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規劃體系出台 廊坊臨空經濟區"起飛"

2020年04月27日15:34  來源:河北日報
 
原標題:廊坊臨空經濟區“起飛”

  廊坊臨空經濟區管委會一樓會議廳,工作人員正在為客商展示項目工作智慧管理平台中的項目招商進展情況。(本報資料片)河北日報通訊員 賈 珺攝

  閱讀提示

  近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河北部分)“3+13”規劃體系(以下簡稱規劃體系)由廊坊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復。

  規劃體系主要包括《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廊坊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單元層面)》《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廊坊片區起步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廊坊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等3個控制性詳細規劃和13個專項規劃。

  該規劃體系是推動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廊坊片區(以下簡稱廊坊臨空經濟區)建設的指導性文件,明確了廊坊臨空經濟區的發展定位、建設目標、空間布局和建設重點,為廊坊臨空經濟區大規模開工建設夯實了基礎。

  規劃體現了廊坊臨空經濟區什麼樣的發展思路和建設目標?其中又有哪些亮點?對此,記者進行了梳理與解讀。

  總體發展定位“三區”

  規劃首先明確了廊坊臨空經濟區的編制原則,提出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具體來說,要以建設大興機場綜合樞紐為核心、共守生態安全為前提、共建高效銜接交通設施為支撐、培育臨空經濟和創新產業集群為基礎、健全多元共享的公共服務為保障,推動區域協同和城鄉統籌發展,全面提升臨空經濟區一體化、現代化、國際化水平。

  規劃強調,要堅持區域協調,規劃編制嚴格落實與臨空經濟區大興片區“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准、統一管控”,強化與廊坊中心城區、永清城區、固安城區在生態、產業、交通、市政以及職住平衡等多個方面的規劃統籌。

  除堅持區域協調這一原則外,廊坊臨空經濟區內部也堅持要協調規劃、融合發展。為此,規劃提出要堅持“規劃一張圖”。具體來說,要按照“多規合一”的編制思想,在落實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對3個控制性詳細規劃和13個專項規劃進行統籌,實現多規融合,在成果中做到數據校核,實現規劃“一張圖”。

  根據以上原則,規劃提出了“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承載區、國家航空科技創新引領區、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的總體發展定位。重點布局落實國際化服務空間、創新聚落空間、生態與生活服務空間。

  規劃提出,到2035年,將臨空經濟區打造為“國際服務的聚集高地、航空導向的科創基地和水綠漫步的創新佳地”。建成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國際一流,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高端要素聚集,現代產業體系成熟,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的開放型臨空經濟區,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

  打造國際化開放平台

  臨空經濟區是區域城市對外開放的“核心門戶”。規劃提出,要充分發揮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優勢,依托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大興機場片區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廊坊片區),高水平打造國際化開放平台。將臨空經濟區建設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節點,加快推進河北省對外開放體系格局的構建。

  其中,中國(河北)自由貿易試驗區大興機場片區重點發展航空物流、航空科技、融資租賃等產業,打造區域國際化服務業集聚高地,為國際貿易、高端產業服務、離岸創新等功能提供發展空間和政策支持。

  綜合保稅區,則重點以國際貿易產業為主導、現代物流產業為支撐,延伸發展服務貿易,形成綜合保稅區五大中心集聚高地。

  構建“1+2+3”

  核心產業體系

  產業是臨空經濟區建設、發展的基礎,產業定位直接影響廊坊臨空經濟區的發展定位。規劃明確,要發揮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通達全球的航線網絡和綜合交通樞紐優勢,從切實擔負起優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促進河北產業轉型升級等重大任務出發,構建面向全球市場的臨空指向性強、航空關聯度高的高端高新產業集群。

