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县:小村战“疫”志愿者日记

2020年03月01日22:56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2月14日 星期四 大雪

今天,是我第一天参与执勤,乐亭下了立春后的第一场大雪。

我们石桥头村一村分三庄,进出村门路口多,疫情防控难度大,给村委会整体防控安排部署带来不小的压力。要排查、测温、登记、消毒、巡逻,做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障群众安全”,村委班子就那么几个人,早就全上阵了,可疫情防控这么大的事,不是几个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就能完成得了的,到了志愿者发挥作用的时候。

村里气氛是从初一下午开始紧张起来的,上午还看见有拜年的人,午饭时分,街道上就安静了下来。疫情的发展超出我们的想象,初二下发通知,初三开始全村消毒、外来人口登记,并在村口设卡,严格盘查进出人员及车辆,这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措施。

我被分到了大庄路口,同组搭配老党员,我负责测温登记。第一天上岗,我、七旬老党员李文敏、60多岁的前支书张恩波、大学生志愿者张建程编在一组。前夜一场大风,气温有所下降。“不走动、猫在家,就是为防控疫情做贡献”的话谁都懂,真正站在防控一线的时候,才发现没那么容易。

村外,桃树大棚里,桃即将套袋;菜棚里,菜花苗已播下种,都是关键管理期,疫情来了,正常的农事活动还是要进行的;小村地处西南沿海,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在港口钢铁企业和大清河盐场上班,这些企业部分停产,仍有在岗人员。这部分通勤人员,是防控重点人群。

“又来车了!不是咱村的,拦住他。”李文敏走过去。

“戴不惯也得戴啊,按规定只要出了门去公共场所就要戴好口罩。”我对村西头不戴口罩的三婶说。红袖标一戴,我好像胆大了。

摆在我面前的,是额温枪、外出务工人员上下班登记表和进出村车辆人员统计表。表上,是姓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车牌号、进出村温度和时间。额温计,一学就会,填表登记,不难。

难的,是遇到外村熟人非要进村;是同村人拒戴口罩;是摘下口罩认识,戴上口罩分不清是谁。

村里一位大叔由港口回来,停摩托,登记,我问:“姓名!”他反问我:“你谁媳妇?你不认识我?”

“你戴着口罩,头盔,大衣裹这么严实,我怎么会认识?”我说。

“我就是不说,我看你到底认识不认识我?”定睛一看,才发现原来是曹海英大叔。

外村卖狐貉饲料的夫妻俩来送料,车挡在路障前,磨磨唧唧不听劝,非要进村。我认识他们,有些动摇,要不,放进去?张恩波出面了:“这是规定,外村人一律不准进村。你可以把料卸下来,放在我们这,让养殖户来取,等疫情过去,我们鼓励你送货上门。”暗暗佩服,姜还是老的辣。

天更阴了,并且开始飘起了雪花,我们都进了旧彩钢棚里避雪。

一辆黑色轿车驶过来,“不是咱村的,拦住”,两位老党员开门出去。

“测温登记完给车消毒吧,我们到村委会去了解些情况。”“你们执勤冷不冷啊,辛苦啦。”车上下来两个人,每人说了一句。

“刚才来的是乡党委书记,来检查工作。”车离开后,村主任等人送来了几件棉服。“小磊知道咱们这边下雪了,捐了一万块钱,让给志愿者们买御寒棉服和其他防护物资,大家都穿上吧。”小磊叫李志强,是村主任李梦交儿子,昆明某医院医师。

穿上棉服戴好志愿者袖标时,雪已越下越大。李文敏说,小磊这孩子真有心呐,上个班挣着有数的钱,捐一万块真不是个小数目。

我问村主任,小磊爱心捐助的事,我可不可以写个报道。“别宣传某个人,咱们村已有多位村民自愿捐助口罩和食品了,要发挥集体的力量,鼓舞大家的士气。”

雪中,抬头看,执勤点鲜红的党旗在漫天风雪中招展着。

傍晚,雪没停,回家取了扫帚去执勤点扫雪,谁让我离家近腿脚快呢。老公说:“你啥事都这么积极,是想入党吧?”

我反驳他:“普通群众不可以这么积极吗?支持我就得了。还有,我替你也报上名了,人不够时,也安排你值班。”他说:“我值班没问题。至于别的,又都是你往外跑的借口吧。”

知我者,你也。

雪过会天晴,春天已在路上。

2月24日 星期一 有风

今天是2月24日,距离2月14日的那场大雪,已经过去10天了。家家堆在北墙外的残雪逐渐融尽,潮湿的路面像下过雨。今天又刮起一阵强劲的风,下午时,执勤的大爷和三叔坐到了抵御冷风的塑料小暖棚里。村东这个靠墙的小暖棚,是村里出的物资,西小庄村里几个会电焊的村民火速焊接扣好的。

