款转移,诈骗分子需要拥有来自不同银行、不同户名的大量银行卡。如果群众手机中显示了一条让你打钱到某账号的短信,打过钱后等发现被骗报案,警方即使找到原卡的身份证主人,也不是骗子本人,而这帮骗子废掉这张暴露的银行卡后,会再使用其他卡诈骗。

“斩断”一买卖电话卡 电诈黑灰产业链

2020年5月份,根据市局推送核查线索,行唐警方循线深追,迅速锁定刘某(女,32岁,河北沧州人)、赵某(男,30岁,安徽亳州人)、郭某(男,29岁,山西临汾人)、李某(男,30岁,山西长治人)、陈某(男,25岁,山西长治市人))等涉嫌非法开、贩手机卡的犯罪团伙,并及时进行收网。5月1日、2日,行唐警方连夜赶赴保定涞源县、唐县、山西、沧州等地,将上述涉案嫌疑人抓获;5月5日,经过严密布控,将前来打探消息的杨某(男,30岁,陕西省咸阳人)抓获。此次收网行动,共缴获实名认证手机卡1500余张、“猫池”13台、电脑3台、公民个人信息200余万条。

据悉,该案嫌疑人主要是利用“猫池”设备,通过“收购”的已实名认证的手机卡,向群众发送赌博网站链接,引诱陷入“网络赌博陷井”,同时利用手机卡接收验证码,再出售手机号和验证码供购买者注册各类热门APP用实施电信诈骗。嫌疑人在收卡、开卡过程中,多采取参加各类抽奖,亦或免费赠米、送油等活动,引诱群众“上钩”。目前,上述涉案嫌疑人已被行唐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起底隐蔽链条:

据了解,此类犯罪团伙通过网络发布招工信息,以“日赚千元”为诱饵,谎称营业厅冲业绩,以每张手机卡40元至100元不等的价格,招募社会人员开办手机卡,收购后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

所谓“猫池”,简单说,就是诈骗分子可以用一部电脑操作,同时控制多部手机向多个手机号码发送短信或语音呼叫,不仅能够实现集群发布,也可实现电脑异地远程操作,使用方便、成本低廉。使用这种方法作案,一是可以蒙蔽受害人,当其看到本地电话号码时警惕性没那么高;二是不用漫游费用,节约作案成本;三是可以实现人卡分离、远程控制,增加打击难度。

警方提示:构成“帮信罪”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违规办理和非法买卖手机卡、银行卡、企业对公账户等行为社会危害巨大,特别是对公账户走账金额大,查询冻结止付相对困难,是电诈犯罪分子流转涉案资金的主要途径,是支撑电诈犯罪黑灰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田全保、娄馨心)

(责编:祝龙超、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