  “高端高新”如何體現?規劃提出,重點打造“1+2+3”核心產業體系,打造航空科創服務和生命健康兩大產業鏈,以及產研融合型特色創新鏈。

  “1+2+3”核心產業體系,指的是1個先導產業,即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聚焦發展集成電路、車聯網核心部件等﹔2個培育產業,即高端裝備制造、生命健康產業,聚焦工業機器人、智能物流裝備、生物藥制造、高端醫療設備等﹔3個支撐產業,即航空科技創新、航空物流、高端服務業,聚焦航空裝備制造、航空軟件、航空維修、物流總部和計算中心、冷鏈物流、跨境電商、專業會展、金融服務、信息服務等。

  產業體系需要合理布局的產業功能區來承載。對此,規劃提出,根據世界級樞紐機場臨空經濟布局特點,規劃布局三大產業功能區:即航空服務功能區、科研創新區、高端產業制造區。

  其中,在航空服務功能區借助自貿區建設打造離岸創新中心,重點布局航企服務島、健康生命島、科技活力島、綜合保稅區、航企及物流企業運營區、物流戰略儲備區﹔在科研創新區重點布局研發科教區、研發中試區、離岸創新服務基地、航空科技會展中心﹔在高端產業制造區重點布局航空裝備制造區、智能制造產業區、健康醫藥產業區、未來發展區,打造科創型臨空經濟區。

  重點做好幾項工作

  就如何具體建好臨空經濟區,“3+13”規劃體系中的各專項規劃,從綜合交通、生態建設、公共設施、綜合水戰略、市政基礎設施、綜合防災等方面進行了細致部署。

  ■構建“便捷高效、綠色低碳”的綜合交通體系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規劃提出,要以建設“交通、產業、城鎮”協同發展的臨空經濟區典范為目標,構建“便捷高效、綠色低碳”的綜合交通體系。

  要加快城際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服務臨空經濟區對外聯系和機場快速集散需求。規劃建設京雄城際、城際鐵路聯絡線(廊涿城際鐵路)、新機場聯絡線—R1線、河北/北京預留線、天津至新機場鐵路,新機場北線高速、京德高速、唐廊高速。

  還要統籌布局骨干道路和骨干客運系統,支撐組團空間整合和高效組織。依托永興河北路、國道G105、機場環線(東路)、廊涿公路、廊坊南環西延線,構建“三橫二縱”快速路系統。構建高效貨運組織系統,實現區內貨運車輛20分鐘上高速公路網。加強軌道快線、有軌電車、城際公交、城市公交等多層次公共客運服務體系建設,推動公共交通成為居民機動化出行主體。

  ■以人為本,打造宜居環境

  規劃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營造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宜學的生活與工作環境,打造人文型臨空經濟區。

  打造宜居環境,生態環境是關鍵。規劃提出,堅持生態優先,加大營造林和濕地恢復力度,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

  圍繞這一目標,廊坊臨空經濟區將統籌環首都生態帶和北京綠楔建設,科學拓展生態空間,結合生態功能恢復,與北京協同共建“一軸、四廊、多帶、多節點”的生態安全格局。

  良好的城市綠色空間是良好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提出,實現5分鐘見綠、10分鐘進園、15分鐘進林帶的綠色幸福生活。

  總體城市設計和公共服務設施是否合理、完善,也是環境是否宜居的重要影響因素。

  總體城市設計是塑造城市風貌、體現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規劃提出,落實“苑囿風光、首都風范、時代風尚”的風貌定位,凸顯臨空經濟區特點,規劃重點從空中、從車上、從城裡三個視角進行風貌特色塑造。

  合理、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是宜居城市的重要影響因素。規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區域協同,按照“區域級—區級—社區級”三級統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構建社區、鄰裡、街坊三級社區生活圈,提供全齡友好的社區服務保障。

  ■打造綠色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

  規劃明確,規劃區內能源發展遵循“安全可靠、綠色低碳、節約高效、創新融合、區域協同、科學管控”的原則,打造能源綠色、智能高端應用示范區。

  到2035年,規劃區萬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實現全域無煤化,優質能源消費佔比達到100%,供電可靠率達到99.999%以上。

