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掠影】系列报道之三

最美“逆行”贡献“河北力量”——河北抗击疫情医务工作者群像

付兆飒

2020年02月16日17:46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从长发到短发,从短发到光头……11日,为方便穿隔离服,预防工作中因头发沾染病毒,避免感染,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医疗队员们在进入方舱医院前夕纷纷对自己的头发动起了“刀”。

“留了将近20年的长发,今日按要求剃了头……为了取得战疫的胜利,失去一段时间的长发算得了什么。”

“将来我们没有性别之分,只有岗位不同。”

……

2020年伊始,这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扰乱了我们正常生活的节拍。在危险面前,这群毅然“逆行”的河北一线医护人员让人动容。他们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以身为盾,舍己为国,在我们身边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防线。

高伟:不畏艰难 冲锋在战“疫”前线

工作中的高伟。 高伟供图

1月26日中午12点30分,还在科里忙于制定本院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流程、未吃午饭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高伟,忽然接到前往武汉支援的通知。她匆匆从单位返回家中,一个半小时之后,56岁的她已手拉旅行箱,入列河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

感染控制,对于一所医院来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防止患者在医院住院治疗过程中被感染,二是防止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被感染。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感控人员肩负着很重的担子。作为河北省的感控专家,高伟和同事们被分配到武汉市第七医院。

武汉市第七医院,是一所二甲医院,原来只有90张床位,由于疫情的发展,临时被确定为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床位陡然增加到200多张,医院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考验。受医院床位和基础条件限制,感控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1月27日,在到达武汉市第七医院后,高伟顾不上休息,忘却了身体的不适,和来自有关方面的感控人员,迅速组成了一个专家小组,开始了工作。她与同仁们共同规范了感控工作系列流程,并对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进行悉心指导和全程帮助,用心血为战疫前线的每一位工作人员撑起坚实的安全屏障。

摘护目镜时要闭住眼睛,摘口罩时要屏住呼吸,每操作一步都进行一次手部消毒……繁琐的防护用品有着严格的穿脱程序。为了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高伟每天都到自己负责的科室,指导和帮助医护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看到穿戴不到位的医护人员,高伟会立马帮他们纠正过来。

此外,高伟还时常深入到隔离病区,从消毒、隔离、手卫生、医疗垃圾、标准预防、职业暴露与防护、布局流程等方面进行查看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和医院沟通,尽力解决。

在检验科,她积极主动与检验科工作人员沟通,对检验科工作进行感染防控指导。根据疫情特点和检验科工作特点,高伟制定了“消毒隔离措施”,并不时为检验科人员讲解相关知识,提高了他们对疫情的防控能力,使检验科的感染防控工作有了很大提高。

在高伟眼里,医疗队里和她一起前来支援的“80后”“90后”,既是她的战友,也像她的孩子,她要力争每个人不被感染。“等疫情消除,一起平安回家。”这是大家的目标,更是她的工作目标。

毕朝煜:甘为螺丝钉 “钉”守第一线

工作中的毕朝煜。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供图

“我们发热门诊是第一个接触患者的,患者在就诊期间接触的医务人员越少,越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就让我负责到底吧。”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的毕朝煜主动请缨坚持奋战在本院战疫一线。

早在1月22日,医院紧急征召医护人员支援发热门诊工作时,毕朝煜就第一时间报名,也就从这天起,她成了一枚钉子,钉在了发热门诊一线。厚重的防护服、密不通风的口罩、时常有哈气的护目镜、紧缺的医用手套……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挡她奋战的脚步。

工作期间,为避免出现就诊期间的交叉感染,她尽量做到减少患者和其他医务人员的直接接触,坚持对接诊患者负责到底,主动承担采血化验、帮患者自助缴费、送患者外检、住院转科,甚至卫生员的工作。尽量减少科室其他成员与患者接触,并在每次检查后,做好消毒和隔离工作。

其实,毕朝煜还有一层想法,眼下防护装备短缺,少用一件,就能为疫情防控多做一份贡献,她一旦穿好防护装备,如非必要,绝不脱下来。每天工作下来,这身防护装备都让她“面目全非”,但她的回答很简单,就两个字“值得!”。

不久前,鉴于疫情防控形势和毕朝煜的工作能力,医院任命她临时调任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一病区、二病区)护士长,面对新的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毕朝煜没有丝毫怨言和不满,反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来。

她在防疫一线的无私与忘我,只源自一个目的——大家团圆才是真的团圆!她的母亲年过七十,婆婆更是有多年的脑血管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但疫情突发,来势凶猛,家人对她冲向一线的这个决定给予了最大的支持,让她放心家里,不必牵挂,母亲的一席话更是令人动容,“朝煜,遇到疫情你责无旁贷!你有多年的工作经历和抗击非典的经验,是派上用场的时候了,在疫情一线发挥作用,全家人都以你为傲!”这样的支持,便是大爱,千家万户的团圆,是为真正的团圆!

