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热议|补齐基层短板 让家门口的医院更放心

2020年01月07日08:56  来源:河北新闻网
 
原标题:民生热议|补齐基层短板 让家门口的医院更放心

  近日,磁县人民医院医生对住院的一位五保老人患者悉心诊疗。该院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在科研、临床、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全面提升肿瘤防治、研究水平。该院还在46个村建立以专家名字命名的健康小屋,把医疗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记者 杜柏桦摄

  【阅读提示】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实行集中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所有二级以上医院全部实行预约挂号……近年来,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河北省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但是,要彻底改变“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仍有诸多难题需要破解。其中,医疗资源总量不足、配置不均衡,尤其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薄弱,是当前最突出的短板和最大的痛点。如何补齐基层短板,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及时、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成为出席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医联体建设,“联体”更要“联心”

  建设医联体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步骤和核心任务。截至目前,河北省建立了多种模式的医联体,涵盖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其中基层医疗机构达1414个。医联体大医院下派专家到基层医院坐诊、带教、巡诊,基层医院有计划地安排医生到大医院免费培训,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群众家门口医院的发展壮大。

  然而,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机制,一些医联体“联体”不“联心”,存在“联而不通”“重形式轻实质”等现象。

  “要发挥好医联体的作用,其核心在‘利益紧密’,关键是‘结成一体’,真正做到同心同行。”省政协委员、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孙士江说,应从政策层面明确医联体的发展方向和遵循原则,完善其外部治理和内部运行机制,统筹其规划建设、投入保障、人事安排和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同时,要按照“人、财、物统一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的分工协作,让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都有各自的目标和工作侧重。

  医保支付方式是制约医联体“联心”的最大瓶颈。省人大代表、故城县医院院长居艳梅建议,要强化医保对改革的支撑作用,推行“总额管理、结余奖励、合理超支分担”医保支付方式,鼓励医联体自觉调整内部关系,降低医疗支出,引导医务人员下基层、进社区、进家庭。

  孙士江委员还建议,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医联体内床位、号源、设备的统筹使用,组建检验、心电、病理、影像等资源共享中心,构建“下级检查、上级诊断”的诊疗模式。同时还应建立医联体统一采购机制,药品耗材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实现用药衔接、处方自由流动。要积极推行薪酬制度改革,指导医联体制定绩效考核分配办法,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做强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除抓好医联体建设外,代表委员还建议,要抓好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也就是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人员、财务、药械、业务、准入退出、绩效考核等“六统一”管理,全力推动乡镇和村级医疗卫生资源的深度融合。

  借力“互联网+”,将大医院“搬”到基层

  在优质资源短缺的当下,大医院专家的门诊、教学、科研等任务本身就很繁重,要长期安排他们去基层坐诊、指导,并不现实。

  2018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省所有医联体和县级医院,并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不断延伸,逐步建立功能完善、互联互通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成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一个重要举措。”省政协委员、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张志强说,医药卫生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引导就医秩序新的手段和方向。

  “2018年,故城县医院投资百万元建设了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覆盖全县21个乡镇卫生院。”居艳梅代表介绍,老百姓在乡镇卫生院做完心电图立即上传至心电中心,3分钟内县医院专家就会出具诊断结果,并传回乡镇卫生院。

  “这种‘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远程在线诊断服务模式,如同将县医院‘搬’到老百姓家门口,让多方受益。”居艳梅代表说,截至2019年12月,故城县医院共为乡镇卫生院出具诊断报告86104份,其中心律失常25830份、心肌梗死664例,双方上下联动抢救危重病人和心梗患者193例,“目前,除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外,我们医院还建立了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其他的会诊中心、病理诊断中心、医学检验中心等正在稳步推进。”

  远程医疗离不开信息化建设。针对基层信息化建设滞后现状,居艳梅代表建议,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以便更好地与大医院实现对接。

  张志强委员还建议,应建立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制定统一的医疗信息标准体系,研究出台兼顾患者、医院、医保和互联网企业等各方面利益的政策,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项目,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全覆盖,从而推动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补人才短板,留住好医生才能留住患者

  2019年3月3日,邢台市桥东区家庭医生到新东街社区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资料片) 记者 赵永辉摄

  省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显示,2019年1至9月,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同比增长12.9%,住院人次同比增长1.13%。

  “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留在基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有了提高。”省人大代表、省中药材产业协会会长刘建林说,服务能力提高,主要表现在基层医生看病治病的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有能力“接得住”病人。

  对此,省政协委员、邯郸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周海平感受颇深。近年来,邯郸市在全市推行“健康小屋”建设,组织大医院专家到社区、乡镇坐诊,并对基层医生进行传帮带,大大提高了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有了好的医生、高的医术,患者自然就留下来了。”

  随着医改深入开展,河北省基层就医环境和条件明显好转,但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进出渠道不畅通,尤其缺乏有经验、高水平的全科医生,无法满足群众对卫生健康的新期盼。

  “补齐基层短板,必须首先补齐人才短板。”周海平委员建议,要充分利用好当前现有的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医联体建设、城乡医院对口帮扶等形式,对接基层实际需求,选派专家“下沉”基层,既能最大限度发挥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又能有效提高基层服务能力。

  既要“引来人”,更要培养留住人。刘建林代表建议,要创新基层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注重中医人才的培养,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实施基层人才培训项目。要建立完善大学生村医激励机制,畅通进出渠道。

  “待遇低、社会地位低是基层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张志强委员建议,当前亟需建立有力的人才保障机制,将更多新增医疗资源投向基层,积极落实基层医生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完善符合基层岗位特点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机制,确保待遇向一线人员和业务骨干倾斜,改革基层职称评审条件,切实增强基层医生的职业吸引力和成就感。 (记者 张淑会)

(责编:陈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