  ■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區

  水是生命之源。規劃提出,運用“區域協同、共建共享”的理念,強化水源安全,區域協同聯動,構建臨空經濟區雙水源保障體系﹔運用“源頭控制、過程蓄滯、末端排泄”的理念,構建高標准綠色防洪排澇體系﹔運用“理水營城、水城相融”的理念,構建安全、高效、優美的水系景觀格局。

  規劃還提出,推進源頭海綿城市建設,發揮城市公園綠地的雨洪調蓄功能,改造和新建城市水系,有效提高雨水調蓄管理能力。規劃構建“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態城區。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

  規劃把智慧城市建設列為廊坊臨空經濟區建設重點之一,提出堅持數字城市與現實城市同步規劃建設,適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礎設施,建立城市智能運行模式和治理體系,將規劃區建設成全國臨空經濟智慧發展示范區、京津冀智慧協同發展引領區、廊坊市智慧園區建設先行區。

  具體來說,要在穩步推進實體城市建設的同時,建立“1123N”總體框架,即“一網、一中心、兩系、三平台、多應用”,同步進行虛擬城市的建設。在空間數據基礎上,疊加互聯網、物聯網、移動通信網等多維實時數據,全息描述城市運行狀態,用算法高效驅動城市運營,實現城市資源要素智能優化配置。

  ■鼓勵地下空間合理開發利用

  為了提高空間利用效率,規劃提出,鼓勵淺層、次淺層地下空間利用,優先安排市政、交通等功能使用,適度安排公共服務、商業等功能,但需做好地下承壓水層保護﹔彈性預留深層空間,作為城市地下快速交通廊道、物流通道,儲水管廊等戰略基礎設施的建設空間。

  具體來說,航空物流區地下空間為“珠鏈式”發展模式。以北京/河北預留線為骨架構建地下空間開發主軸線,軌道交通站點周邊及城市公共服務中心區形成地下空間TOD開發核心,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地下空間布局結構。科技創新區形成“一核、三片”的地下空間布局結構。一核為永清北站綜合交通樞紐,預留軌道交通進入永清北站的條件,南北向地下步行系統串聯科技會展中心和離岸創新服務中心。三片包括科技會展片、離岸創新服務中心、城市綜合服務中心三個公共服務中心區,鼓勵公共中心區地下空間相互連通。

  ■打造堅韌高效的安全體系

  規劃要求,貫徹“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風險為脈,謀略定策﹔科學布局,長效發展﹔高標准規劃,韌性高效﹔區域合作,協同發展﹔創新融合,智能互聯”六大原則,形成防災空間布局、應急服務設施和應急保障設施布局、完善綜合防災體系建設。

  到2035年,臨空經濟區城區防洪標准達到100年一遇﹔按抗震基本烈度8度設防,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和城市生命線系統、重要基礎設施按8.5度設防,避難建筑等城市要害系統按9度設防﹔固定避難場所人均用地面積不小於3平方米,服務半徑不超過3000米,室內避難面積不低於固定避難空間的30%。(記者王思達、解麗達)

  鏈 接

  臨空經濟為

  區域發展注入活力

  臨空經濟的發展探索始於上世紀中葉的歐洲機場。國際民航組織的統計表明,每100萬旅客可以為區域創造1.3億美元的收益,帶來1000個直接的和3700個間接的工作崗位,每10萬噸貨物將創造800個工作崗位,每新增一個航班將增加750個工作崗位,約有20%的旅客會在機場區域食宿,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中國航空國際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綜合規劃院院長郭琪團隊研究發現,全球知名的硅谷科技創新集群成功有三大要素,第一是有知識創造的原點,有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第二是有知識轉化的載體,區域內有上萬家科創企業,第三就是有知識交往的渠道,即國際機場群,區域年旅客吞吐量8000萬人次。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航空運輸快速增長,臨空經濟正在對中國區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據中國民航研究機構分析,中國機場每100萬旅客可以產生18.1億元人民幣的收益,帶來5300個相關就業機會。

  當前,臨空經濟已成為中國各地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全國明確規劃並進行建設的空港經濟區有近70個,年客運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37個機場均已規劃建設空港經濟區。(整理/記者王思達)

(責編:陳思危、史建中)