杨楠:勇当夜班人,疫情不退我不回

身穿防护服的杨楠。 杨楠供图

凌晨,本应是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候,是绝大多数人熟睡的阶段,但对于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的杨楠来说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呼叫器、电话铃、监护仪报警声此起彼伏……从凌晨1点到早上7点,支援武汉市第七医院的杨楠基本没合眼。“全科48张床,我和搭档负责12张,4个危重病人,我俩负责3个。”杨楠说,晚上光调整危重患者的呼吸机就往返病房与办公室不下十几次。

“这时坐下来写病历,如同泡在冰水中。我的搭档已经这样坚持了很长时间,想到这些,我也就不觉得苦了。”杨楠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为避免交叉感染,医院的中央空调关闭,值班室的窗户全部打开通风。后半夜,才真切地感受到南方冬季的冷,那种从里到外的冷。

此外,由于因为身上的防护服是一次性的,为了节省物资,工作时间尽可能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能不出来就坚持不出来,杨楠甚至为此穿起了纸尿裤。“一个通宵下来,体内的水分早已消耗殆尽。累,真的很累。坚持,必须再坚持。”杨楠说,厚厚的防护服会让人变得呼吸困难。护目镜压着眼镜,眼镜压着鼻梁,鼻梁每天都很难受,耳朵也被口罩勒得打了折,一动就疼。

“辛苦?一点都不辛苦,甚至是喜悦和高兴!”杨楠说,看到病人在自己的照顾下渐渐好转,就好比打了一支兴奋剂,无比开心。“现在最爱干的事,就是写出院病历。一份出院病历,记录着一个患者发病、诊治、预后的全过程,记录着患者和医护人员对抗疾病的全过程。”

高强度的工作在确保病患救治24小时无缝衔接的同时,让这个七尺男儿疲惫不堪,但他心中满是欣慰和踏实。

休息之余,杨楠也会思念远在故乡的家人和女儿的微笑。“有一天,我看到媳妇给我发来的一段视频瞬间泪奔,女儿朝着窗外喊:爸爸,我想你了!因为奶奶告诉她那就是武汉的方向,你大声喊,爸爸就能听到。”每每想到女儿小小的身影站在窗边呼唤自己的情景,杨楠心中都充满了愧疚,“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如今,我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医生,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必将义不容辞。疫情不退,我不回!”的确,他做到了,他舍弃了小家,义无反顾奔赴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成为救治患者的中流砥柱。

李娟娟:“进实验室,到一线去!”

工作中的李娟娟和同事。

来势汹汹的疫情,让今年的春节无比特殊,对于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疾控工作者们来说更是如此。在这场战疫里,疾控战线恐怕最忙碌的当数应急办、传染病防治科和微生物实验室了,保定市疾控中心的李娟娟就是实验室检验人员之一。

1月20日23点30分,李娟娟带领的这支病原微生物检测队伍收到了保定市第一份疑似病例样本应急检测任务,她立即开启检验应急程序,调配检验人员,并第一时间赶到实验室参与检测。

“进实验室,到一线去!”这是李娟娟对自己的要求。为了保证检验流程顺畅,李娟娟无论当班与否都要去实验室进行查看,及时调整操作流程,严格把控生物安全,确保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严防实验室病毒外泄。

收样、登记、检测、结果定性、必要时复核……每一份样本的操作流程都在李娟娟脑海里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因为她深知,从她手里出去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危。

然而,检测初期并非她想象的那么顺利,新型冠状病毒作为一种新发病原,检测试剂是第一次启用,对它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除了说明书中的介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依从,只能从头开始,边做边摸索。而且试剂数量有限,检测时间也很紧迫。如何准确快速地报出结果,是检验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李娟娟主张明确报出强阳标本,同时对弱阳标本进行双试剂同时复核,严格执行双核对制度,做好检验组间交接,既不能漏掉一个可疑阳性,也不能错判一个结果。

此外,李娟娟担心室里的年轻人缺乏实战经验,便主动和新人搭组进入实验室,在实战中传授防护知识,确保实验室技术人员操作万无一失。李娟娟在值24小时班时,总是让别人休息,自己则在办公室盯班,有一次从晚上8点一直值班到次日凌晨,接受送检样本的她先后进入实验室并穿戴、脱卸防护服9次,一夜没有合眼,就这样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检测任务。

逆行者不计得失,为医者不计生死,参与者不计回报。面对疫情,广大河北医务工作者向疫情一线“逆行”,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用大爱诠释着救死扶伤的职责使命。 

(责编:何雪薇、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