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冀南新区:种养循环产业链 稳定脱贫“双保险”

2020年06月03日09:13  来源:河北日报
 
原标题:种养循环产业链 稳定脱贫“双保险”

种养循环产业链 稳定脱贫“双保险”

——冀南新区林坛镇壮大扶贫产业探访

5月26日,邯郸市冀南新区林坛镇杨洼村村民在采摘双孢菇。 河北日报通讯员 许 慧摄

采摘、分拣、装篮……5月26日一大早,邯郸市冀南新区林坛镇杨洼村贫困户孔月香走进村南的双孢菇大棚,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棚内菇香四溢,一朵朵双孢菇像一把把白色小伞插在菌床上,长势喜人;棚外,来自北京和山东的货车正等着装货。

“每月工资2500元,年底有分红,土地流转还有租金,一年能挣3万多元。”孔月香一边娴熟地采菇,一边算起收入,“跟着合作社干,不愁市场,稳定脱贫有保障,生活更有奔头。”

杨洼村昊然种养合作社理事长、村党支部书记杨从吉介绍,去年6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及时注入合作社,帮助他们扩大了大棚和冷库规模,合作社发挥脱贫带动龙头作用,吸纳全镇133户贫困户按年度参与分红,解决常年就业30多人。

“脱贫产业,关键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杨从吉说,经过多年摸索,合作社从单纯养猪到以种带养、以养促种,构建了种养结合的循环产业链,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和带富能力。

从1998年养第一头猪起步,到形成年出栏近2000头的规模,杨从吉在养猪行业摸爬滚打了20多年。但生猪市场的价格波动,以及养殖废弃物带来的污染,给养殖户带来不少经营风险。如何既能实现猪场规模化发展,又能降低养殖成本、保护环境,实现效益最大化,杨从吉开始探索转型之路。

“2014年、2015年猪肉消费增速放缓,生猪价格连续下跌,很多养殖户持续亏损。”杨从吉说,在林坛镇党委、政府帮扶联络下,他先后到省市农业部门咨询专家,到外地取经,最后确定了种养循环的发展模式。

2016年起,杨从吉陆续建起20余个双孢菇大棚,又流转了千余亩土地种植小麦、玉米,形成了“种植+养殖”的循环农业产业链。小麦、玉米为猪场提供饲料;猪粪生产沼气,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猪粪、玉米芯、麦秸作为双孢菇培植原料,双孢菇下脚料等废物又作为有机肥进行了还田。

杨从吉算了一笔账,养猪饲料来自千余亩流转土地生产的粮食,每年可节省饲料费用200余万元;培植双孢菇的下脚料由玉米芯、麦秸、猪粪等废弃物构成,每年可节省费用约8万元;有机肥促进粮食增产,减少了化肥等农资投入。念好循环经,让昊然种养合作社尝到了甜头,即使在养猪业遭遇“寒冬”的年份,粮食和食用菌种植带来的效益也能补上,有效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种植+养殖’的循环链条农业,弥补了某项产业单打独斗的短板,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林坛镇党委书记陶强说,以杨洼村为中心,周边村庄已建起100多座双孢菇大棚,吸引北京新发地市场等来这里设立了采购基地,解决了产品销路问题。针对境内荒岗荒坡、旱地多的情况,未来几年,林坛镇将在利用好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政策的基础上,以村级党支部为基础,因地制宜做好循环农业文章,发展林下经济、果蔬和花椒种植采摘、电商配送等产业,进一步壮大扶贫产业,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致富。(记者刘剑英 通讯员许慧)

(责编:陈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