我住在西小庄。西小庄看起来像个村,其实,只是石桥头村的三队。小村头的这处疫情防控执勤点:两把椅子一张桌、两位志愿者。这两个人,我分别叫他们大爷和三叔:大爷65岁,三叔63岁。他们都是认真到执着的人,每天早来晚走,恪尽职守。连我昨天骑摩托出村去买菜都截,让我登记。

我也是村里的疫情防控志愿者,在村委会所在地石桥头村大庄主街道入口处值班,在村战“疫”志愿者以老党员为主力的队伍里,我大概算是个“能写会算”的,负责进出村车辆司机的测温登记。消毒车辆和劝返这种“得罪人”的活儿,老党员们说,不用我动手动嘴,他们干合适。随着疫情吃紧,村里消毒排查等等工作量开始加大,最初的几个人手明显不够了。村书记大喇叭里一招呼,报名者踊跃,暂取了前30位安排执勤,到主路口按排班表上岗。

西小庄这儿边报名的,我头一个。这种非常时期,都该出把力。西小庄人口少,村里派来大爷和三叔全天在岗。

今天是我的第三轮班儿,出家门时,大爷和三叔早就到岗了。三叔说,侄媳妇,没车经过时你想着到屋子里暖和会儿去,别傻冻着。三叔说的屋子,是在海港开发区经商的村民李义年的移动彩钢房,特意从海港区运来无偿提供给村外路口的执勤志愿者们休息用的。我摘了口罩,调整了下带子。说:“三叔,要不咱俩换换呗,你去登记,我在你们这冻着,我愿意,离我家近。”他说:“你赶紧把口罩戴上!你知错犯错怎么带头管住别人!”我迅速戴好口罩,没解释我这是劳保口罩,忒厚,带子也紧,勒的我耳朵疼,我只是调整下口罩松紧带而已。三叔因为纠正了我的错误,看起来很欣慰的样子。

休息时,我在朋友圈里晒了一张志愿者们在党旗下的合影,配文写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每人穿着一件迷彩防寒棉服,戴着红色志愿者袖标。脊背已微驼的70岁老党员李文敏努力拔着腰板儿,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些。棉服是在外工作的村主任的儿子李志强捐助的,还有不少村民捐了口罩、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疫情当前,每个人都没有袖手旁观。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艰苦的战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也都变身成为了不怕死的兵,加油必胜不是口号,是行动。

2月28日 星期五 晴

荠菜是早春家乡田野里随处可见的野菜。

小时候,在白虾皮大量上市价至最低,荠菜已生的蓬蓬勃勃时,母亲会做上一两顿荠菜虾皮馅饺子,给孩子们换换口味。那时菜窖里为过冬储存的白菜萝卜还有不少,趁春未深,趁白菜还没抽臺,萝卜没变糠心,要赶紧吃完,秫米粥锅上,萝卜条拌上玉米面和豆面蒸面菜吃的多些,来上两顿白面荠菜饺子,是吃不够的。

那时我们和三爷在一个院住。地里各种野菜如何辩识,几乎都是三爷告诉我的。他养着兔子,去挑菜时会带上我。我们挑来的荠菜主要都喂了兔子和猪。现在人们把刚返绿的荠菜连根挖起,洗净拌上玉米面和调料蒸熟,俨然已成美味。

荠菜最早感知春意,残雪消融,阳光渐暖,冷风时不时还吹着,它们急急忙忙地冒出绿心。最外层叶片是干枯的,向里部分有些暗红,这些暗红的荠菜叶是低温造成的,用开水一焯,瞬间变绿,早春的荠菜是头年秋后生长出的,蛰伏了一个冬天早已迫不及待。风开始吹面不寒,地里泥土翻浆变得潮湿,返了青的荠菜生长极快。等到开花了结籽了变老时再想吃,只能去麦田里寻。白居易写的“时绕麦田求野菜”,大概说的就是春天麦田里新生的荠菜吧。

老公因疫情原因还没有上班,窝在家里很久不外出了。我在村里做疫情防控志愿者快20天了,轮到我休息在家时,便动员他一起去地里挑荠菜。我俩带了袋子,拿了割刀,没忘戴好口罩。村口值班的三叔问干啥去,我说挑荠菜。他来一句:“家里没菜了?登记下让出去买菜!”三叔故意幽默了一把。

老公说他知道一处长荠菜的好地方,小时候常去。村东北方向不远,有一处沟堎子,果然有零星的荠菜萌发,才冒绿心,叶片紧凑,紧贴地皮,不忍下割刀。这些年随着设施农业的推广普及,周围空白地不多,都是大棚、葡萄园和麦田,荠菜生长空间已缩小。

我俩空手而归。三叔说,再耐心等几天,容它们多生长些时日。

是应该再耐心等几天,等风更柔、等春更暖,等疫情解除,我们还去挑荠菜。(杨艳环)

(责编:祝龙超、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