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藍皮書: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20)》解讀

2020年06月29日09:59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協同創新質量提升

重點領域率先突破 協同創新質量提升

——《河北藍皮書: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20)》解讀

“五年來,成績斐然,三地發展實力得以提升,協同發展的空間結構得以優化,協同發展的核心支撐得以建立,協同發展的動力源得以加強。”日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研究中心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河北藍皮書: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20)》,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整體成效進行了總結,並剖析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出現的困境,提出新階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重點和創新路徑,塑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

三個“率先突破”取得實效,協同發展的核心支撐得以建立

“2014年至2018年,京津冀地區生產總值由67290.5億元增加至85140.3億元,增加了17849.8億元。”藍皮書主編、省社科院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陳璐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體系和頂層設計日趨完善,單中心的首都發展格局獲得轉變,協同發展的空間結構得以優化,三地發展實力穩步提升。

五年來,產業、生態、交通三個“率先突破”取得實效,協同發展的核心支撐得以建立。

產業協同發展的平台載體和關鍵環節獲得突破,產業對接有序推進。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結構有序引導生產要素流動,進而疏解非首都功能,均衡各地發展,提升京津冀區域整體發展水平,是京津冀三地產業協同發展率先突破的首要任務。圍繞此任務的實現,京津冀相繼出台了《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等系列政策,同時建立了以“2+4+N”為核心的產業疏解空間載體和平台支點。“2”:即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4”:即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天津濱海新區、張承生態功能區4個戰略功能區﹔“N”:即46個專業化、特色化承接平台,產業協同發展的平台載體和關鍵環節獲得突破。尤為重要的是,針對三地產業轉移承接的稅收分享等核心問題,三地進行了突破性探索,聯合印發了《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收入分享辦法》等政策文件,為三地產業協同對接核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保障,三地產業協同發展獲得有序推進。以京冀為例,2014年至2018年,河北省共承接北京市轉入的產業活動單位3860個,其中承接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單位1202個,佔31.1%﹔承接信息服務類、科技服務類單位748個,佔19.4%。

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獲得突破,區域生態環境容量得以擴大。圍繞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水環境保護等生態建設,三地深化合作,建立了“五個統一”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體系,簽署了水資源補償協議,合力推進清潔能源改造、大氣及水污染協同防治。2014年至2018年,京冀生態水源保護林累計增加50萬畝,北京、天津和河北優良水體比例分別提高32%、15%和8%,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40.6%、37.3%和41.1%。

交通“主框架”和“微支撐”同時推進,交通一體化加速形成。五年間,圍繞交通發展的率先突破,三地進行了積極推動。軌道交通等交通骨干和打通“瓶頸路”“斷頭路”等交通“毛細血管”同時推進,京津冀城市群之間軌道交通路網、高速公路網加速完善,覆蓋全區域的便捷交通網絡加速形成。京昆、京台、京開高速拓寬工程,京秦、首都地區環線(通州-大興段)和延崇高速平原段等相繼建成通車,1小時城際交通圈的范圍不斷擴大。五年間,河北累計打通與京津間的干線公路“斷頭路”“瓶頸路”27條段、1676公裡。2014年至2018年,三地公路裡程累計增加1.4萬公裡,高速公路裡程增加1674.5公裡,三地交通運輸能力和服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京津冀創新產出實現數量、質量雙提升,協同發展的動力源得以加強

“2014年至2018年,京津冀國內三種專利申請授權數由12.1萬件增加至23.0萬件,年均增長率為17.4%。”陳璐表示,京津冀創新產出逐年增加,實現數量、質量雙提升。就能夠較好地反映創新產出的質量與水平的發明專利來看,2014年至2017年,京津冀發明專利數佔國內三種專利申請授權數的比重逐年增加,由23.8%上升至31.9%,提高了8.1個百分點。

三地創新合作更加密切,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快建設。從專利申請來看,2014年至2018年,京津冀聯合授權專利數合計4278件。其中京津聯合授權專利數為1798件,佔比為42.0%﹔京冀聯合授權專利數為2013件,佔比達47.1%。從技術市場來看,2014年至2018年,北京向天津、河北輸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及其在北京流向外省市的技術合同成交額中的所佔比重均實現了明顯增長,北京向天津、河北輸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由83.2億元增加至227.4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8.6%,而北京流向外省市的技術合同成交額年均增長率為15.0%,前者是后者的1.9倍﹔北京向津冀輸出的技術合同成交額佔流向外省市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的比重也由4.8%上升至7.5%。2014年,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中有19.9%來自北京,2018年這一比重提高至22.6%,五年間提高了2.7個百分點。

新階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把握四個方面戰略重點和創新路徑

進入“十四五”,京津冀協同發展要完成在推動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基礎上獲得實質性突破,以及在高質量協同發展模式的確定上實現突破等兩方面任務。“為此,藍皮書提出新階段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四個方面戰略重點和創新路徑。”陳璐解讀道。

頂層設計再完善與“微觀循環再暢通”同時進行,筑牢新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觀和微觀基礎。要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認識統一到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帶動全國創新發展的主要策源地、打造中國的新型經濟增長極、塑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上來﹔把解決好北京發展問題同天津、河北實現更好發展統籌謀劃。全面梳理和重新定位協同發展政策體系,提升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落地性。

產業鏈布局與創新鏈推動同時進行,夯實新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體力量。三地要充分利用編制“十四五”規劃的契機,共同規劃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鏈,以戰略合作功能區為依托,統籌平台支撐體系,推動產業鏈梯次布局,聯手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產業集群。圍繞重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以首都優勢創新資源為核心打造區域科技創新鏈條,推動京津冀三地建立基於產業鏈的創新聯動科技鏈,以創新發展促進京津冀高質量協同發展。

強支撐與補短板同時進行,強力提升河北發展能力和發展水平。新時期,雄安新區的建設將成為支撐河北發展層級提升的最核心力量。在雄安新區探索建立“研發與創業特區”,打造全國典范創新鏈。以數字化、智能化的商業基礎設施和產業基礎設施的構建來支撐雄安新區的高質量發展。補短板方面,提升產業供給質量和公共服務能力,減少三地協同、融合發展的門檻。同時,進一步強化高質量的教育和醫療等公共資源在河北的集聚,盡快實現與北京、天津的同城化。

政府機制突破與要素市場建設同時進行,構筑新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保障體系。打破思維定勢,以京津冀地區為整體,劃分主體功能區,構建基於功能分區的政績考核體系。創新跨行政區的投融資機制。推動要素自由流動,使各種要索資源突破區域限制,其集聚、輻射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記者米彥澤)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