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 修復生態推動發展轉型

河北三河市廢棄礦山年底將全部披上綠裝

2020年06月14日10:05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三河市廢棄礦山年底將全部披上綠裝

  近日,三河市東部礦區礦山治理工程在加緊進行,預計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治理任務。 河北日報記者 田 明攝

  昔日挖山採礦,富了口袋卻破壞了環境﹔今朝治理礦山,修復生態再現綠水青山。筆者從三河市自然資源規劃局了解到,到今年底,該市曾開採40余年、面積達22平方公裡的廢棄礦山將全部披上綠裝。

  沿著首都地區環線高速蔣福山高速口駛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十個紅色大字招牌映入眼帘。在三河東部礦山治理區五期項目現場,數十台挖掘機、運輸車、碾壓機往來穿梭,機聲隆隆。已種植成活的喬木、灌木綠意盎然,與旁邊光禿灰白的岩土形成鮮明對比。

  “我們預計投資80億元,對22平方公裡的廢棄礦山進行生態修復治理。目前通過採取消災除險、削高填低、覆土植綠等措施,已完成礦山治理面積6.6平方公裡,共計植樹110萬株,植草2900畝。”三河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局長李宏亮介紹,他們現在正對剩余15.4平方公裡的礦山進行治理,到今年年度項目全部完工后,廢棄礦山將全部披上綠裝。

  三河市78平方公裡的東北部山區,蘊藏著白雲岩、紅黏土等非金屬礦產資源,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進行開採,曾是北京市重要的建材供應基地。挖出了“金山”,卻毀了“青山”。經過40余年開採,三河東部山區被破壞的礦山面積達22平方公裡,不僅破壞了寶貴的自然生態資源,也影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修復生態治理廢棄礦山,還鄉親們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從2016年至今,三河市開展了廢棄礦山治理攻堅戰,關停全部22家採礦企業,徹底結束了礦山開採歷史。同時,按照“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治理思路,持續推進東部礦山的生態修復治理,探索消災除險、生態復綠的礦山綜合整治之路。

  通過實地勘察和科學論証,三河市確定了“先易后難,示范帶動”的修復治理路徑。2017年,他們啟動示范工程一期項目,完成52個責任主體滅失礦山治理,積累了修復經驗。2018年,創新“不征地、不租地,土地經營權、所有權不變”思路,當年完成35座地形復雜、治理難度大的責任主體滅失礦山治理任務並通過省級專家組驗收。2019年,剩余廢棄礦山治理全面鋪開,完成10個責任主體滅失礦山治理任務,多處山體出現山泉自流的現象,礦山生態環境進一步好轉。今年以來,12個責任主體滅失礦山治理任務土石方工程已進入收尾階段,年底前廢棄礦山治理任務將全部完成。

  三河市少雨少水,礦區地下多是岩石,礦山覆綠后,如何保証植被存活?他們通過多次對土壤的厚度進行探索研究,最終確定一米左右是最佳土壤覆蓋厚度,有效保証了植被成活率。填方區域與挖方區域交界處由於密實度不一,易造成水土流失,他們按照粗、中、細三種程度進行密實,通過把細顆粒填充到粗顆粒中,達到了較高的的密實度,水土流失的難題得到有效化解。昔日採礦破壞了山體結構,很多地方形成了殘山、斷壁,覆綠難度大,他們採用高次團粒噴播技術,將凝膠材料、土和草籽混合噴到坡面,實現了被破壞山體重新覆綠……中冶沈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三河東部礦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五期)項目經理王家偉說,隨著生態修復中的一個個難題被攻克,廢棄礦山重新煥發了生機。

  廢棄礦山治理投入巨大,三河市採取了“政府主導、多元投入”的資金投入方式。截至目前,他們累計利用中央財政資金5.9491億元,配套地方財政資金14.7億元,同時撬動吸引社會資金60億元。(通訊員周禹佳、劉偉 記者霍相博)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